推测此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具体原因(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

推测此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具体原因(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1)

推测此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具体原因(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2)

今年7月15日,旅游观光巴士驶过西班牙马德里街头,温度计显示实时温度为49摄氏度。

持续的高温正考验着全世界。

高温冲袭下,地处北极圈的格陵兰岛冰川开始崩塌;以凉爽著称的英国,首次发布了异常高温预警;意大利最大湖泊的水位出现急剧下降;就连本该处于梅雨季节的中国东南部,也受此影响,出现了干旱危机……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显示,刚刚过去的7月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3个7月之一。

多地持续超40℃以上的极端天气刷新着气温记录。8月立秋后,全球高温酷暑并未得到缓解,缺电、干旱等由于高温带来的次生危害也在逐步显现。

多位气象工作者对当下的气候现状不尚乐观。采访中,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告诉记者,未来,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会成为新常态”。

全人类的“红色警报”

从大学毕业算起,许小峰与气象工作打交道已经超过30年。在过去的从业时间里,他从未遇到过像今年这样“特殊的夏天”。

今年,许小峰明显感觉到,盛夏的热浪比以往都要“凶猛”,超过40℃的极端高温已经不算新鲜事。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不仅是中国,全球都处在极端高温的威胁下。

北极圈的温度飙升至32.5℃,足以穿上短袖;西班牙、葡萄牙出现上千宗热射病死亡病例;伦敦希斯罗机场气温达到有气象记录的181年来第一个40.2℃,机场的跑道也被热得变了形;153万平方公里的南极海冰面积较过去的7月平均水平缩小了7%,是近44年来最小的7月海冰覆盖面;在国内,部分地区最高温度一度达到46℃。

推测此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具体原因(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3)

入伏以来,湖北咸宁多地遭遇干旱,消防救援部门送水上门。

晴热少雨成了这个夏天最典型的特征。许小峰说,今年更为特殊的是,高温持续的时间长。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8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今年6月13日开始,当前我国高温热浪事件的综合强度,已达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温过程已经持续64天,超过了此前最长的2013年的62天。

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预警来看,7月下旬至今,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发布30多期高温预警,8月12日以来,连续12天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针对少雨的南方,还发布了干旱预警。

环保组织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长期从事气候问题研究。他向记者指出,高温红色预警的启动标准是:过去48小时4个及以上省份部分地区连续出现最高气温达40℃及以上天气且预计上述地区未来仍将持续。

马军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此轮高论形成的原因。他表示,北半球强盛的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带意外波动是今年全球炎热的重要因素。而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地面辐射增强,晴朗少雨天气居多。

在解释今年异常天气原因时,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还提到跨越3年的拉尼娜气候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推波助澜”。拉尼娜事件指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使得热带纬圈环流加强,引发纬圈次级环流的齿轮效应。

周兵指出,今年春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加强,加上印度洋海温异常,推动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通报显示,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至少延续至8月,北半球可能持续至秋季和冬初。拉尼娜事件已经影响到气温和降水模式,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干旱和洪水。

尽管今年的极端高温天气是受到了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但在马军及多位气象专家看来,持续的高温天气无疑是个警示信号,说明全球变暖正在“显露其危害”。

推测此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具体原因(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4)

法国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在第六次评估报告对此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这意味着,气候变化正在导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更频繁、更严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这份报告称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驰向记者指出,尽管不如地震、台风带来的危害那么直观,但高温同样是一种气象灾害,不容忽视。

今年8月初,中国气象局也在《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中提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

徐驰补充道,全球变暖下的极端高温灾害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环境危害、人的健康危害乃至城市危害,范围逐渐扩大。许小峰也认为,由于当前大家对于高温这一气象灾害的认识还不够,大众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防护不够,最终会出现问题。

次生危害叠加显现

很难精准地估算此轮高温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但是诸多迹象表明“今年的情况很是糟糕”——欧洲干旱观测机构高级研究员安德里亚·托雷蒂作此形容。

除了北半球的西欧、南欧、西亚、中亚、东亚、美国、非洲等地相继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地也出现超40℃高温热浪。受南亚季风影响,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春季,今年春季南亚多国的气温超过45℃,逼近50℃。

就我国而言,6月13日以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7个省级电网以及西北电网用电负荷均创历史新高,四川等地一度出现拉闸限电缓解电力供应缺口。

而从全球来看,罕见的高温下,欧洲的危机变得尤为紧张。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叠加影响,尚未从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以及通货膨胀的困境中“缓过来”的欧洲此次面临极端高温时更是措手不及。

推测此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具体原因(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5)

由于高温天气,法国西部多地出现野火。

徐驰曾在欧洲短暂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向记者形容,在空调普及率较低的欧洲,当气温高于32℃,居民就“难以忍受”了。而现在,为了应对这段时间的酷暑,欧洲居民用来降温的电能消耗较以往增加了数倍;不仅如此,多条主要河流的干涸或是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航道运输的能力。“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运输煤炭、铁矿石、石油、建筑材料等原料常年依赖水运航道莱茵河,但由于水位的下降,驳船难以在莱茵河上通行,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加剧。

高温下,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农业也受到重挫。欧洲干旱观测机构的数据显示,2022年欧洲遭遇世纪性干旱,堪称五百年以来最严重,欧盟47%的地区处于“预警”状态,17%的地区处于“警戒”状态。

《自然地理科学》刊发的论文中,英国剑桥大学地理专家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欧洲夏季干旱,是过去2110年中最严重的。该论文释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夏季干旱造成了“毁灭性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而这种情况还将继续恶化。

徐驰提到,高温和干旱对于此前就面临棘手问题的欧洲无疑是“雪上加霜”。他向记者指出,干旱会引发当地水资源短缺、山火、农作物减产等多重问题。根据意大利农牧协会的数据显示,干旱引发的野火,对意大利造成平均每公顷1万欧元的损失,重建可能需要耗时15年。而这对于依赖欧洲多国粮食净出口的贫困地区而言,又是一记重创。

徐驰提到,除了直观的经济损失和可预见的各经济体之间的不平等现象,高温带来的公共卫生也不容小觑。他以重症中暑表现之一的热射病为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这一与高温相关、能够直接致人死亡的病症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而在今年,极端高温天气下,热射病带来的风险“肉眼可见”。他向记者解释,与普通的中暑不同的是,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至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

推测此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具体原因(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6)

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曼托瓦遭遇干旱的波河。

徐驰称,高气温下,病原体会更加肆虐,传染类疾病的风险会加剧。此前一项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在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2013年-2015年,中国130个区县里,热浪相关非意外总死亡风险增加15.7%,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增加22%。

在许小峰的印象里,像今年多地同期出现中暑死亡病例、频频发布的高温预警,甚至是因为空调降温导致电力能源不够,拉闸限电的情况在此前极为罕见。他提醒,极端高温对人体健康是慢性、长期的,大众在关注天气温度时,也要注意关注体感温度,尤其是高温高湿下人的身体状况。

不可逆的全球变暖

多名国际上的气候专家将欧洲乃至全球正经历的热浪危机判定为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的依据。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的极端化被悲观者认为是不可逆的事实。

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也大多认同于此。许小峰认为,人类活动是造成当前极端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过量排放温室气体等活动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他表示,从目前来看,大自然的“报复”已经发生,并且还将持续很多年。

IPCC的报告也提到,近100年地球温度升高了将近1℃,其中超60%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而对于地球温度升高的代价,这份报告给出预判:仅在未来十年内,气候变化就将使全球极端贫困人口从3200万人激增至1.32亿人。

今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一年期至十年期气候最新通报》也明确警示:目前全球年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升高了1.1℃。

升高1℃意味着什么?周兵告诉记者,当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在50年内将出现极端高温,同时至少有10亿人将被迫忍受极端高温带来的危害甚至流离失所。

推测此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具体原因(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7)

城市广场的水幕成了避暑胜地。

然而,1.5℃,被普遍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发生转折的临界值。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如果全球升温1.5℃,接受研究的10.5万个物种中,将有约6%的昆虫、8%的植物和4%的脊椎动物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该报告还指出,当前全球大约有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度脆弱的环境中,1850年到1900年平均50年才发生一次的极端高温事件,之后将会每10年发生一次。

马军告诉记者,由于全球低碳转型尚未完全,从整体碳排放的量级来看,全球变暖的趋势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延续。但所谓的“常态”并不意味着今后的每一年出现极端高温,但出现的几率会较以往大幅提升。至于何时会出现、出现多久,复杂的气候系统并未给出结论。

知名科学期刊《自然》曾发表论文指出,地球有15个气候临界点,共同维护着地球的生态稳定。一旦这些临界点都被突破,地球的生态将陷入不可逆转状态。而目前9个临界点已经或正在被突破。

“也就是说,全球气候波动将会变得剧烈。”马军向记者解释,未来,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会增加,全球的气候也会迎来新常态。世界气象组织的警示称,人类需要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气候变化引发的负面趋势将至少持续到2060年。

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一个被多位专家认可的事实是:全球变暖正在影响着人类和整个世界。

在提及应对举措时候,受访的气象专家普遍提到,应对当前全球变暖的路径除了减缓,还有适应。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企业和公众要重视低碳、减排;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将适应新气候纳入考量因素中。

减缓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适应则是为应对这一变化作出的防御性举措。“政府可以通过监督、约束企业来实现减排的目标,同时呼吁公众参与到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活动和传播中来。”马军向《中国报道》坦言,应对全球变暖光靠政府的约束仍然不够,还应积极寻找和开发具有可替代性的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马军说,当前中国在城市建设中采用的海绵城市设计,就是防御性措施的一种。

推测此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具体原因(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8)

今年7月1长江水位持续走低,航道部门多举措保障水路畅通。

许小峰也向记者提到,从短期来看,为应对已经出现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监测和预警,联动各部门,及时作出应急处理预案,如电力能源的调配、户外工作人员的保障、医疗资源的协调等。

而从长期来看,应对气候变暖这一全球性问题则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此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了“3060目标”,即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盟也曾推出《欧洲绿色协议》,推动欧洲成为具有气候适应力的社会。

许小峰补充道,尽管当前国际上形成了保护环境、温室气体零排放的共识,但全球减碳合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他指出,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已经真实地显现出来,各国都应该充分意识到潜在危险,采取实际行动来应对。

周兵也认为,各国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极端气候的多部门预警防御协调体系,位极端气候事件做好应急准备,早预警、早行动。同时,有必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为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提供支撑,从而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在通力合作下,共同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带来的影响。

至于普通民众,周兵建议,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多骑自行车,减少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如果全世界想要做得更好,现在须立刻采取行动。”他说。

推测此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具体原因(极端高温天气极有可能高频出现)(9)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图片来源:新华网

责编:徐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