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疾病观察要点(儿科问题知识合集)

有娃的日子孤独而又艰辛,在这里我们一起携手前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儿科常见疾病观察要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儿科常见疾病观察要点(儿科问题知识合集)

儿科常见疾病观察要点

有娃的日子孤独而又艰辛,在这里我们一起携手前行

在给孩子看病时,妈妈们往往会有很多的提问,这些问题该怎么认识呢?

1,发热了该怎么办?

发热为儿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一般分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0.4℃)、超高热(大于40.5℃))及体温过低(低于35℃)5级。其病因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不同,平时常见的发热多数属于感染性的。感染性的发热绝大多数可以在一周内退热,甚至痊愈,每次发病,发热1~2天退热是正常的,5~7天退热也是允许的,多数发热要3~4天。所以,对待一般的感染性发热,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家长不必过分紧张,只要高热时对症处理,多喝水,清淡饮食,减少过度兴奋,一般都可以在一周内痊愈的。

2,扁桃体肿大怎么办?

扁桃体肿大临床中是很常见的,一般有急性及慢性之分,而且,慢性的发生率很高。如何正确看待扁桃体的肿大,家长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

处理方法:急性的,一般可按急性炎症治疗,多数在数天之内能收到理想疗效——扁桃体消肿;而慢性的,只要不是急性发作,平素是可以不用治疗的,有些家长苦苦地进行消炎消肿治疗,不仅没效,反而会损伤小儿的肠胃功能,反复得病,值得注意。

3,出汗多是体虚吗?

很多家长带孩子来看病时,一开口就说自己的孩子虚汗很多。关于孩子出汗问题,应该这样认识:

孩子出汗,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正常汗出有调节机体体温平衡,排泄机体代谢产物以及滋润肌肤的功效,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病态,如小儿由于衣着过厚,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等,都较成人容易出汗,尤其是婴幼儿基础代谢旺盛,刚睡觉的前1小时左右时间内出汗多是旺盛时的基础代谢恢复到安静状态下的必须过程,故不属于病态。不正常的出汗多是整个睡眠过程均是大汗不止,或动则大汗,而不正常的多汗,也有虚、实之分,不是孩子出汗多均为虚汗。

中医认为,小儿汗证,共分4型:卫表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及湿滞内蕴。可见前三型为虚证,最后一型却为实证,而且在儿科中尤为常见,常常是因为不合理的饮食喂养导致小孩积滞而出现湿滞内蕴。正确做法是前三型当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益气养阴,而最后一型只当消食导滞。

因此,看待孩子出汗问题,首先是分清正常与否,再辨虚实,切不可盲目补益。

4,夜间磨牙是长虫了吗?

夜间磨牙是儿科很常见的现象,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一般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可能性:每个原因都是儿科常见的病因,家长可参照处理。

(1)牙齿牙床的原因:孩子6个月~2岁长乳牙,或6岁开始的乳牙脱落换恒牙这两个年龄段,因为牙齿的缘故,牙床会有不适的轻微表现,如松浮、轻痒等——通过磨牙可以缓解这种现象。

(2)消化不良: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处在一个消化不良的状态,即中医所说的积滞、食滞——通过助消化,消食导滞可以收到疗效。

(3)临睡前进食:很多小孩都有临睡前进食的习惯,比如喝奶、宵夜等等,因此大脑须要指挥消化系统对食物进行消化,因此会出现咀嚼磨牙现象——戒掉临睡前进食不良习惯。

(4)口腔不洁:因为口腔的不卫生或者口腔有炎症、溃疡等原因,也可以出现磨牙现象——当注意口腔卫生。

(5)长肠虫:肠道寄生虫是小孩磨牙很常见原因,但往往伴随有腹痛、不注意卫生进食习惯、面上虫癍及眼睛巩膜后虫点等表现——当注意卫生及驱虫。

5,宝宝便秘是大肠热吗?

小孩便秘常困扰着家长,作为家长,一般都认为是“大肠热”,而采取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往往事与愿违,便秘越来越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对小孩便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便秘有虚实之分,而虚证在儿科是很常见的,千篇一律以“大肠热”来对待处理是不合理的,首先,应从年龄上认识,婴儿期多为虚实夹杂证,这与小孩胃肠功能不成熟、乳食的适应性、胎粪未清等等因素有关,治疗的方法应为健脾理气,消食导滞;幼儿及幼童期,多因进食过多,但消化力尚未跟上有关,治当消食导滞,佐以行气理气为法;儿童期以上多为饮食过量,结构不合理(如多冷饮)所致,治当消食导滞,佐以清热为法,同时要调整饮食结构,戒掉不良饮食习惯。其次,应从饮食方法上找原因,合理地进行指导。

6,宝宝为什么会缺钙缺锌?

家长经常会问到补充微量元素问题,尤其是补钙、补锌问题,我总认为以前生活条件很差,孩子都没有补充钙锌,不是也都健康成长吗?现在生活条件这么优越,为什么还会缺乏微量元素呢?关键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的乳食喂养方法不正确,损伤了脾胃,导致“脾虚证”的形成,对食物的营养吸收不良、不平衡所致。所以,调治脾胃,指导进食方法才是主要的治根之法。明确有微量元素的不足,而进行适当的补充也是必要的,可以缓冲症状,缩短疗程。

目前市面上的钙剂、锌剂很多,都是可以作为保健性质的营养品使用,一般没有明显的缺钙、锌表现(如寐不宁、烦躁、枕后脱发、肋缘外翻、易感冒、脸色苍黄、毛发不泽、胃纳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口服一般补钙、锌制剂就可以了,严重者,才需要延医诊治。但记住,肠胃的调护才是最主要的。

7,宝宝“容易感冒”怎么办?

近年来,西医学多了个病名——反复呼吸道感染,这大概就是家长常说的易”感冒”问题。西医学已经很明确地指出,这种病的病因就是患儿免疫功能的低下所致,这是病根所在,但从实际看,很主要的原因还不仅仅是体质差、免疫力低下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由于这类患儿在生活起居以及饮食方法上存在不正确的做法,如运动后马上出汗脱衣、吹风纳凉、不及时添减衣服、病后过早补益或过饱饮食、过吃生冷寒凉、临睡前进食等等……。

合理的儿童保健调护配合增强免疫力才是防止孩子反复“感冒”最有用的方法。

8,怎么判断宝宝是不是生虫了?

小儿时期,长肠道寄生虫是很常见问题,绝大多数属于轻症,无须治疗,但严重者,可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如情绪、睡眠等)及降低营养水平(如贫血)就应该给予诊治。

判断小孩生虫的简便方法:患儿常有夜间磨牙,反复腹痛、面上虫癍及巩膜后虫点等表现,配合凌晨检查肛门(查蛲虫)以及大便查虫卵、血常规查嗜酸性粒细胞等。

驱虫的方法: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驱虫药(如肠虫清)、中药驱虫制剂以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9,宝宝呕吐怎么办?

呕吐是孩子日常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当然由于急性胃肠炎而出现呕吐是最常见的,但从临床实践发现,呕吐有很大的比例不是因为急性胃肠炎引起,而是由于急性咽喉炎(包括急性扁桃体炎)引致的,这时候,患儿在呕吐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咽不适(痒、痛或者阻塞感)、发热、清咽、咳嗽等表现,有的还会可见到因呕吐而头面部(尤其是双眼下眼睑部位)皮下针尖样出血点,而且这时候如果查血常规往往会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这主要是与因为呕吐导致的血液浓缩有关,家长不必过分紧张,所以,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解毒利咽,兼助消化,而不是治疗胃肠炎。

10,宝宝腹痛会有哪些问题?

在儿科,引致腹痛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肠痉挛、盲肠炎、腹型癫痫、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膜炎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肠痉挛,而引致肠痉挛的原因也很多,如积滞(食积)、肠虫、消化不良(腹泻或大便不畅),故治疗这类腹痛的做法,应该是消食导滞、助消化,由肠虫引起的,常伴有夜间磨牙、面部虫癍、眼睛巩膜后虫点、舌下虫积等,治疗当以驱虫为法,;盲肠炎有先在肚脐周围的腹痛逐渐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疼痛的特点,可做B超检查及血常规帮助确诊,可在医生指导下做保守治疗(中医清肠凉血消痈,西医以消炎为主)或选择手术;腹型癫痫属于癫痫病的一种,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致的腹痛,做脑电图检查可帮助诊断,本病的治疗应该在神经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膜炎均与腹部炎症有关,可做血常规及B超检查帮助诊断,治疗西医以抗感染,中医多以清热解毒,佐以理气活血为法。

11,宝宝为什么夜寐不宁?

中医认为“胃不和,卧不安”,所以,孩子的夜寐不宁,多数是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而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如饮食不节、不洁,临睡前进食、腹泻等,这种情况,常伴有口气秽臭、磨牙、腹痛等表现,治疗当以消食和胃为法;也有因七情所伤,如惊恐(声响刺激、生病打针等)、压力、欲望得不到满足等,当以宁神疏肝为法施治;还有因衣着过紧或卧床不适等,当仔细辨别,及时改正。

12,反复口腔溃疡怎么办?

临床中常见有孩子反复口腔溃烂,口腔溃烂,有虚实之分,急性的多以“心脾积热”引起,这种类型多以清心泄热,佐消食导滞为法治疗,多能获效,但反复出现口腔溃烂的,多属于虚火,治疗不能以清热泄热为法,反须以益气养阴,佐引火归元组方论治,同时还应该注意早睡眠、多喝温开水、健脾清淡饮食(不能过凉,也不能过补、兹腻等)。

13,婴幼儿湿疹

婴幼儿湿疹很常见,一般中医都是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而西医多以抗过敏,免疫调节的方法施治,但疗效多不满意,尤其是远期疗效更差。从临床上看,这种病跟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有极大关系,如果一味地清热、抗过敏是不太恰当的,尤其是长时间以激素类药物治疗更不应该,而中医的温阳渗湿法配合食疗可以收到较理想的疗效。

14,我的宝宝脾虚吗?

脾虚证,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是临床儿科常见症候,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 精神疲乏、肢体倦怠、食后腹胀,大便不调(可为稀便,硬结便、有的为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舌质淡或淡红、舌体胖或有齿痕, 指纹淡红、脉细弱等。病情迁延难愈,还常常导致小孩罹患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从临床看,小孩子脾虚证的形成,多数在婴儿阶段开始,其成因有先天的因素(如早产、多胎、小儿生理特点),更主要的是后天因素,如乳食喂养不当(无母乳喂养、过度营养、没有及时添加辅食、添加辅食不当、无及时戒奶、夜间进食过度、过喝凉茶等)、滥用抗生素、生活起居规律不合理等等。

所以,每一位家长,尤其是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应该认真学会怎样养育自己的孩子,了解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掌握科学的养育方法,记住不是吃的越多孩子就会长的越好,否则,脾虚证一当形成,就很难纠正了。

15,抗生素到底该不该给孩子用?

孩子感染发热,是机体的正常反应,有一个自然的发病过程(一般是一周),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或者其他病原体,多数能在一周内逐渐缓解,所以滥用抗生素是不应该的,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更是无须吊针使用抗生素,而用激素来退热的做法更是错误的。能口服控制,就不要打针,更不要随便吊针。抗生素的使用应该在明确属于细菌感染,而且是严重的感染时才规范化使用。

记住:发热时多喝温开水、清淡饮食(不能象平时无病时的方法饮食),简单的便药(中成药、西药感冒止咳药等)、西药退热剂(高热时使用)、慎起居,一般的外感发热都能收到理想疗效。

16,怕孩子着凉,要多穿衣服对吗?

有些长辈,总怕孩子着凉,爱给孩子多穿衣服。总怕孩子着凉,爱给孩子多穿衣服,确实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做法,尤其是老人家,更是如此。俗话说——多衣多寒,就是指出了过度穿衣的方法是不可取得,怕孩子着凉,就不怕孩子闷伤吗?

过度的穿着,会使小儿的皮肤得不到应有的耐寒锻炼,不利于机体的发育,而且,皮肤通透性差,容易发生皮肤病患(如汗斑、湿疹等)。我国历代医家就很重视小儿的耐寒锻炼问题,提出“忍三分寒吃七分饱”、“四时欲得小儿安,常须两分饥与寒”等很有指导意义的观点。更何况,老人家以自身身体的寒温感受来衡量小儿身体寒温,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地,老人阳气渐衰,而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正处于兴旺向上的趋势,岂是老人所能以相比的。

17,家长总怕孩子吃不饱,每天填鸭似的让这孩子吃太多东西,这样做对吗?

这种填鸭式喂养方法或指导思想,普遍存在,怕自己的孩子吃得不够饱、营养不足,所以竭尽全能喂食、劝食、哄食,甚至强迫饮食,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小儿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小儿出生后,其脏腑功能处于不成熟阶段,尤其是脾胃功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熟完善,各方面的功能,包括消化功能到了学龄期才接近于成人,所以,这个时期,要特别讲究科学的喂养方法,填鸭式的喂养方法是不可取的,不是吃得越多,小儿就会长得越好,就会营养充足,反而填鸭式的喂养,更能损伤小儿的脾胃,令小儿吸收不良,营养水平低下。婴幼儿阶段没有打好良好的消化基础,势必影响到孩子学龄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这就像万丈高楼没有一个坚实的地基一样,其后果不堪设想。

18,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抵抗力弱,可以通过给孩子吃人参、鹿茸等补品以增强体质吗?

人参、鹿茸等虽然有补益、增强体质的功效,但并不是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服用都可以收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反而进补不当,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具有益气固脱、安神益智、扶正益气、活血强身、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等功效;但也有诱发神经精神系统兴奋,如欣快、易激动、失眠等不良反应,还有出现皮疹、食欲减退、引起性早熟或雌激素样作用等反应。而鹿茸性温,味甘、咸,虽具有温肾壮阳、益精补气、强筋健骨、延年益寿等功效,但也有性激素养样作用,可促进人体性腺机能,引起性早熟之弊。因此,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盲目地把人参、鹿茸作为他们增强体质的补品,显然是不可取的做法,长时间的服用,定会出现性早熟的不良反应,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19,孩子脾气大,是肝火盛、心火盛,应该常吃些清肝火、清心火的凉茶吗?

孩子脾气大,可以说是小儿生长发育过程的正常表现,是儿童长智、发泄、心灵表达的常用形式,绝大多数不属病态,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就是指出了小儿具有发育迅速、精力旺盛、欣欣向荣的生理特点。当然,临床也有小儿因为身体不适而发脾气的例子,但也不都是因为肝火盛、心火盛的缘故,据临床观察,小儿发脾气,很多是因为心里得不到满足、要大人关心注意、消化不良等等原因,而肝经蕴热、心火上炎而致发脾气也存在,但为数不多,须仔细辨证,切不可一见孩子发脾气,就投以清肝火、清心火的凉茶,否则,易损伤小儿嫩弱的肠胃,令机体更加虚弱。

20,孩子常打嗝是不是吃得太饱了?

常打嗝并不是吃得太饱的表现,而主要是饮食过程吸入了过多的空气或紧张或受凉等等,导致胃肠气机不畅的缘故。婴幼儿吸奶时精神不集中,吸吸停停,或含住奶头玩耍,往往就会吸入过多的空气导致打嗝的发生,或是儿童饮食过程活动过多、讲话过频,吸入了过多的空气或寒流,或突受惊吓精神过度紧张,也会出现打嗝。因此,孩子打嗝不是由于饮食过饱,饮食过饱的主要表现是腹胀易呕。

21,夜间哭闹是肚子长虫了?

肚子长虫可以令小儿夜间哭闹,夜寐不宁,但不是小儿夜间哭啼的唯一病因,据临床观察引起小儿夜间哭闹的病因有消化不良、临睡进食、肠道虫扰、白天玩耍过度、暴受惊恐等,可见肠道虫扰只是病因之一。

以上诸因均可导致小儿夜间哭闹不宁,但也各有不同之处。

如肠道虫扰者,常伴有面上虫斑、巩膜虫点、夜间磨牙等;

消化不良及临睡进食者就应有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史;

白天兴奋过度者应有活动过度病史;受惊过度者有突受惊吓病史。

种种不同,家长当细加分辨。

病例解答分析

01 便秘

问:小女孩5岁半,长期大便干结,3-4天拉一次,请黄帮忙看看如何调理?

答:吃饭要清淡。少吃零食。多吃蔬菜少吃肉。如还没改善,就要吃中药了。

02 关于睡觉时鼻子呼噜呼噜不通畅

问:宝宝9个半月,感冒后一周后,鼻子不流鼻涕,但睡觉时鼻子呼噜呼噜不通畅,是鼻炎吗?怎么调理?

答:不是鼻炎。也不用吃药。可以去正规小儿推拿地方推拿一下。

03 关于疫苗

问:宝宝8个月时打了乙脑活性疫苗,当天打,下午低烧,那下次打还是不打这个针了?宝宝能吃面条吗?自己擀的好,还是买的好?

答:防疫针该打还得打。面条自己做就行。

04 关于消化不好

问:宝宝1岁3个月,经常拉肚子,身体偏瘦,吃什么都是总是消化不好,现在体重为20斤,饭量倒是挺大的,吃的也挺多的,就是吸收和消化不好,该怎么办?

答:消化不好就别吃那么多不容易消化的。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东西,慢慢就好了。

05 关于头发少与缺钙

问:婴儿8个月,头上有一圈不长头发,同时胸肋有些高,是否缺钙?大便干结如何调理?

答:多晒太阳吧,本来大便就干。再补钙的话,就会更干。

06 关于反复咳嗽

问:小宝6个月时得过肺炎,好了以后反复咳嗽,啖子老是呼呼的。

答:肺底部有老底子没好彻底。等好一些了得把体质养起来。

07 关于过敏性体质

问:女儿七岁,感冒不发烧,老是爱眼珠痛,外眼角经常发红,外眼睛皮肤发红,爱打嗝是咋回事?

答:这孩子应该是过敏性体质。中医说,湿热体质。目外呲也属于肺。养好肺气,就啥都没事。

08 关于吃奶粉的问题

问:女儿1岁1个月,吃的是母乳,想断奶,不喝奶粉,饭量小,体重18斤,身高73厘米。我们该怎么办啊?

答:慢慢从辅食开始添。民族五千年都没有吃过奶粉。不也没有灭绝。断了奶,慢慢都喝奶粉了。

09 关于扁桃体发炎

问:快四岁了,经常扁桃体发炎,怎么办?

答:晚上别喝奶。注意多吃青菜,别让大便干。肺与大肠相表里。底气不通,火都不下。

10 关于幼儿急疹的判断

问:这都两天了,孩子病毒性发烧,昨天去医院拿药,吃了上午不烧了,下午就烧到39℃。医生说血象低。

答:要出幼儿急疹。

11 关于积食

问:我们小宝11个月,五天前积食发烧拉肚子。吃益生菌和胃蛋白酶好转。目前只吃奶600,米粥少量,便便一天一次,稀糊状,但是格外酸臭,需要注意点什么?

答:酸臭都是消化不良,有积食。少喝奶,晚上不喝。

家庭小儿常备中成药

1、感冒类:风寒感冒颗粒 风热感冒颗粒或感冒清热颗粒 小柴胡颗粒 防风通圣丸

2、咳嗽类: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通宣理肺颗粒 秋梨膏或川贝枇杷膏 午时茶颗粒

3、腹泻类:参苓白术颗粒 藿香正气液 保和丸 香连片 附子理中丸

小儿用药需谨慎,各类药物种类繁多,各有不同互有疗效,以上仅限于小儿平时居家常备用药,症状各异,辩证不同,生病就医为第一准则,育儿重在护理得当、充足睡眠、有序调养、衷心祝大家都好好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