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五中教师评价(吉林之子方明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

吉林五中教师评价(吉林之子方明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1)

吉林五中教师评价(吉林之子方明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2)

本期人物·方明

方明,1977年出生。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长春市理工机器视觉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处理、机器视觉。在图像融合、目标跟踪、水下图像处理、视频抖动抑制、工农业领域外观缺陷检测等方面持续开展相关深入研究。吉林省第五批次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D类人才,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学会学术工作先进个人,长春市高校文明杯优秀个人。

本科毕业后最早参与并得到科研锻炼的项目包括日本日立医疗公司的诊诊联携系统、Account系统、国家863激光通信等重大科研项目。目前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学信咨询中心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厅项目1项,校企合作项目4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本期吉林之子,我们把焦点对准长春理工大学的海归博士方明。在长春理工大学,海归博士不止方明1人。他们毕业后没有留恋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留在国外,而是回到母校,为母校和家乡的发展贡献才智。他们有哪些传奇的人生经历。请听海归博士方明的自述——

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

人生遇到几位好导师 其实足矣

2000年,我大学本科在长春光机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参与“日本日立医疗公司的诊诊联携系统”“国家863激光通信”等重大科研项目,在科学研究上得到很好的锻炼。

此后,我专心教学,并潜心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我对图像处理技术十分着迷,积极为出国做准备。

当时,在中国或者是在身边,出国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公派出国需要进行各种考核。比方说校内要进行选拔,之后国家这层面还要进行考核,所以难度实际上是很大的。

对于每个人来讲,某种程度上,出国是一种梦想。对我来讲当然也是梦想。

我当时想出国,其实想的并不多,只是想出去看一看,看看国外的技术是不是很发达,我们跟国外的差距究竟有多少?哪方面我们又比它强多少?

出国之前我是做图像的。我出国之前,在寻找导师的时候,也一直在寻找这个方向。我这人比较是专一,我搞什么东西我就爱钻牛角尖,我一直想搞下去。所以我选导师的时候,我也是在找这个方向,找图像能在工业当中、农业当中、社会生活当中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能够实际上给它用上。

出国之后,我发现,实际上你学到的东西并不单单就是科技、文化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这种视角的变化,还有思维方式的变化,这些对你人生成长有非常重要作用。在国外搞科研,它做得很细。每一个角度上都让你去尝试,这么去试,那么去试。之后从各个角度去发现问题的本质。我想这其实是哲学的一个思维。其实在国内也是一样,只不过我们体会不深。到国外我更能明确地体会到,老师告诉你这么做,这么尝试不行,还有这么一个视角,那你都要去尝试。这是科研方面。

那我们在处理事物的时候、看待任何一个事件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我们目前看到的是我们这个环境下能够看到的一个视角。那么你出国可能从另外一个环境下、另外一个基础下、另外一个这个平台下看的视角,其实是不一样的。那我们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这个事物或者这个事件,我们对这个事物、事件真正的、本来面貌的认知就会提高很多。

不管是我们的生活还是科研,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我想是对我出国最大的一个收获。

再一个就是遇到了一位很好的导师。我的导师是金子俊一教授,这位教授对中国特别友好,对我们的印象也特别好。所以我第一次跟他见面的时候,他就给我提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和毛病,让我去改正。比方说像我跟他进行讨论的时候,我对计量单位不是特别的敏感,他就告诉我说,你是老师,你必须要严格地去要求自己,说话要严谨。比方说你们的菜谱说盐少许,花椒或者大料少许,这些都不是严格的,少许到底是多少?这给我印象特别深。所以科学研究就是要一丝不苟。

学业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以致用。

出国之后,我发现,他们的课程都和生产相关联。所有课题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当中关键的技术问题、科学问题,需要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导师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研究解决办法。我想这个才是我们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根本的这么一个目标。就是用我们高校科技的这种高度提高我们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这个对我影响最大的。在日本我也参加过一个科研项目。你能明确感觉到,他们这些科研项目真真切切地是利用你所学的这些专业知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品高度。

吉林五中教师评价(吉林之子方明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3)

获得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出国之前我对自己的定位没那么高,我认为我学点文化知识就够了,就能达到我的目标了。但是出国之后,当你学到一定的程度,知识学到一定程度,看到导师的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无形中提高了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后来我经常和我身边的人讲,在人的一生当中,你遇到几位好导师,其实足矣,足够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管你是从哪个阶段。

在日本,我一共花了3年半读这个博士。其实说实话,在日本读博士不是特别容易,所以3年半也是很快的了。因为我非常迫切地希望尽快回国。在日本虽然科研环境很优越,但是你没有一种归属感。我的家在长春、在吉林省。所以从这种归属感上,我就特别迫切地想回来,和我亲近的人、亲近的这些团队一起去工作、一起去奋斗,这样我觉得更加快乐。

让学生们学有所得 这是教师的天职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我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都有很大的改变。

比方说,我们去讲图像。如果我单纯按照教科书去讲,那我们就去讲,通过摄像机拍照我们就能获取图像。但如果从深层去讲,图像的生成其实涉及到光源、涉及到你目标的材质,还涉及到你摄像机的成像。这样我就教会学生,看待问题要辩证、多角度去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得到的一个结果。学生也就学会了遇到问题会多角度、跨知识、跨学科、甚至跨领域、跨界地去思考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讲,解决问题其实是全方位的一个提高,这是在教学领域。

在科研领域,我分清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是如何支撑技术的。很多科研工作者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说我们只是会技术就很厉害了,就能解决问题了。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当你遇到一个复杂的、一个工程问题的时候,没有科学参与,你是解决不了的。也就是说你遇到有难题的时候,里边一定有科学。你不解决科学问题,你这个技术实际上不是一个好的技术,或者是你解决不了实践中多大的问题。这个对我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在遇到科技、遇到这种工程技术难题的时候,我会发动学生去思考,这里边的科学问题如何去解决。只有你把书本上的东西真正转化了,去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了,这个才真正地体现出我们这个产学研合作的这么一个根本。

吉林五中教师评价(吉林之子方明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4)

方明为学生准备单目摄像机标定实验

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是非观、价值观的培养。

你比方计算机病毒,对普通民众来讲可能是一个坏事儿,因为它能够破坏我们的计算机,使你这个文档或者资料丢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它可能是一个好事。你研究它,你了解病毒特性了,当有一些人非法做出了病毒,我们就知道如何去应对它。所以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有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是练习做病毒,而是练习怎么去抵抗这些东西。

还有人工智能,大家都知道它应用很广,但也很容易被滥用。那我们能因此就不学它了吗?那显然不是。因为它对我们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都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在讲课的时候,我们要去教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向对社会有贡献的这个方向去努力。

让学生们对课程感兴趣,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这是教师的天职。

作为高校教师,最令我自豪的就是学生对我的认可。

学生也好、老师也好,一定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通过兴趣驱动才能做得很好。在我上课的过程当中,比方说我遇到一个模型或者一个算法,我一定去深刻思考,他是怎么想到这么个模型的?它是怎么来的之后呢?为什么它放在教科书上了?究竟对我们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启发作用?还有这个模型在我们工程上如何去使用它?所以把这些东西你讲给学生之后,学生自然而然是爱听的,他知道体现了自己学习的价值,我想这个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状态,以及知识体系的这种结构,之后去找到我们的价值在那儿。我们要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途径以及学习的素材,与学生达成共鸣。这样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我工程经验比较多,我能把我的工程经验抽象出科学道理,之后讲给学生。这也是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的一个原因。他能体会到我学这东西的价值。比方说他学习数学,通常认为学习数学太难了,我不知道这东西干什么。我就给他去讲,在图像里边儿,我们学习数学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学习线性代数对于我们学习计算机视觉有什么作用?我会给他举例子。这时学生就恍然大悟,我们当时学它是做这个事儿的。学生其实都是有良好的意愿想学好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让他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他才会丧失信心。如果我们能找到,学生一定是感兴趣的。也就是说现在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变化,那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思路也要时刻地去改革、去更新,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体系。

我初中学物理的时候,自己做了一个小天平。其实那个当时耗了好多时间。这个东西对我的影响是啥呢?开发我动手的这个能力。让我能够把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种强烈的启发意识。其实这个思想一直影响到我至今。现在我所学的东西,甚至我教给学生的东西,我都要去思考,这个公式、这个理论甚至它这个模型,我在工作上我怎么去用它?我始终认为,如果你用不了,那你还学它,意义在何处。一定让它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价值。我想这个也是咱们推动科学往前发展的一个根本元素。有的时候理论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但不是没什么用,而是还没看到用途,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是30年、40年才能用,而有的技术呢可能第二天就能用,只不过远近之分而已。如果真的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那就是伪科学。

科技工作者要有担当

王大珩院士是我的偶像。当时我回国的时候,学校让我做过一个报告,讲一讲王大珩院士的事迹。当时那个年代他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创办了光学事业,所以我们学校光学发展在国内一直是非常出色的。我们学校现在的学习氛围,还有人才的培养理念,我感觉都是王大珩当时思想的传承,就是把实际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去。

天道酬勤,我喜欢这句话。我们普通人,智商都差不太多。谁能辛苦地付出,谁就能体现出人生更大的价值。只有你把效率提高了、时间利用好了,成功才能眷顾你。

每一个人在事业上都可能会遇到挫折,我认为这是人生当中必经的,也是避免不了的。你把它看成是挫折或者不看成挫折,在于一个人对挫折的评价标准。

我身边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很开朗的人。我也有过困难,有过挫折。只不过我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我认为我能去攻关,能去解决。解决不了那我就换个思路去解决。

所谓的挫折还有挫败,实际上是相对的。如果你乐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事物,那没有挫折,只有光明,驱动你前进。是对自己一个极大的激励。遇到问题就沮丧,那不利于解决问题,只能是打压你自己的这种积极的心态,会影响你的发展、影响你的进步。

我去日本留学的时候,当时是在留日预校学过一年日语,觉得日语水平还可以了,起码日常交流不会有问题。但一到日本扎幌新千岁机场就蒙了!说的都是什么啊?一个都听不懂!这是最大一个挫折了。到那之后,上超市买东西,我的天,我学那么东西,一个也不认识。最后只能看图买东西。还有和导师交流的时候,他说得很快,只能看着口型去猜。当时,这对我来说,绝对是挫折。我这能不能毕业了?连听我都听不懂,我怎么能毕业?

在科研上也是经常遇到挫折。前一阶段我们就遇到一个科研项目,那里边儿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仅多,并且有深度。用现成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很难解决。我们就查资料、咨询专家,不断去实验,寻找灵感。最后把问题解决了。

科研方面,我做过几个典型项目。

你比方说,2018年左右,我承担过红枣智能分拣设备的设计。当时我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视觉加上深度学习、模式识别技术来检测红枣表面的缺陷。这一套设备能替代二三十人工作量。这个项目对我影响是很大的。它让我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能解决这么大的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承担的教育部学信网学籍管理系统,也是一个人工智能应用的项目。比方说我这个拍照的时候,我头歪了,或者说头低了,或者眼睛往边上看了,或者戴了一个墨镜,或者是戴个首饰,或者是戴了一个帽子。

如今我们利用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它进行甄别,在学生提交的时候,就能够进行反应、反馈。

这些年来,每年参与这种实际应用的项目能有七、八个。横向,纵向的都有。纵向的项目一般都比较大,由一个大的课题组承担,我们负责其中的一块。横向的项目跟社会生产关系更密切、关联度更大。比方红枣检测、智能播种机、风机叶片外观检测、电子稳像技术、视频监控目标追踪等等。

吉林五中教师评价(吉林之子方明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5)

方明为企业演讲机器视觉技术

2018年4月16号,我们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边开课边组建。当时我主要是配合时任副校长的杨华民做一些具体工作。实际上,我们准备的时间没有太多,因为当时国家发布政策提出要建人工智能学院,全国建立50所。当时教育厅就找到我们学校,让我们去建这个人工智能学院。

以前面对的是类似于计算机的单线程工作,我就是处理我自己的事情。现在突然增加这么大的一个工作压力,你不仅要处理好自己的教学、科研,还要同时处理好这些行政的工作,也就是像计算机一样多线程工作。多线程工作你要处理好这些线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去协调。所以精力上,明显感觉到,一下就饱和了。

比方说引入什么样的人支撑科研方向。我们是从零开始的,我们这些师资从哪里来?我们的教学培养方案应该怎么去设计?因为当时2018年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没有一个成熟的这个方案可以借鉴,我们是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到2021年,我们经过一次调整,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还有教学工作基本走向正轨。在科研方面,我们形成了明确的这种科研方向和科研思路。现在全国成立人工智能学际的高校有100所之多,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高校达到300多所。长春理工的人工智能学院处于上游水平。

人工智能学院创办3年了。人工智能将来也会像计算机一样,引领时代的发展,引领人们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也一定会像计算机一样,成为各个学科的一个基础科学。它会支撑各个学科的发展。

人工智能学院将坚持长春理工的大光电特色。我们做的这种视觉技术在根源上讲,它就是光的一个特色。因为有光才产生图,有图我们产生视觉。

黄大年曾经说过,关键技术不能受制于人。作为高校教师,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感受很深。不是哪有利益才去做,而是要有担当,哪些东西对我们社会、对国家有价值,就潜心攻关,争取早日出成果。

吉林五中教师评价(吉林之子方明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6)

2019年3月,方明参加首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

《吉林之子》为吉林广播电视台一档讲述吉林精英人生奋斗史的访谈类节目,本栏目宗旨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吉林,讲述当代,讲述中国”,即吉林典型的中国高度,吉林人物的中国故事,吉林声音的中国传播。

播 出 时 间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AM738,长春FM91.6)

每周日17:30—18:00

新媒体及网络平台播出方式

“吉林之声”微信公众号(每周二,音频、图文)

“吉林之声”抖音号(抖音搜索:855496685)

吉林广播网“新闻综合广播”点播页面(http://fm916.jlradio.cn/)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吴玉军、月半马尧

审核:怀楠

监制:王林 郝峰

吉林五中教师评价(吉林之子方明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7)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