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解读古诗(钟振振宋词新解)

钟振振解读古诗(钟振振宋词新解)(1)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解读古诗(钟振振宋词新解)(2)

摄于福建省永安市桃源洞景区

钟振振:宋词新解(18)

九张机(二)

[宋]无名氏

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

关于“行人立马意迟迟”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行人立马意迟迟——行人,指即将远行的爱人。……意迟迟,迟疑不决,准备走而又没有走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9页)

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注曰:“行人,指即将远行的爱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6页 )

夏承焘、盛弢青先生《唐宋词选》说曰:“这是织锦女子回忆行人临去的情景。当他立马迟迟、将行未行的时候,她很想吩咐他几句话,但又不好意思,只好回头一笑,从花丛中归去了。这一颗埋藏着爱情的心,生怕被花知道。这是写织锦女子初恋的心情。”(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223页)

按:“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情调轻松而愉悦,不像是送别“即将远行的爱人”。上引二说,似以夏、盛二先生的“初恋”说为是。但仍有两处说得不够圆满,兹试作修正如下:

一、全词是第三人称叙述口吻,不是女主人公的“回忆”。

二、“分付”,这里是“表示”的意思,不是“吩咐”。

本篇写一位男子骑马路过,看见并爱上了女主人公,勒住马,迟迟不舍得离开。女主人公对那男子也颇有好感,却羞于公开表示,慌忙穿过花丛往家走,但又忍不住回头向那男子送去一个微笑,同时不免心意怦怦,惟恐被花儿窥见了秘密。“回头”三句刻画少女初恋时的羞怯情态,极为传神。

“行人立马意迟迟”这一情节,似是从汉乐府《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二句得到启发。《陌上桑》由女主人公采桑引出“使君”,《九张机》则由女主人公采桑引出“行人”。前一篇,也就是这组词的第一篇,开头便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

不过,《陌上桑》里的“使君”是丑角,是女主人公鄙弃和嘲弄的对象;而这里的“行人”却是“正生”,赢得了女主人公的爱情。可见,这组词对《陌上桑》只是借鉴,并非抄袭。

贺新郎·九日

[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〇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关于“老眼平生空四海”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空四海——空,极目、望尽。”(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387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注曰:“空四海:望尽天下。这句说,平生看遍各地风光,眼界甚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0页)

按:“老眼平生空四海”,系用宋喻良能《送晏伯安》诗:“老眼空四海。”注者未及,特为拈出。

此句如删去形容词、副词,只保留最基本的成分,便是“眼空四海”。

在宋人诗词中,“眼空”多谓不放在眼里。

如喻良能别首《次韵奉酬刑部王嘉叟侍郎书戏彩集后》诗曰:“眼空天壤间,谁得并捷敏。”

又,宋张镃《旧藏文与可墨竹未有对者叔祖阁学以一枝为惠》诗曰:“眼空四海无与俦,出手知公不劳力。”

度正《正蒙主文教授大著宠示佳章辄继严韵仰酬盛意之辱兼呈诸契丈幸赐采瞩正皇恐再拜》诗二首其二曰:“眼空未可叹贤无,瓦砾中间有宝珠。”

程珌《壶中天·寿邱枢密》词曰:“荦荦平生,眼空宇宙,绿发千寻雪。”

李曾伯《吴叔永见寄韵》诗二首其一曰:“眼空凡马绝全牛,肯念江萍万里浮。”

陈人杰《沁园春》(春事方浓)词曰:“看眼空凡木,云霄直上,心交古干,霜雪相依。”

陈允平《满庭芳》(槐影连阴)词曰:“浮生同幻境,眼空四海,迹寄三椽。”

胡仲弓《寄芸居》诗曰:“眼空湖海士,儿读圣贤书。”

林景熙《王监簿南墅新楼落成》诗曰:“玉佩珊珊不可招,眼空尘界等秋毫。”皆是其例。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眼空四海”不是“望尽天下”,“看遍各地风光”,而是“四海之内,没有什么人在我眼里”的意思。

下文“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则是补充说:“所幸的是我家自有百尺高楼,可以登楼眺望群山,看无边秋色。”

其实,词人家里并没有什么“百尺高楼”;即便有这样的高楼,在楼上也不可能看尽“千崖秋色”。这里只是活用古典并发挥想像而已。

《三国志》卷七《魏书》七《陈登传》载:“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刘备之“欲卧百尺楼上”,是不屑与空有“国士”之名,而在国家危难之时,只知道为自己打算的人为伍。

那么,刘克庄之欲登“百尺高楼”,“看浩荡、千崖秋色”,自然也是不屑与当今天下滔滔皆是、略无忧国忧民之志、但有谋富谋贵之心的士大夫为伍了。

由此反观上文的“老眼平生空四海”,其含义为目无此辈,不是昭然若揭吗?

附带说一句,“百尺楼”这个典故,别人拈用,亦只平平;惟独刘克庄用来,显得特别巧妙。因为刘备姓刘,刘克庄也姓刘,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这是他老刘家的专利,所谓“用当家故事”。

关于“若对黄花孤负酒”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若对黄花孤负酒——若,若个,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88页)

按:诗词中以“若”字领起之句,“若”字多为“倘若”“如若”义。

即以宋词为例,如张先《定风波》(素藕抽条未放莲)曰:“若比相思如乱絮,何异,两心俱被暗丝牵。”

张伯端《西江月》(白虎首经至宝)曰:“ 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

王安石《清平乐》(云垂平野)曰:“若有一卮芳酒,逍遥自在无妨。”

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曰:“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曰:“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曰:“若须待醉了、方开解时,问无酒、怎生醉。”

晁端礼《满庭芳》(绿绕群峰)曰:“若过浔阳亭上,琵琶泪、莫洒清秋。”

晁补之《满庭芳·次韵答季良》曰:“若问幽栖何意,莫道是、飞鸟知还。”

陈师道《卜算子》(幕罩梅花)曰:“若使梅花知我时,料得花须瘦。”

陈瓘《卜算子》(只解劝人归)曰:“若得归时我自归,何必闲言语。”皆是。

刘克庄此词亦然。“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是说重阳节赏菊时如果不喝酒,恐怕连菊花也要笑话人太寂寞了呢。

玉楼春·闻笛

[宋]王武子

红楼十二春寒恻。楼角何人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〇昭华人去无消息。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

关于“昭华人去无消息”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昭华人去无消息——被金兵掳去的徽、钦二帝及其妃嫔们都没有来归的消息。昭华,宫廷里的女官名。这里是泛指。《南史·后妃传序》:‘昭华,魏明帝所置。’又:‘(宋)孝武孝建三年,……又置昭仪、昭容、昭华,以代修华、修仪、修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159 页)

按:这里的“昭华”并非宫庭女官,故不能泛指妃嫔,更不能包括徽、钦二帝。

窃考“昭华”本是美玉之名。《淮南子》卷二〇《泰族》曰:“尧治天下,政教平,德润洽。在位七十载,乃求所属天下之统,令四岳扬侧陋。四岳举舜而荐之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汉高诱《注》曰:“昭华,玉名。”

后来,也用以称玉管。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曰:“(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惊异者,有……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琯’。”

又《晋书》卷一六《律历志》上曰:“传云……至舜时西王母献昭华之琯,以玉为之。”

再后来,由于笛和管同为管乐器,而且笛也有用玉制作的,故宋人诗词里又混用来称玉笛,或泛指笛及笛曲。

如晏几道《采桑子》(双螺未学同心绾)词曰:“月白风清,长倚昭华笛里声。”

文同《上亭北轩对月吹笛得才元舍人昭华引醉霜月草堂吟皆诗谱也》诗三首其一曰:“夜深一笛《昭华引》,吹满千岩万壑中。”

王诜《鹧鸪天》(才子阴风度远关)曰:“临风更听昭华笛,簌簌梅花满地残。”

萧允之《渡江云·春感用清真韵》曰:“徘徊伫立,似玉笛、三弄《昭华》。”

王武子这词既以“闻笛”为题,则其“昭华”自当指“笛”。所谓“昭华人去无消息”,等于说“吹笛人去无消息”。

群内花絮

钟振振解读古诗(钟振振宋词新解)(3)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