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对穿隧道 古代傍山而行到现代

导语:在《蜀道难》中李白曾经这样形容古代蜀地的进出通道艰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古代,面对高耸陡峭的崇山峻岭,人们只能选择翻山越岭或者是依傍山腰修筑栈道通行。

进入到了现代,中国人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天赐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征服了大自然的刁难和阻隔,港珠澳大桥、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一系列工程令世界震惊,甚至还获得了“基建狂魔”的称号。在数千年的技术发展中,崇山峻岭再也无法阻隔我们的脚步——我们终于不再“傍山而行”,而是直接“穿山而过”!

古人如何对穿隧道 古代傍山而行到现代(1)

一、栈道的起源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秦汉时期,刘邦要从汉中领兵进攻项羽之时,大将军韩信特意大张旗鼓修筑栈道迷惑楚军,暗中却绕道偷袭陈仓,最终取得了胜利。在古代,栈道是指沿着陡峭悬崖修建的用于通行的一种道路。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条古栈道是“褒斜道”,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古蜀栈道。据《史记》记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褒斜道修筑于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征伐蜀地,专门修筑了上千里的栈道连通了古蜀和秦川之地。而褒斜道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传开辟于三皇五帝之时。

二、栈道的修筑

栈道其实也就是在山崖山腰险峻之处傍山搭木架成的一种通道。古人为了在深山峡谷之间通行,在悬崖峭壁之上开凿出一些孔穴,在孔穴中插入木石制成的桩杆,在桩杆上铺上木板或是石板,这就是栈道。

古人如何对穿隧道 古代傍山而行到现代(2)

三、从“傍山而行”到“穿上而过”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栈道通行的方式逐渐被淘汰,我们选择了更加安全、快捷的方式来克服高山峡谷的阻隔——隧道,应运而生。

隧道,是指埋置于地层之内的一种建筑物,也是我们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工程形式。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地下人工建筑物,出现在东周初期(约公元前700年)。《左传》中有记载:“掘地及泉,隧而相见。

在我国古代最早用于交通的隧道是“石门隧道”,位于今天陕西省汉中县褒谷口内,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隧道工程的施工条件极其恶劣,体力劳动强度和施工难度都相当大。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在古代,工匠们一直使用“火焚法”和铁锤钢钎等原始工具进行开挖,直到20世纪才开始采用钻爆作业的方式,至今已经有大约100多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发明了凿岩机,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发展成为今天的高效率大型多头摇臂钻机,工人们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同时,爆破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从早期的导火索、火雷管引爆,发展到电雷管毫秒引爆和导爆管非电雷管起爆等,为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已经实现了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等。并且,随着带有激光导向和随机支护装置的先进掘进机的出现,机械化程度得到了大大提高,加上辅助的通风除尘装置,使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古人如何对穿隧道 古代傍山而行到现代(3)

四、“基建狂魔”的世界奇迹

1.风火山隧道

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冻土铁路隧道”,全长1338米,海拔达到了5010米,设计通行时速100km/h。从2001年10月18日开始动工建设的风火山隧道,历时近5年,在2006年7月正式通车投入使用。

想要在青藏高原腹地上穿行无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被称为“无人区”的高原生命禁区,风火山隧道的建设异常艰难。在高寒、缺氧、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一系列恶劣自然环境中,人的生理和精神都受到了巨大的考验。

并且由于青藏高原的土质为多年冻土、冻岩,高山融化的雪水和地下水随时都会随着隧道掘进不断喷涌而出,先进的技术设备也在一次次挑战着运转极限。就是在这样一种恶劣环境中,中国中铁二十局的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在风火山的肚子里掘出了这么一条长长的“钢铁混凝土巨龙”。中国人敢打敢拼的精神,在这个生命禁区,令整个世界都为之侧目。

古人如何对穿隧道 古代傍山而行到现代(4)

2.米拉山隧道

米拉山隧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全长5727米,海拔在4740米以上,设计通行时速为80km/h。2013年5月23日开始动工建设,在2019年4月26日,米拉山隧道终于正式通车,这也标志着拉萨市至林芝市高等级公路实现了全线通车。

隧道建设之处,面对着高原地区寒冷、缺氧的恶劣环境,中国中铁二局和十二局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向米拉山发起了挑战。奋战在一线的技术员和工人们抵抗着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不断掘进,用意志和信念一米一米地把隧道打了出来——在这个极端环境中,每三个月就不得不撤换一批一线工人以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隧道内最严重的问题是高山雪融水和地下水的不断涌出——几十台抽水泵在这个难关面前败下阵来。最终,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以及抽水泵机公司的技术团队不断创新研发,通过“排堵结合”的方式,彻底解决了技术难题,使得隧道得以顺利完工。中国的科研力量,在这里,向世界宣告:人定胜天,绝非痴人说梦!

古人如何对穿隧道 古代傍山而行到现代(5)

五、总结

目前,中国的隧道建设技术以及各类建筑工程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谓是首屈一指。“基建狂魔”绝非是浪得虚名,中国靠的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提升以及我们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步一步打出了我们的响亮招牌。

在2015年国务院审议的2016年重点工程中,烟台到大连的“烟大海底隧道”施工方案正式出炉。隧道开通后,从烟台到大连只需要最多40分钟的车程。中国的基建力量才刚刚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冰山一角,未来,“基建狂魔”还会有更多的“世界之最”不断亮相并震惊世界!

参考文献:

《世界海拔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贯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1月2日电

《世界海拔最高公路特长隧道西藏米拉山隧道正式通车运营》,央广网2019年4月26日电

《烟大海底隧道方案公布:烟台到大连仅40分钟》,中国经济网2015年11月30日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