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经典汇总(不应该被遗忘的民间)

曲剧经典汇总(不应该被遗忘的民间)(1)

昆明曲剧老剧本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昆明曲剧来自民间,并扎根民间,浸染着浓厚的本地特色,本该顺势发展成为当下优秀艺术。相反,正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艺术也渐渐沦为一种快速消费品,那么,我们所谓的文化传承该如何进行?

昆明曲剧,是以昆明本土方言俗语为基础,以说唱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曲种,是一种传统的地方戏种。昆曲剧能够在短短五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有着完整板墙体结构的戏曲形式,与昆明曲剧音乐奠基人之一的栗臻是必不可分的。

1958年夏天,25岁的栗臻牵着五名盲人走在宝善街的一条小胡同里,缓慢而悠长的琴声咿咿呀呀地从扬琴里流淌出来,路边裁缝铺里的老头、二楼阳台上晾衣服的中年妇女、小巷里追逐玩耍的小孩,全都探出头好奇地张望。这是刚刚来到昆明人民曲剧团的栗臻做的第一件事照顾几位瞽目艺人,拜他们为师学艺。从此,曲剧成了栗臻终其一生传习并引以为傲的事情,32年的曲剧团团长生涯也令他甚为难忘。

而曲剧,这朵曾经在昆明土地上绽开的民间艺术之花,却在时代发展中,渐渐凋零,最终在历史的舞台上向观众挥手谢幕。

当年:街头盲人的说唱艺术

“扬琴的音乐加上文明戏的表演”栗臻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曲剧的前生。

新中国成立前,一批瞽目艺人(盲人)以扬琴、二胡为伴奏,在昆明走街串巷地卖艺,他们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常吸收一些流行歌曲和民间小调穿插于演唱中。间或,也在茶室或私人庭院以坐唱形式卖艺。这是他们赖以谋生、养家糊口的手段。“旧时昆明的有钱人家,每逢开春,便喜欢在家里摆起香案来,请瞽目先生到家里说书,像《香山宝传》这样的长剧本要连续说上两个月才说得完。那时,昆明最好的瞽目艺人是张玉清、聂光荣、高树西、李正兴。”栗臻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为避日机轰炸,上海文艺界的李宝忠、朱东芳、王笑笑等演员也背井离乡来到云南。他们曾在上海明月歌舞团任职,是聂耳的同事。此后一段时期,这些人也加入了曲剧的表演。

1956年4月,在昆明市盘龙区政府的组织下,这些大众游艺场的“散兵”终于组成了一支专业剧团昆明人民曲剧团。

盛况:驾马车划船儿来看戏

“大雪飘飘铺满地,苍天呀!阵阵寒,冷凄凄,花草树木叶落尽,雀鸟无声鸡不啼!又冷又饿又害病,天旋地转头发昏……”一段律簧腔饱满醇厚而注满感情,饰演祥林嫂的张秀芬在一段愤怒而哀怨的旋律中凄然倒下。

那时舞台简陋,一个四合院便是剧场,天井是舞台,走廊是观众席。夜晚的盘龙江被剧场的灯光照得灯火通明,风浪击打着江岸,哗啦啦的浪声却一阵阵地淹没在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剧场外,得胜桥码头停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市民的小船,街道上成列的马车在昏黄的路灯下等待着散场的观众。

“如果说花灯是个调皮好动的娃娃,滇剧是个有着严谨家规的老管家,那么,曲剧就是一个率性朴实的青年学生。”栗臻这样评价曲剧的艺术特点。昆明曲剧因其乡土味浓,表演内容和形式贴近大众生活而广受欢迎,在昆明文化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啼笑姻缘》《红石岩》《糊涂爹娘》等都是卖座的好戏。“清晨,带着蓝袖套的工作人员将票房门一开,买票的观众便从宝善街一直排到了南屏电影院,一个星期的演出票一个早上就卖完了,十分抢手。”那几年,曲剧团前前后后共创作和改编了100多部深受百姓喜爱的剧目。

这是曲剧团创作的高峰时期,也是栗臻这个老团长最忙碌的时期,他不仅担任着谱曲、编剧、演员的工作,偶尔还要抬起相机跑到舞台前面为演员们拍摄剧照、给道具当搬运工,演出之余,他还要负责演出经费的筹集、宣传卖票等琐碎事务。对于栗臻来说,最令他头疼、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写好谱以后,还要亲自把这些旋律唱出来,教给那些看不见谱的盲人乐师们。然而,栗臻却乐在其中,“就凭着对曲剧的一腔热爱,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

1979年,曲剧团吸收了许多其他戏种演员,并集体创作、改编、移植了许多新的演出剧目,使昆明曲剧在唱腔、舞美设计、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重新编排的《啼笑姻缘》、《糊涂爹娘》、《张三丰》、《茶花女》、《夜半歌声》等剧目均大获好评。

衰落:被时代遗忘的曲剧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娱乐的多元化以及审美趣味的转移,加之受到电视、电影、网络的冲击,曲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逐渐失去了存活的环境和土壤,观众锐减,在短短十几年间,便已道具入箱、鼓乐入库,整个剧种濒临消亡。

2011年,盘龙区文化馆牵头组建了一个曲剧培训班,由原曲剧团部分成员和新进青年演员共50余人组成,培训班仍在定期训练并参加各类艺术活动。“作为昆明独特的本土剧种,我们有义务保护并传承好它。”盘龙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高云飞说。

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栗臻仍不时翻看一本贴满黑白剧照的老相册,“希望曲剧这朵民间艺术之花能够继续开放,毕竟它是昆明现存唯一的本土剧种了。”

当下:如何传承保护昆明曲剧

从昆明曲剧团的建立至今,昆明曲剧始终寻找着适应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的生存方式,对现代社会与文化背景做出了适宜的回应,使它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一直保持不断发展的态势,维持着它作为地方戏曲在当地群众娱乐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此类地方传统戏曲开始遭遇想社会多元化娱乐文化的挑战。

昆明曲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措施。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大力给予支持;再次是加大对昆明曲剧的宣传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昆明曲剧;最后,需要为昆明曲剧团队注入年轻的血脉,积极培养后人。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昆明曲剧这朵艺术之花必将遍地开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