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着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据说现今世界上共有三种吃东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东西吃的占百分之四十,用刀叉的占百分之三十,还有百分之三十则用筷子。华夏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了,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筷子的使用历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了。

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1)

商代青铜箸头

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2)

春秋铜箸

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3)

汉墓画像石上的箸

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4)

古代汉灶中筷子浮雕

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5)

东汉铜箸

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6)

唐代银箸

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7)

南宋银箸

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8)

明代象牙箸

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9)

清代银箸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读音:jiā),汉代时称“箸”(读音:zhù),明代开始称“筷”。关于筷子的起始渊源,民间也有不少传说。

传说一: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传说二: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传说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传说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

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的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粥”,同样,“擦”与“茶”同音。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雏形。筷子古时称为“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

那么,“箸”是如何变成“筷子”的呢?在今天的汉语方言里,“筷子”仍没有完全替代“箸”。现在东南沿海的台州、温州、福州、潮州一带仍保存了“箸”的说法。譬如属于闽南话的潮州话用“箸”,稍北的同属广东省的梅州客家话里已是“筷”、“箸”并用,再往北到江西省境内的赣语区(南昌),就只有筷子一种说法了。这就暗示,从“箸”到“筷子”的转变,一定是先发生在靠北的地方。是哪里先把“箸”叫成“筷子”的?答案是明代的“吴中”,也就是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一带(今苏南及上海)。筷子的说法,其实出于避讳。讲究避讳一直是吴地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直到今天,上海话仍然把“鹅”说成是“白乌龟”,以避“杀鹅(我)”之讳。江南水乡的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而忌讳与“住”谐音的“箸”,所以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到了清代,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快”的说法向各地扩散,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真正的中国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筷子一分为二,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一双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图一支笔躺在书桌上。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由于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筷子一千多年前就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接着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筷子传到欧洲晚于其他东亚国家,较早介绍中国以筷子进餐的欧洲人是明万历十年(1582)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他在以意大利文写的回忆录《中国札记》中谈到中国人的宴会时写道:“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地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借助于手指。”又说:“筷子是用乌木或象牙或其他耐久材料制成,不容易弄脏,接触食物的一头通常用金或银包头。”明代时来华的欧洲人多为耶稣会士,他们都用过筷子,但除个别人外,皆客死中土,而未返回欧洲,但将在华见闻向欧洲作了广泛报道。入清后,中欧交往及人员交流较前更为密切。除传教士外,有更多外交使者、商人、游客自欧洲前来中国,而中国人也踏入西土。因此,早在17世纪,中国的筷子就已通过中、欧双方人员交流传到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和俄国等欧洲国家。如今,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增强,代表中华文化的筷子也随着中国美食而走向世界。

筷子的由来和起源(话说筷子的历史由来)(10)

日式(上)、韩式(中)、中式筷子(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