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七子之歌背后的故事(七子之歌歌声里的故事)

《七子之歌》:歌声里的故事

文/裴晓锋

有一首歌,传唱了二十载,依然经久不衰,让人感动。

这一首歌,因它的词曲中饱含着游子对祖国母亲的眷念深情。

这首歌就是《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浓情跃然纸上。

经典恒久远,一曲永流传。《七子之歌》的创作发表,至今过去94年,依然"声声不息"。

讲述七子之歌背后的故事(七子之歌歌声里的故事)(1)

传唱已有二十载,虽然此间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但人们对其传唱仍经久不衰,一唱三叹,饶有兴致,"永远能听出新意"。

最初的故事——容韵琳

容韵琳被选为试唱的学生,并且从几千名小学生中脱颖而出。这个普通话不标准,不会唱歌,舞蹈还可以的孩子成为了第一代《七子之歌》的演唱者。

讲述七子之歌背后的故事(七子之歌歌声里的故事)(2)

20年千的小韵琳

她的母亲说:"记得我们第一次离开澳门到广州去录音,没出过门的孩子胆子特别小,去广州的路上,她一直哭,她爸爸没办法,最后是我陪她一起去的。我当时特别担心孩子完成不了任务。有一句歌词'你快回来',韵琳总是把它念成'你快"kui"来'"。

最后还是选定了由容韵琳来演唱,恰恰正是因为容韵琳普通话的不标准,以及她童声的魅力。容韵琳稚嫩的嗓音、可爱的笑容赢得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澳门也因为这首《七子之歌》而生动起来。

在那一年,一首《七子之歌》成为了人们最关注的的旋律。

接力二十年——龙紫岚

转眼间,20年过去了,当初的小姑娘已经出落成美女,新的"接班人"紫岚又来了,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澳门,小紫岚心中却埋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2018年紫岚被选中领唱《七子之歌》。

那是紫岚第一次在舞台上领唱这首歌曲,


讲述七子之歌背后的故事(七子之歌歌声里的故事)(3)

今天的小紫岚

"20年前,是我们培正中学的容韵琳姐姐领唱,20年后,我能领唱,觉得自己特别幸运,也特别感动。"

出生在回归之后的澳门,年幼的紫岚其实并不太了解澳门过去的历史,但她却真实见证着澳门的今天。

一个节目《风的呼唤》,再现了一段共度难关的感人故事,紫岚正是演员之一。

梁剑丹说,"我们紧握双手的那一刻,我相信紫岚理解了驻澳部队官兵为我们无私付出,祖国母亲作为我们坚强后盾的这种情感。"

这一代新澳门人就是这样更加了解澳门的过去。

新技术增添了新故事——隔空同唱同一首歌

2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出生的人如今已步入大学。但是歌声里的澳门故事依然在继续,相距2000公里的北京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的学生们隔空合唱了一首《七子之歌》。

尽管相隔甚远,却阻不断相互连着的心,这是得益于新科技带来的视觉享受和感叹,5G技术的高速率、低延时让隔空合唱成为可能。声音极为同步,就好像在同一场地合唱一样。

讲述七子之歌背后的故事(七子之歌歌声里的故事)(4)

穿越时空的合唱

参与合唱的北京大学学生赵绮萱表示:"跟澳门的同学一起唱,那种没有时间差,他就在你面前的感觉还是很奇妙的。"

明天——故事还会继续

1925年,闻一多谈《七子之歌》时说,“把这些诗发表了,是希望它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

时代在变,情结不变。如今,妈阁烟火依旧,游子早已归来。引以为“澳”的那颗中国心,依然在不停的跳动。

经典还将流传,歌声还会继续,故事也会续章,是为了什么?

无他耳,仅仅是:“中国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