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1)

馆藏

前面两集讲的都不是正面识别古玉的方法,无论玉质的审美还是工艺的审美,主要解决的还只是玉器的优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古玉或者仿古玉,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古玉的新老问题。要解决新老问题,还是得从古玉的特点,从正面入手。就是基于玉质和工艺这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玉质的老熟感,一个是工艺的古拙感。这两方面的认识能力的获得,都需要时间和上手量的积累,而且也开始体现出古玉收藏的难了。

古玉老熟感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2)

馆藏局部

我先来讲古玉玉质的老熟感,古玉的老熟感怎么来的呢?这很好解释,年头长了,时间久了就显旧了,就这么简单,和一张陈年老报纸一样,纸张发黄发脆了,字迹模糊不清了,破裂褶皱儿沾染上水渍污垢了。,一句话就是质地陈旧了。但古玉终究不像报纸上那么简单。它可复杂多了,它的材质就多种多样。古玉是个宽泛的概念,除了古代的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质品外,还包括所有的不太出名的地方玉质品,包括绿松石,玛瑙,水晶,琥珀,青金石,芙蓉石,碧玺,翡翠,煤精石制品,还包括古代的玻璃制品,还包括众多的具有一定玉感的石头制品,甚至那种非常非常软的化石,古代的化石雕件,那都可以归在古玉的范畴里。这么多种多样的玉料的老熟感也是不一而同的。而就算同一种玉料,比如和田玉,也会因其年代型制流传环境,在墓葬内的埋藏环境等因素而差别巨大。这些影响因素相叠加的话,把所有的古玉老熟感形态都排列组合出来,那得是天文数字了。复杂的都能把初学者吓哭了。有听众朋友人可能会说,我不怕我有招,我简化简化就玩儿主要的和田玉材质,其他的我都不玩。不行,不许简化。必须都得玩儿。各种材质的古代玉器制品,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因为古玉收藏必须要见多识广,眼力是积累起来,在古玉数量本来就相对稀少的这个基本情况下,你要是还挑着看,挑着玩儿,那面儿就更窄了,就更积累不起来,就太慢了。何况各种古玉的不同材质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要学习的鉴别方法有一个主要能力叫融会贯通,不同材质的老熟感会在你的脑子里整合起来,会互相促进你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所以我们要玩儿大古玉,要玩儿泛古玉,尤其在初级阶段,要贪婪的吸取和古玉相关的一切营养。不然你就太慢了,重要的话再说一遍。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3)

馆藏

对于今天的古玉收藏爱好者来说,古玉材质的复杂多样,还不是我们掌握老熟感的最大困难,最大困难是不计其数的假老熟感仿老熟感。你复杂也就罢了,还有千万倍的假货迷惑你干扰你获得正确的认知,所以你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多看真品,努力记住珍品古玉的老熟感,去正面识别古玉。先能看懂大开门儿的,二是多去市场,尤其是地摊上上手假古玉。努力熟悉了解古玉造假的方法,先能辨别出低仿品,掐头去尾之后总攻中间的难点。玉质的老熟感,包括玉质内部沁变和外部包浆。外部的一切都归属包浆范畴,老是包浆,熟是沁,便可以这样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古玉的玉质一定有老熟感吗?不一定。这个要明确。古玉的玉质并不一定要有老熟感,尤其是距今较近的清代,玉器年代不很久,而玉器又恰巧没有过经久的盘玩儿或佩戴,玉质就没有产生老熟感,看上去几乎和现代玉器一样,或者说还没有现代的盘玩的玉器有老气。这话说的有点绕口。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4)

馆藏

现代的玉器有些被刻意盘玩儿,差不多一天24小时都拿在手里搓磨,行话叫盘。玉就会被盘玩得特别光润,显得包浆浓郁,貌似很有年份感。古玉行里不是有句老话,新玉包上浆,神仙认不得。意思是现代玉器盘出包浆来的话,很难分辨他新老了。还有一类古玉,年份并不低,但也没有明显的老熟感,主要是因为墓葬环境特殊,没造成玉质的明显老化。还有一类古玉是因为它的材质,本身就不容易老化沁变,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太稳定了,不容易产生老熟感,这种最典型的就是水晶。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5)

馆藏

水晶的性质特别稳定,可以历经千年而不沁变,包浆也不明显。还有玛瑙。古代的玛瑙制品也很少有明显沁变,但玛瑙比水晶容易上包浆,他们与和田玉比起来,都是属于比较硬的材料。死硬份子就是不向岁月低头,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面貌,不轻易留下岁月痕迹。从这一点来说,水晶和玛瑙是很有气节的玉料。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成分造成的。水晶和玛瑙,本质是二氧化硅,属于石英石,硬度达到摩氏7度,比和田玉硬。我们常见的沙子玻璃,都是这类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很稳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玻璃瓶,如果埋在地下,又没有酸之类的腐蚀,那一万年都不会烂掉。所以水晶和玛瑙才这么难沁变。我们在鉴别古代水晶和玛瑙制品时,尤其是素器光素无纹饰的,要比鉴定和田玉质品难。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6)

杭州博物馆藏水晶杯

现藏于杭州博物馆的那个战国水晶杯,这是个网红文物了,就没有纹饰,也没有明显沁变,包浆也不厚重,关键是它的型制还超前,造型特别有现代感。如果不是在战国大墓中出土,没有人会敢于把它断代到战国。可能会以为是清代的。

和田玉的主要成分是透闪石,岫岩玉的主要成分是蛇纹石,这两种主要的玉料都是比较容易产生沁变的。所以我们收藏古玉的人,才会有一种对沁变美的追求。要是都像水晶,那么古玉的玩头就不那么大了,起码会丧失好多趣味。

老熟感-黄化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7)

馆藏

玉质老熟感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那就是黄化,也就是颜色发黄,几乎所有的浅色的玉质年头久了,都会向其他容易老化的浅色材料一般,慢慢变黄,比如古代的象牙制品,自然的黄化和年份的长短成正比关系。浅色的玉器也会明显有这种现象。和田玉如此,翡翠如此,岫岩玉如此,甚至绿松石这种完全不透明的石头都有老化发黄现象,这其中岫岩玉的黄化会更明显。我们在市场中经常能看到清代岫玉花片儿.基本都是明显发黄的。那种透明度比较高的岫岩玉本色应该是接近无色透明的,不是白色。非常容易黄化,这使得这一类老岫岩玉制品包浆明显,玉质熟旧,年份感十足,非常容易识别。而岫玉这种自然黄化还不容易仿制,其价格又低廉,通常就卖几十块到几百元,造假者都不太愿意费大力气去仿制。所以这类老岫玉制品作为古玉的入门品非常适合,风险小,市场多见,还不容易买到假的。这类老岫玉制品通常是薄片型。薄片型的老化就更明显,从内到外黄化均匀,而一些较厚的圆雕,则通常是外层老化,发黄明显,而内心还保持原来的玉色。这种玉质的老化发黄是长时间形成,并不容易仿制。仿品主要是通过染色的办法,但人为染色的外部沁入感非常明显,绺纹处浓重而玉质缜密处则沁染不进去,所以多半是呈牛毛纹状。所以市场上的古玉,如果有牛毛纹状的沁变沁色,那通常是要引起警惕的。我建议初级的古玉爱好者去市场上找这种老岫玉制品,作为入门的钥匙。和田玉老化就相对不那么明显了。通常只有白玉,明显有老化发黄现象,但程度也很轻,而且还不一定。有的清代白玉真就一点没有黄化,想来是没有过多的盘玩儿,而和田玉青白玉、青玉黄化就更不明显。很多清代古玉本身是和田青玉,但呈现黄褐色,其实并非是老化的缘故,而是玉料本身就带有杂色。比如我们常说的糖色,玉料本身就带着那个色子,要注意区分。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8)

馆藏

浅色的水晶和玛瑙也会黄化,通常不如和田玉岫岩玉明显。水晶比玛瑙更不容易黄化。我还没见过黄化非常明显的老水晶制品。在东北辽代水晶制品很常见,水晶珠子、勒子、水晶坠,很少有黄化现象。但我见过黄化非常明显的老玛瑙,年份还不是很高,就是清代的玛瑙雕件,黄化就很明显。翡翠虽然质地也很坚硬,但是浅色的翡翠尤其是白色的非常容易老化发黄。绝大多数的古玉的沁色沁变,也都是处在一个黄褐色调的范围里。所以玉质的黄化在古玉里是比较普遍的。当你面对一件古玉真假难辨时,如果它是比较浅的玉色,那么你可以仔细观察品味它是不是有自然的老化发黄现象。这是识别古玉老熟感的一个好办法。通常会管用。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9)

馆藏

老熟感-干涩

还有一种玉质的老熟叫干涩。这个与老熟相关的干涩,其实是与这件玉器的传承环境有关。玉器在琢治成器之后,是必须要打磨抛光的,但在之后的岁月里,如果长时间不被盘玩儿佩戴,或者深埋地层墓葬中,那么它的光泽就会减弱,或是甚至消褪,就好比煮熟的土豆又回生了。这种干涩往往还伴随着透明度的降低和光泽的变暗。在清代的老翡翠制品中,这种干涩的老熟感很典型,行话叫失水,丢失了水分的意思,特别形象,因为翡翠讲究水头儿嘛。保存的好的翡翠,都是水头很足。所以这种老翡翠叫失水,但是当你再度盘完它之后,它的水头会慢慢恢复一些,也就是光泽和透明度都会逐渐恢复,黯淡的色彩也会在透明度的恢复下变得艳丽。这是老翡翠的一个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老和田玉,老岫玉,老独山玉都会有失水现象,都会有这种和老气老熟相关的干涩特征。常说的一句话,人养玉玉养人,其中的人养玉就是来自玉器的这个特点,就形成了一种人养玉的说法。其实你挂在小狗脖子上也能恢复过来。动物的皮毛本来就是天然的打磨抛光的好工具。了解某些古玉的这种干涩感,在地摊儿上特别有用处,因为店铺里的古玉都经过精心的保护,即便原来干涩过,也可能被再度盘熟了。但地摊上的古玉,多半是第一手的深坑,也缺乏更精心的保管,所以这种外表干涩失水的古玉非常容易被我们捡漏。有一年我来到了甘肃兰州的一个古玩市场。似乎也叫城隍庙啥的,记不太清楚了,就是在那个比较繁华的步行街张掖路的侧面,也有很多地摊儿。我就发现一个摊儿上有这么一间扁簪子,就是那种片状的两头粗中间细,略向内弯曲的形状。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10)

簪子示意图,来自网络

这种扁簪子比较多见,银的铜的都有。这件玉簪子黑乎乎的,非常不鲜艳,而且压根儿就没有玉感。但我怎么知道它是玉的呢?因为它的中间断了,用一块银片给包结上了。玉器断残了通常是用金属来相包的,这是个常理,所以我就知道这个扁簪子肯定是玉的。看着那个气色也非常古旧。修补它的银质部分也是氧化严重,一看就是老东西,很老气,我就拿在手上问摊主多少钱,而他就说50块。我一听真便宜,这么个老件虽然是修补的,但属于老修,在古玩收藏里,有过修补的东西,价值会下降。但古代的老修补,要比现代的修补那有价值多了,那尤其是那种体现手艺的精巧的老修,反倒别有一番区别。所以这个带有原汁原味老修的玉簪,不管啥玉50块都太便宜了,就那块修补用的老银也得有几克重,按市面价也得值几十块钱。所以这簪子那在我心里,那是志在必得,要定了。但是贪心啊,便宜还想更便宜,就还是要讲价,争取把小漏变成大漏,就和摊主主讲价,说这个是啥材质的呀,黑乎乎的太难看了,再便宜些吧。挑毛病。摊主说是玉的,但不知道啥玉,我也好奇,也想知道到底是啥玉。我就一边讲价,一边用手搓。盘那个脏,这个动作基本是古玉爱好者的通病,摸啥都习惯性的用拇指盘。我那边嘴里和摊主讲着价,20吧,25吧,和摊主讲到30块的时候成交了,可是这边儿手里呀,也一直没闲着。就盘着那个簪子。正要掏钱时,突然就觉得手感变光滑,低头一看呀簪子面儿上有指甲大的一块被我盘的光润了,也不是黑乎乎的颜色了。而是透出了一股绿意。再使劲儿盘盘,玉表闪出了两小片儿反光,行话叫苍蝇翅,我一看,这是翡翠呀。我光顾着激动的,忘了掩饰表情动作。人家摊儿主也看到变化了,一把把那个簪子抢回去了,看了一下说,哎呀,这个价是卖不成的,这是翠的,这个最低点二百块。我当时就别提多恨自己这只手了。这个欠,手欠。我说都讲好价了,咋还反悔了呢。摊主好像是个回族兄弟,一个劲儿的摆手说,卖不成卖不成,这是翡翠的。我这个漏就没捡成。但这件事让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以后再逛地摊儿也好,逛店铺也好。我要是看好个深坑的古玉,再也不去盘磨它,就硬看,免得我看清了的同时也被别人看清了。坐地起价或者被截胡。这种隔着包浆灰尘、隔着脏污粘着物硬看的习惯非常锻炼眼力,非常有助于培养对老器物的自然老化、自然脏污、吸附特征的敏感。有时候我看见一个不内行的物品,比如一个铜器,我会很肯定的说,这个很开门,这肯定是老的。因为他的包浆锈蚀太自然,一看就是陈年的老脏老锈。所以大家要多看老物件儿。多积攒老东西的陈旧性、古旧气这方面的感受,最终形成一种鉴别能力。

老熟感-光润感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11)

馆藏局部

玉质老熟,还有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更光润。尤其是传世的古玉,尤其是易于佩戴把玩儿的型制。包浆油光润泽,这种古玉的油润包浆,是一类古玉玩家的主要追求目标。有些人喜欢古玉,是重玩儿不重藏,看重的就是他的包浆和盘玩。包浆漂亮的古玉确实很讨人喜爱,看着很舒服,但这种光润包浆感对于古玉新手来说,确实缺乏实操感,不容易掌握,因为他很容易模仿,你要注意观察,会发现很多店铺店主、地摊摊贩在卖货时,手里通常不闲着,打开玉器盘来盘去,还时不时在自己的大油脸上蹭两下,加点人油,就是为了让玉显得更油润,显得玉质既好,又有年份感好满,也使得一些假古玉在眼力弱的爱好者看来,那失真假难辨。所以古玉的光润包浆特征不容易掌握。区分它们和仿古玉的假包浆是个难点,也没有啥绝招,只能靠提高自己的见识和经验。

老熟感-牢固附着物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12)

馆藏剑格

古玉还有一种老熟感体现在牢固附着物上,比如铁锈铜锈,比如黏附的朱砂,比如丝织物残剂等。地摊儿上最常见的一种仿古玉剑饰叫剑格,就是古代宝剑上剑身与剑柄之间的那个玉件,通常是梯形的。地摊儿上很多仿品,为了逼真,这种仿古玉剑阁的穿孔中还残留着一节锈了的金属部分。外行看着很受迷惑。这种玉质部分之外的残留物,严格来说,不算玉器的包浆。因为很多你是清理不掉的,弄不下去,所以很多也归为古玉的一个鉴定因素,但一定得是牢固残留物,能清理掉的不算,那多难清理的才算牢固残留物呢?如果清理掉会伤及玉器,那就不易硬性清理了,就应该保留,这种叫牢固残留物。但即便牢固残留物的这个要求,仿古玉也是做到了,所以鉴别上也很难,尤其不适合新手们作为鉴别依据。

老熟感-沁变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13)

馆藏

前面说的几种玉质老熟感的表现形式更侧重于“老”这个字,还有一些老熟感的特点则侧重于“熟”,最典型的就是沁变。我曾有一件汉代古玉,是和田玉的,他的玉质就特别的熟,本来是青玉,但一部分沁变严重,已经成了咖啡色的果冻那个质感,在视觉上就完全改变了。因为这件玉器不是全部沁变,而是局部沁变。所以沁变严重的这部分与没有沁变的原玉质玉色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对比。看着非常有意思。怎么从青玉沁变过度变成褐色,白色白斑变得透明,变成了果冻的质感,仿佛一碰就会碎裂。但其实硬度并没有丝毫降低。谁看了都啧啧称奇,说,哎,这玉呀真是熟透了。我儿子小时候,最喜欢看这件玉。他说,爸爸,我总想咬一口。这种果冻状的沁变在古玉中是上品,收藏古玉的人都是有着追求沁色沁变的情节,如果一生中能得到这么一件沁变美妙、变化丰富的古玉,那就应该很知足了。随着盘玩,它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妙趣横生的变化。果冻状的沁变,有非常大的进一步盘变的几率,而且果冻状沁变,不容易仿制。仿古玉要做到很逼真的果冻状沁变,那是非常有难度。我没见过,没看到过一件。仿的像大多都是玉材本身就是比较透明,有一定的果冻质感,和后变成那样的古玉真品差得太远,缺乏老气还没有丰富的过渡变化。

老熟感-鸡骨白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14)

馆藏

还有一种老熟的表现是鸡骨白,这个也是常见。鸡骨白其实是玉质退化的表现,再严重就粉化解体了。但真品古玉的鸡骨白,通常还保持着玉质的细腻感,摸上去仍然细滑。玉的纹理也会保持,但没有透明度了。鸡骨白不如果冻状那么有玩头,因为它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能是色泽上的变化,逐渐变黄,变成牙黄色。而且鸡骨白是相对容易仿的。以前的鸡骨白仿古玉,往往做得过于干涩不润泽。后来可能是改良了仿制技术,仿鸡骨白也能做出润泽感,迷惑性就非常大了。分辨起来也需要很有经验才行。

老熟感-虫蛀感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15)

虫蚀示意图,来源网络

还有一种老熟感是虫蛀感,就是玉质被腐蚀出孔洞了,严重的玉质内部都空了,像树木上被虫子蛀蚀的洞那样。借用虫蛀这个词和虫子没关系,这种情况相对少见。我在刚玩儿古玉时看到过相关的论述,说真古玉的虫蛀感的特征是蛀孔的口部通常小,孔内会蛀蚀的比较深,比较大,像山洞一样,洞口很小,进去之后豁然开朗,而假古玉的虫蛀孔,通常是酸碱腐蚀的,通常口不大,越往内越小。对这个论述的感受,等到我后来拥有了带虫蛀的珍品古玉时才终于有了直观的认识,和论述的果然一模一样。此言不虚。我在研究琢磨这类虫蛀感沁变的过程中,发现它和果冻状沁变总有某些关联,因为有好几件有虫蛀感的古玉,都或多或少有着果冻感沁变。所以我个人观点,虫蛀感沁变是果冻感沁变的进一步变化,也就是说,一件玉器的某一个部分的质地相对疏松或脆弱,这个部分在漫长的墓葬条件下逐渐受沁蚀,最先沁变,先变成果冻状,然后才变成了虫蛀状。有这种次序上的关联。市场上这种虫蛀感的古玉真品,凤毛麟角,大家知道就可以了,不要刻意去追求,太难了,遇到的看运气,尤其是新手朋友们。先从多见的普遍的古玉形态入手,不要在你眼力还薄弱时去追求鸡骨白,追求果冻状,虫蛀感,我特别希望喜欢古玉的新手朋友们,你们的第一件古玉是前面我提到的那种清代的岫玉花片儿,市场中多见,价格低廉,古玉特征明显,最好买镂空的,还可以感受一下老拉丝工的的工艺特征。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16)

馆藏鸡心佩

我认识一个古玉爱好者,也是新手。收藏古玉有点不务实,不按部就班的由浅入深进行。在对古玉还缺乏基本的鉴定能力时,就期望买到精美一些的高古玉。他说,我就喜欢那个西汉的鸡心珮。就那种中间是椭圆形或者钝形,边缘有漏空的螭龙纹或凤鸟纹,喜欢极了,天天在市场里在网上搜寻汉代鸡心珮,三天两头就拿个鸡心珮来给我看,隔三差五就发了图片给我看,问这个对不对。就认准汉代鸡心珮,非鸡心珮不娶,非鸡心珮不嫁,这就有点儿好高骛远。古代玉器本来就稀少,你还指定型式样式,哪那么容易碰到,太难了,结果折腾了大半年,净买假鸡心珮了,手里的各种仿品都成系列了,也没碰到一件真品,耗费了不少金钱精力,不得不灰心丧气的返回收藏的起点,还得从简单的玩起,由易到难。所以我这里给学前班儿和一年级的新手朋友们留个作业。第一件古玉就买一件清代的岫玉花片儿,带工艺纹饰的就行,市场上很多,作为古玉收藏一年级的收藏目标。

老熟感-沁色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17)

馆藏

古玉的沁色也是一种玉质老熟感的表现。包括比较轻微钙化灰皮儿。但这个鉴定特征也和光润包浆一样,实战意义越来越小,因为容易被仿制,也就是说假古玉的沁色灰皮儿、非常接近真品了,需要很有经验才能正确区分。很多时候单看沁色灰皮儿,是无法下结论的。必须要结合玉质老熟感、工艺特征等其他方面来鉴定。比如土沁就仿得很到位了,比如浅浅的钙化灰皮儿,钙化白斑,那仿的也足以乱真。所以这些古玉常见的特征却逐渐失去了鉴定意义,想想很可怕。

最后总结一下,古玉的老熟感是古玉鉴别的基本要点之一,很重要。在面对素器或者纹饰非常简单的古玉时,老熟感就是唯一的鉴定角度,但他也很难掌握。因为具体呈现形态、视觉面貌过于复杂。所以这一讲大家也就能知道了一个概念。要形成古玉老熟感的鉴别能力,那则需要长期的大量的经验积累,过眼上手的真假古玉怎么也得几百件才会有些心得。寻找古玉的老熟感,就是为了培养我们对古代玉器老旧气的敏感,为了捕捉那可能似有还无甚至无法言表的年份感,这个层面的经验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好关于古玉的老熟感就讲到这,下期再见。

一招学会通过沁色来鉴定古玉真伪(古玩商说古玉之鉴定篇)(18)

馆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