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今天老杨不和大家聊收藏,而是吐槽一下跨年大戏《大明风华》,这部剧实在是一种奇怪的爱恨结合体。故事发生在明朝,造反的叔叔朱棣与出家的侄子建文帝终于约了,中间隔着好几层楼,由女主孙若微跑上跑下当人肉传话筒,中间出现了一个重量级信物——传国玉玺,朱棣还给小白孙若微科普了一下这个宝贝的故事。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1)

传国玉玺的制造

剧中朱棣口中的祖龙始皇帝就是秦始皇,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秦朝,第一个称皇帝。皇帝制度下,为了凸显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定只有皇帝自称朕,皇帝用的印为玺。于是由丞相李斯制作了一方玉玺。

这一方印象征着独一无二的正统地位,就是传国玉玺。玉玺在刘邦进入咸阳时,由秦王子婴献给刘邦。这方玉玺从秦朝传到汉朝,由此奠定了正统王朝必须要拥有传国玉玺的观念。换言之,谁想做正统的皇帝,就必须要得到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2)

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雕的吗?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最传奇的一块玉,没有之一。《韩非子》记载,楚人卞和发现一块绝世好玉料,锲而不舍地向楚王献玉,经历厉王、武王、文王三代,两只脚都被砍了,终于被楚文王发现了玉料中的美玉,而雕琢成和氏璧。

和氏璧后从楚国传入赵国,成为赵国的镇馆之宝。赵惠文王时期,秦昭王也想要和氏璧,蔺相如上演了一出“完璧归赵”的大戏。后来秦灭赵国,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口袋。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3)

有史料说李斯制造传国玉玺用的就是和氏璧,但相关史料晚出,也不太禁得起推敲。因为也有资料说传国玉玺是用秦国的蓝田玉雕刻,是绿色的,而和氏璧则是纯白无瑕。而且玉璧通常形状为圆形,比较薄,玉玺上要雕刻五条盘龙,需要玉料有一定的厚度才行。

所以传国玉玺大概率不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但是传奇的和氏璧入秦之后就再无踪影了。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4)

传国玉玺刻了什么字?

剧中朱棣读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并由此认出传国玉玺。在错综的史料中,传国玉玺的刻字有不同说法,“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以及“受(昊)天之命,皇帝寿昌”都有,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说法支持率比较高。

再来说上面的文字,剧中朱棣展开小黄纸的时候,上面的字恐怕大家都跟我一样不认识。这种风格的字,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的鸟虫文。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上,刻的就是这种文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5)

传国玉玺上面刻鸟虫文?很奇怪吧。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是统一文字么?让六国都使用秦国的小篆。那为啥要用南方楚国的文字来刻秦朝的传国玉玺呢?没道理啊?莫不是编剧脑洞开漏了?其实还真不是,道具组还真是有依据。

在宋代薛尚功编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收录了3个版本的传国玉玺印文,其中2个版本都是这种鸟虫文。也有资料记载,秦始皇就是让李斯用鸟虫文刻传国玉玺,但是资料晚出不算太靠谱。

有趣的是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方传国玉玺,上面刻的就是鸟虫文,当然已经被乾隆本人考证过是伪造的假古董了。虽然道具组是有依据的,但理性一些来推测的话,秦朝的传国玉玺还是刻小篆的可能性更大。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6)

传国玉玺缺角了吗?

不论是剧中还是人们印象中,传国玉玺都是金镶玉的形象,因为它有残缺,这个残缺成为它的辨识度。缺角的来历一般如剧中所说,西汉末年奸臣王莽想要篡位,向太后王政君讨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大怒把玉玺丢在地上,摔坏了一角,后来于是用金子镶补上。

根据《汉书》中的记载,王政君的确怒摔过玉玺,但并没有记载玉玺被摔坏。《后汉书》中则记载的是玉玺上的龙被摔坏了一处(“上螭一角缺”),并非是有刻字的地方缺角。后来辗转流传,人们印象中“旁缺一角,以黄金镶之”的固定形象,其实源自《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不过是明朝罗贯中的想象而已。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7)

传国玉玺的流传到明朝了吗?

围绕着传国玉玺之所以有这么多不确定之处,就是因为它早已失传,可信的流传记载少之又少。比较明确的是,秦始皇雕刻传国玉玺,秦亡后刘邦得到在汉朝皇帝手中传承,中间经历了一个王莽的波折,东汉皇帝接着家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孙权的爸爸孙坚攻入首都洛阳时,在一口井中发现传国玉玺,后落入袁术手中,再之后落入曹操手中。曹丕篡汉时手中握有传国玉玺,于是曹魏为正统。司马夺曹魏政权,传国玉玺又开始姓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传国玉玺落入胡人手中,被各个政权抢夺。比较大的可能性是初代传国玉玺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失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

但是后来南朝又开始出现传国玉玺,这个二代传国玉玺后来入隋,传至唐,直到五代石敬塘攻破洛阳,后唐李从珂抱着最后的传国玺登楼自焚,从此“传国玺”在历史上消失,或者说二代传国玉玺也消失了。

到了宋代已经没有真实可靠的传国玉玺,向朝廷献传国玉玺的事也不在少数,但均被官方否定。当然也有说法说传国玉玺被找到,从宋代传到了金代,又传至元朝,最后被元朝末代皇帝带入大漠才彻底消失。

不管怎么说到了明朝时期皇帝没有传国玉玺是明确的,陈建《皇明通纪》记载:“高帝(朱元璋)谓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少传国玺;一,王保保未擒;一,元太子无音问。”朱元璋都没有的传国玉玺,建文帝怎么会有?朱棣又到哪儿挖地三尺去找来着?剧中的这个桥段编得真是没有意义。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9)

皇帝们为啥传国玉玺的痴迷?

说起来传国玉玺不过就是一方玉雕的大印而已,它什么颜色,刻了什么字,有什么重要?又不是什么法宝。只要得到天下,得到权力,想刻多少印不行?

但是在古人眼里不这么看,古人对天下权力传承的正统性是很有执念的。正统代表着天意,得到天意才能名正言顺地统治天下,做天下之主。所以先秦时代的执念是九鼎,秦始皇之后的执念就是传国玉玺,仿佛只有得了九鼎、得了传国玉玺,这皇位坐的才心安理得、坐得才稳当。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10)

于是围绕着一方玉玺,产生了这么多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故事,太多相互矛盾且来路不明的史料。而真正的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样?在什么时候又是怎么样彻底失传的?考证清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其实也没有必要非要较真。也许我们可以耐心等着考古学界某天的惊喜。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谁说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