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儒家思想(孔子是一个好老师)

孔子及儒家思想(孔子是一个好老师)(1)

1

先秦诸子,各有千秋。不过,说到教学,必须称孔子为第一人,至圣先师的名号不是白给的。

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这是因为他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

众所周知,孔子招生不问出身。因此,学生中有穷人如颜回,有富人如子贡,有贵族如孟懿子。《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多个学生的交流,可以看得出来,孔子完全没有厚此薄彼过。

孔子的学费很亲民,十条干肉起步,这就可以了。入学的门槛低,而且随到随学,想走就走,来去自由,这是孔子办学的基本理念。

老子不主张大规模地传授知识。他认为圣人学习,追求返璞归真、大智若愚的境界,而平民保持先天的质朴、愚拙就好了。民无知无欲,天下就会大治。

法家是实践派,商鞅、申不害、吴起、李斯他们出将入相,没时间教学。再者,法家传授的是帝王之术,不是对大众进行知识普及的。

墨子最具平民精神,但是入学的隐形成本太高。墨家本质就是一个严密组织,学生赚了钱要上缴一部分作为组织经费,犯了错墨子可以把他清退出去,甚至可以施加私刑。墨家弟子对墨子要绝对服从,即使命令他赴火蹈刃,他也不能拒绝。

孔子及儒家思想(孔子是一个好老师)(2)

2

孔子的课程很丰富,很吸引人。

据庄子所言,其他学派只传授本门课程,而孔子则传授六经六艺,其中包括文学课、音乐课、体育课,体育主要是射箭和驾车。总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即使是贵族,很多书也不一定能看到。

《左传》记载:晋国的贵族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了《易经》与《春秋》;吴国的贵族季札到鲁国,才接触到各国的诗与乐。

而孔子却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平民子弟。孔子教学的目的,是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向君子的方向迈进。因此,孔子说要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

孔子喜欢诗,“不学诗,无以言”。学生们对诗有了领悟和见解,他总是十分高兴。“可以与之言诗”,这是孔子对学生很高的一句评价。

学生们读书时,孔子悠然地坐在大树下,鼓瑟唱歌,充满了艺术气质。这样的老师,在学生眼中当然很有魅力。

墨子认为音乐应该取缔。音乐的害处太多,劳民伤财而且玩物丧志,令王公不能专心处理政事,令官员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令农夫不能早出晚归耕种,令妇女不能安心织布。

法家视诗歌为毒草。商鞅认为很多诗歌非议君主、讽刺朝政,应该把《诗经》烧掉。而韩非子称赞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可见他也认为诗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

孔子及儒家思想(孔子是一个好老师)(3)

3

孔子讲课的方式多种多样,令人如沐春风。

孔子喜欢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来,大家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孔子经常与学生们展开讨论。发言最积极的是子路,他最耿直,不时与孔子产生观点上的激烈碰撞。

子路问:“如果卫君要让老师主政,你从哪开始着手政事?”

孔子说:“必先正名。”

子路说:“老师你太迂阔了。”

孔子说:“子路你太肤浅了。你有所不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做事,必须名正言顺,不能含糊苟且。”

最令孔子头大的学生是宰予。宰予头脑灵活、口才又好,经常提出一些刁钻而犀利的问题。

宰予认为居丧三年时间太长了,而且有理有据,孔子说服不了他。等宰予出去,孔子很气愤地说:“宰予不仁呐。”

宰予还提出一个十分具有思辨精神的问题,“有人对仁者说,‘仁在井里’,那仁者会跳下井吗?”

这是个好问题,但孔子不想陷入两难的逻辑设置中,回答说:“君子可以死去,但不能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可能宰予老是唱反调,惹得孔子生气,因此他白天睡觉,孔子就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

尽管如此,孔子依然视宰予为门下高足。孔子晚年列举自己的得意门生,宰予就列入其中。这说明孔子在学问方面未必尽善尽美,但是个胸襟坦荡的好老师。

墨子追求实用主义到了极端。他认为沉默是为了思考,说话是为了表达,动手是为了工作,因此人只需要沉默、说话、动手这三种状态就可以了。那些情感的东西如喜、怒、乐、悲、爱、恶属于六辟,就是要把这六样给戒除掉。

庄子批评墨子说:“让大家不能唱歌、不能痛苦、不能作乐……这是违反天下人之心。”

孔子及儒家思想(孔子是一个好老师)(4)

4

作为老师,孔子时刻关心学生们的前途命运。

孔子周游列国,尽管自己的工作还没着落,依然积极地为学生们介绍工作。

他向诸侯们推荐学生,子路做事果断,子贡为人通达,冉求多才多艺,他们都有能力管理政事。

具体适合什么职务呢?子路“可使治赋”,冉有“可使为宰”,公西华“可使与宾客言”。

孔子有时候也很感慨,颜回的学问那么好,可是生活却很穷困。子贡学问不及他,可精于做生意,总能准确地估算物价,屡屡发财。

孔子看到闵子骞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心中十分高兴。可又担心子路性格太过刚强,为他以后的命运担忧。《论语》中孔子多次劝导子路遇事要多思多问、不要莽撞。

道家中,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至今身份都难以确定。庄子饱食而遨游,神驰天地,自己都不想工作,更不会操心学生们的工作。

孔子及儒家思想(孔子是一个好老师)(5)

5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广泛向平民阶层传播知识的人。他栖栖一代中,把教育当成了终身事业,周游列国,走到哪讲到哪。

孔子也有学问上的局限性。居丧三年过于形式化;唯小人与女子难养,被认为歧视女性。

孔子有很多担忧。他倡导礼乐,但又感慨“人而不仁,如礼何”。他坚信道德的感召力,又不得不叹息“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他赞颂“杀身以成仁”的勇气,鄙视“见义而不为”的懦弱。

他倡导“以直报怨”的待人原则,厌恶老好人,“乡愿,德之贼也”。

他相信“匹夫之志不可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强调每一个人的存在感与价值感。

他反对权谋诈术,坚持直道而行,充满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情怀。

在百家争鸣中,孔子的思想最具有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使得在社会剧变之中,孔子及弟子们对仁义、道德、名誉的追求没有止步,他们永远都在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先秦诸子都是伟大的。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之辩证,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之兼爱,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之自强,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之自由,韩非子“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之革新,他们与孔子共同构建了华夏民族的精神气质。

孔子及儒家思想(孔子是一个好老师)(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