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吴祖强李光羲(痛别吴祖强李光羲)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刚刚过去的几天,中国音乐界的三位大家相继离我们而去——

14日,作曲家吴祖强去世,《红色娘子军》《鱼美人》《草原英雄小姐妹》中,寄托着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深情;

13日,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去世,从《祝酒歌》《松花江上》,到《延安颂》《鼓浪屿之波》,他用一首首歌曲书写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记忆;

7日,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去世,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奖的人,在钢琴教育领域桃李满天下。

当我们纪念他们,我们在纪念什么?是经典的旋律、艺术的标高,是音乐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是常有辉煌、偶有崎岖而又始终充满希望的中国音乐之路。更深层次的纪念,是思考他们以何种视角认识音乐创作、以何种思路发展文艺事业、又用何种态度对待艺术人生。

痛别吴祖强李光羲(痛别吴祖强李光羲)(1)

人生标尺上,他们为艺术划定的刻度无一不是:“一辈子”“为中国”。1949年,周广仁因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一句“国家需要你”而放弃留学机会,从此致力于钢琴教学,坚持“一直到教不动为止”;吴祖强音乐作品等身,但他最骄傲的是自己50多年从未离开讲台,他编著的《曲式与作品分析》等书被几代音乐学子使用;李光羲被誉为“歌坛长青树”,探索出歌剧的中国表演范式,即使到了晚年,他的声音不似年轻时那般漂亮,依然真唱真伴奏,为观众听众留下最诚挚的声音。

艺术象限中,他们用音乐的中国风格、浸润生活的个体记忆,定义着音乐何以流行、又怎样流传。采访李光羲时,他曾向笔者讲述自己在日寇铁蹄下度过的童年时光,缺衣少吃、担惊受怕,“我十几岁第一次见大米,觉得大米像珍珠一样珍贵。”有了这样的体悟,《松花江上》怎会不感人?上世纪70年代末,一首《祝酒歌》触动了李光羲,他主动给曲作者施光南写信,表示想唱这样的歌曲,表达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冀,请他按照男高音声部重新配器。有了这样的心境,“八亿神州举金杯”怎会没有共鸣?吴祖强继承发扬中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他曾说,与人民同呼吸,作品才不会苍白、冷漠。有了这样的理念,《万泉河水清又清》怎会不深入人心?

他们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更热爱享受艺术的人们。上世纪90年代,吴祖强为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奔走呼吁,力陈大剧院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国家大剧院应定性为‘公益性文化设施’,不以盈利为目的”。如今,大剧院已成为文化艺术的殿堂。他们总以关心、支持的目光,投向属于艺术长河的“滔滔不绝”。对于年轻钢琴家的演奏,周广仁总说,“听别人弹琴要找优点,听这个觉得‘他这里不错’,听那个又觉得‘那样处理也挺好’”。他们常用欣赏、包容的态度,接纳属于艺术创作的“与时俱进”。李光羲曾与杨洪基、刘秉义合唱《不想长大》,和陶玉玲合唱《少年》。变动不居的时代,他们有对艺术品质的坚守,更有对艺术创新的赞许。

痛别吴祖强李光羲(痛别吴祖强李光羲)(2)

(图源网络)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当人们瞩望他们的高光时刻,更不应忘记,“命运交响曲”的激越与精彩,正是来源于直面“至暗时光”的无畏与勇气、乐观与纯粹。1982年,周广仁不幸被砸断右手3根手指,这对一位钢琴家的打击是致命的,但她却在手术后毅然开始康复练习,奇迹般恢复演奏,80多岁时还坚持每天至少练琴一小时,用慢速和中速弹肖邦练习曲,从第一首一条条弹下去。李光羲并非科班出身,其唱法和表演一度遭到质疑,他刻苦钻研,给自己设定了“手眼身法步声情字韵行”的十字表演规格。“不美,就不是艺术;观众不明白,就感受不到艺术。”在他看来,观众喜欢自己的表演,远胜荣誉种种,也恰是标准本身。

对他们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拼搏努力。面对更广阔的舞台,我们的创作者能不能创造留得下的经典?怎样做到吴祖强所期待的“在艺术创作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心平气和、满怀热情和温暖地相互扶助”?在德与艺之间,如何塑造作品也塑造自身,做到李光羲坚持的“唱自己的歌,走自己的路”?在倡导美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不能像周广仁那样,让学生们敬爱老师、也发自内心热爱艺术?

音乐,是属于时间的听觉,而这些问题,也正需要通过时间来印证。

乐章,从未画上休止符。

这正是:

未忘“祝酒歌”,犹念“万泉河”。

琴弦续续弹,清音再远播。

(文 | 王瑨)

| 荐书 |

★ ☆ ★

《与世界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 ★

痛别吴祖强李光羲(痛别吴祖强李光羲)(3)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世界谈谈心》。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都市、生活、艺文、校园、新知、科技、心理、食饮、光影、风尚10个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本书所收录的,也只是我们这个宏大时代的吉光片羽。但这些文化现象、社会风尚、思想观念,就像风与水之于大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刻画着我们的时代。我们尝试从中看到水的走向、听到风的声音,去发现、接受和推动改变。我们希望,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岁月的馈赠别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我们希望,能与读者一道观察、思考,发现更广阔的时代,与社会一起向阳生长。

— “与时代谈谈心 与世界谈谈心”套装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