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关于结构的论述(父凭子贵论魏书)

宗法社会之下,既有子凭父贵,亦有父凭子贵。

温恢是魏廷大臣,入为侍中、出为刺史,在《魏书 卷十五》中自有列传。

然而《温恢传》对传主的功勋记载十分有限,因此他在惜墨如金的陈寿笔下占据“独立列传”的地位,便显得略有反常。

结合时代背景,基本可以确定,温恢之所以在《魏书》中享受高规格待遇,乃是出于其宗族后裔显赫于晋廷的缘故。这种“父凭子贵”的事情,在当时属于通例,并不罕见。

陈寿虽有良史之才,却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的干预。实际《魏书 卷十五》的诸多传主,均带有类似背景。

比如温恢是温恭之父,贾逵是贾充之父,张既是张缉之父、张殷之祖,司马朗是司马懿之兄。鉴于该卷诸传主后裔显赫当时,陈寿的修史逻辑便不再单纯,颇有谄媚贵势的嫌疑。

本文主要就温恢的事迹、以及其宗族后嗣在魏晋的地位,论述《温恢传》的书写逻辑。

本文共 3700 字,阅读需 7 分钟

温恢的事迹辨析

《温恢传》篇幅较短,正文仅有五百余字。作为一篇独立列传(而非附传)而论,这种篇幅长度不仅在《魏书》中颇为罕见,即使放在同卷之中,也是最短的。

另外,裴松之为陈《志》做注时,对《温恢传》亦无一校补增引。可见其人事迹确实无可称述,凑出这区区五百余字已经颇为勉强。

然而即使是这区区五百字,其中的溢美之词也未必全然属实,颇有几分事后附会的色彩。以下略举数例。

(1)散尽家财

《温恢传》称传主丧父之后,返乡散尽家财,因此得到州中美誉,被举孝廉出仕。然而览查时代背景,可知此言并非事实。

(温)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魏书 温恢传》

温恢丧父时“年十五”,按其卒年可推知彼时当在初平三年(192)。温恢是太原祁县人,地处并州,与王允同乡。

父(温)恕,为涿郡太守,卒。(温)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魏书 温恢传》

初平三年(192)恰好是王允刺杀董卓的同年,关中彻底乱套,并州也不复平安,盗匪遍地。

虽然太原当时的具体情况未见记载,不过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改置新兴”的记载看,并州人口确实大量流失,否则也没必要裁汰既定的行政区域。另外,太原郡与新兴郡接壤,其破败情况也可想象。

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曹)公中女为皇后。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武帝纪》

书谱关于结构的论述(父凭子贵论魏书)(1)

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

初平(190-193)、兴平年间(194-195)是汉末军阀混战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当时关中“大饥,人相啖食略尽”(见《董卓传》),关东“郡郡作帝,县县自王”(见《英雄记》),袁绍和公孙瓒在河北相互蹂践,“连战二年,野无青草”(见《公孙瓒传》)。司马朗返回河内时,又遇到“人相食”的惨状。

(袁)绍复遣兵数万与(田)楷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后汉书 公孙瓒传》

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司马)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魏书 司马朗传》

太原郡是“护匈奴中郎将”之所在,长期胡汉杂居(魏晋时五部匈奴中的中部与右部居太原);袁绍所置并州刺史高干,治所设在上党而非太原,恐怕也是因为太原彼时并不太平。

因此温恢在初平三年(192)返乡散尽家财,并非纯粹的义举,更多是乱世求生的需要。

太原温氏是地方大族(见《后汉书 温序传》),温恢青年丧父,又“内足于财”,很容易引起奸贼的窥视。此时保留财货有害无益,不如散之免祸,顺便收揽人心。

(温)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魏书 温恢传》

这便如《文昭皇后传》所言,“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如是而已。

(2)先见之明

《温恢传》记载传主出任扬州刺史时,曾精准预测了曹操的行为动机,借此佐证温恢的才华智术。

然而按事后温恢并未得到封赏的记载看,此事的真实性不得不令人质疑。

这里简要介绍事件的相关记载。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兵发樊城,曹操密召兖州刺史裴潜、豫州刺史吕贡等人前往襄、樊助战曹仁。

扬州刺史温恢认为曹操之所以发密令,是因为担心大张旗鼓地增兵,有可能扰乱军心,增加畏敌情绪,因此改发密令。温恢因此劝说裴潜“轻装速进”,急赴前线与王师会合。结果“如恢所策”。

(温)恢密语(裴)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裴)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魏书 温恢传》

书谱关于结构的论述(父凭子贵论魏书)(2)

温恢密语裴潜,裴潜受其言

令人费解的是,立此殊勋的温恢,在事后竟然完全不见封赏。考虑到襄樊之战的危急程度(曹操抱病亲征),这无疑是不合逻辑的。按《温恢传》的描述看,温恢与裴潜之间是“密语”,可见此事是否存在都很成问题。

曹操死后,温恢为魏廷侍中、魏郡太守,之后出为凉州刺史。乍看之下似乎颇受重用,其实不然。

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魏书 温恢传》

因为曹丕践祚之后(220),把都城从魏郡邺县迁至河南洛阳,因此魏郡太守的重要性也便大大降低。至于凉州刺史,地位亦不甚高,凉州在建安时期(196-220)被长期废置,直至黄初年间(220-226)才被恢复。

(黄初元年)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魏书 文帝纪》

是时不置凉州,自三辅拒西域,皆属雍州。--《魏书 张既传》

按《魏书》记载,温恢去世时没有世袭爵位,也没有食邑,亦无谥号。

种种迹象表明,温恢在魏廷的地位并不特殊,只是“二千石”(即郡守)的常见水准。另外由于郡国数量的增益,魏晋时的二千石,地位已经大大低于两汉的二千石,当时出任过二千石的人物,车载斗量。

举例而论,魏明帝擢拔张缉时,便表示“何材如是,而位至二千石乎”。可知在曹叡眼中,张缉出任郡守乃是大材小用。

(曹叡)以为(张)缉之材能,多所堪任,试呼相者相之。相者云:“不过二千石。”帝曰:“何材如是而位至二千石乎?”--《魏略》

换言之,温恢能够入选《魏书》并具备独立列传,明显不是因为他的功业政绩,而是另有原因。

太原温氏在魏晋的显赫地位

正如开篇所述,温恢在《魏书》中获得显眼位置,并非缘于其自身功绩,而是因为其子嗣后裔显赫于晋廷。因此陈寿修史,难免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

温恢之子温恭为济南太守,温恭之子温羡为吏部尚书,后迁司徒。温羡兄弟六人显赫当时,号为“六龙”。温羡与陈寿卒年相差十年,可知陈寿与温羡、温恭父子的活跃时间相近。

(温)羡字长卿,汉护羌校尉序之后。祖(温)恢,魏扬州刺史。父(温)恭,济南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曰“六龙”。--《晋书 温羡传》

在此背景下,作为温羡之祖、温恭之父的温恢,也便理所当然地需要被加以尊崇,他得到独立列传的待遇,也便理所当然。

书谱关于结构的论述(父凭子贵论魏书)(3)

温氏累世公卿,温恭兄弟六人知名于世

另外《温恢传》中还有一处颇为显眼的线索,即温恢出任凉州刺史时,还“持节领护羌校尉”。温恢先祖温序在东汉光武帝时便曾出任过护羌校尉,可知这一政治安排颇富深意。

数年,(温恢)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魏书 温恢传》

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也……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后汉书 温序传》

温序在《后汉书》中被记载为“仕州从事”,这是地方豪强出仕的常见途径。刘秀派遣弓里戍(人名)平定河北时,“历访英俊大人,问温序以策谋”,又能侧面佐证温序不仅是豪强,还属于世家。

(温序)仕州从事。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英俊大人,问(温序)以策谋。--《后汉书 温序传》

其中“英俊”是世家名流的代称,“大人”则泛指边地大族。比如《傅子》称李丰“交结英俊,以才智显于天下”,《九州春秋》称杨定、胡轸为“凉州大人”,《魏书》称轲比能为“鲜卑大人”,皆如此类。太原所在的并州当时处于帝国边缘,因此温序被称作“英俊大人”也便十分合理。

照此记载,太原温氏累世巨族,其宗族势力自东汉初年一直延续到西晋初年。温恢后裔温峤南下,参与平定王敦、苏峻之乱,死后被追赠为大将军。可见这一家族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东晋时代。

推此而论,在陈寿修史时,太原温氏无疑属于累世公卿的地方巨族。温恢子孙(温恭、温羡等人)又恰好显赫当时,因此“父以子贵”,入选史书,也便合情合理。

小结

对比《三国志》的大部分传主而言,温恢的事迹平平无奇、地位也并不出众,甚至连履历中的闪光点也颇有事后杜撰之嫌疑。因此其位列史册的原因,便不得不求诸于当时的政治环境。

其实类似温恢这种“因后嗣显赫而身价升高”的案例,历朝历代均不罕见。

比如《魏书》中的王朗、王肃父子,事迹无可称道,陈寿却连篇累牍地记载其学术言论,王氏父子的列传篇幅甚至超过同卷的钟繇、华歆。其原因无外乎王朗之孙女、王肃之女是司马昭之正妻、司马炎之生母的缘故。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也。--《魏书 王朗传》

文明王皇后,讳元姬,东海郯人也。父(王)肃,魏中领军、兰陵侯。--《晋书 后妃传》

至于与温恢同卷的贾逵(贾充之父)、刘馥(刘熙之祖父)、司马朗(司马洪之父)等人在《魏书》中获得独立列传的待遇,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后嗣显赫的加成作用。

书谱关于结构的论述(父凭子贵论魏书)(4)

王朗孙女为司马昭正室,显赫于世

清代学者赵翼曾言“陈寿修书于晋,不能无所讳”,可知即使具备良史之才,也不免“多为时讳”,借此自保免祸。

陈寿修书于晋,不能无所讳;蔚宗(范晔字蔚宗)修书于(刘)宋,已隔两朝,可以据事直书。--《廿四史札记》

鉴于宗法社会的特殊制度,托庇先祖余荫而安享富贵者不可胜计,因此“子凭父贵”寻常之极;不过按《温恢传》的书写构建来看,“父凭子贵”似乎亦属通例,思量其背后逻辑,不由令人失笑。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