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的由来意义特点(简述一下郡县制的起源)

第一、春秋时期:郡县开始零星出现

根据《春秋》、《左传》的相关记载,在春秋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诸侯国置县的记录。比如:楚国先后将陈、蔡、邓、庸等小国灭掉之后,就地置县,而且派官吏去那里担任长官。

郡县制的由来意义特点(简述一下郡县制的起源)(1)

但这个时候的县跟后世所谓的郡县有所不同,比如:这个时候的县并不是国君的直属地,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封建采邑的性质,缺少内部的基层组织。

直到公元前514年,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县。当时晋国的韩、赵、魏、知、范、中行氏等六家大夫,联手灭掉了祁氏与羊舌氏,然后将这两家的地盘分成十个县,任命十个人为县大夫。

郡县制的由来意义特点(简述一下郡县制的起源)(2)

这些县大夫,都要有真才实学,要到县里去亲自办公,并且将公务往上级上报,这就跟后世的县比较相似了。

而这个时候关于郡的记载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在《左传》中略有提到:公元前493年,晋国为了激励将士们,许诺“克敌者,下大夫受郡”。

起初,郡与县只是名称上的不同,两者之间并没有统属关系,郡通常是设在诸侯国的边地,而县则通常设立在较为繁华地区。

第二、战国时期:诸侯国大面积设县,郡统辖县的关系开始出现。

郡县制的由来意义特点(简述一下郡县制的起源)(3)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拓展疆域,但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又担心自己辛苦征服来的土地会变成别人的,便不愿意在这些新疆域上采用分封制,这种局面无疑大大促进了郡县制的改革。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变法,把小乡聚为县,在秦国公设了四十一个县,每一个县的最高长官都是由秦王来直接任命。

除了秦国以外,各国置县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在农耕发达的地方置县;2.在都城的周边置县;3.在战略要地置县。

可以这么说,在战国时期,各国置县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了,郡下辖县的情况也已经开始出现。

郡县制的由来意义特点(简述一下郡县制的起源)(4)

像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多出现各诸侯国的边地里。有的是先在边地设了一个郡,后来随着经济的逐步繁荣,便在郡下多设了几县。有的则是因为军事上的需要,便在几个边地县上设置一个郡来进行统辖管理。

第三、秦朝时期:郡县制得到全面的推广

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乱战局面正是由于分封制缘故,秦始皇最终决定采取李斯的建议,将郡县制推行至天下,他把全国上下分成三十六个郡,每个郡都设置郡守、郡尉、监察史等官职。

郡县制的由来意义特点(简述一下郡县制的起源)(5)

为了与小农经济相吻合,秦朝郡的划分,通常情况下是以山川为界,其辖区与自然地理辖区十分吻合。

后来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其郡县制却被历朝历代所继承下来,沿用至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