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意义(生态文明关键词)

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意义(生态文明关键词)(1)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意义(生态文明关键词)(2)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于80年代,确立于90年代。在形成与发展期间,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它不同的概念,“生态发展”“合乎环境要求的发展”“在无破坏情况下的发展”“连续的发展”“持续的发展”“环境合理的发展”等,一直到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才得以统一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之后,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也给予了多种多样的定义,有人统计过,世界上共有100多种定义,目前比较一致的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直接导因是工业化后人类所面临的严重资源枯竭、生态环境危机,以及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引发的人类工业病蔓延。因而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类工业病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起点,也是始终不变的关注点。

因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其真正的落脚点、着眼点却是发展。其一,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它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制约了人自身的发展;其二,生态、资源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工业文明恶劣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其三,生态环境问题既是由发展产生,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也在“发展”上,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上;其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必然十分重视

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但这种保护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强调为了更好地发展而保护环境,并且是强调通过发展来保护环境的,如果单纯地就生态环境问题论生态环境,是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因为贫穷不是生态文明,只会加重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可持续发展是从发展的角度来关注生态环境,并且是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一根本上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经历过从单纯地关注生态环境,到为了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关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可持续发展思想才能成为全球的共识,并最终上升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发展战略,逐渐付诸实践。这一转变是人类发展思想的质变,也是发展模式质变过程。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在这一历史性转变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才得以由原来的少数学科和学派(如生态学、自然保护主义等)的观点转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尤其是为发展经济学及关注发展的政治家的广泛接受,这样才能上升为各国政府的发展战略,才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和现实性。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协调,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基础上的发展。因为经济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而人类在不断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又会对大自然对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圈施加影响,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人为的干预。当然这种影响和干预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在一定的生态阈值内,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限,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才能实现整体的协调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生态资本这3种资本的持续与协调的发展为内容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坐标的一组选择集,在这无数选择集中求得最优解的过程。

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所以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同时两者又有区别:可持续发展侧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生态文明强调自然一人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偏向于新的发展方式与模式等发展形态,生态文明则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所以只有以生态文明观指导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形成科学完整的理论和持续有效的发展。

以生态文明观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长远性的思想指导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两个取向:一是以代际平等为主要内容的未来取向,当代人发展要对后代人的发展负责任,不要透支后代人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因为后代人是没有办法参与上一代人的发展并且对上一代人的发展提出意见的,所以当代人在发展中要有对后代人负责的自律精神,要多为后代人的发展着想,留下足够的自然资源。这还不够,它还要求当代人要为后代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我们不应当把垃圾世界留给后代人去处理,而应当把一个美丽的家园留给后代人,并一代接一代,一代比一代好。二是以代内平等为主要内容的整体取向。如果说代际平等是纵向负责的话,那么代内平等就是横向负责,它包括国际间的负责和区域间的负责。一个国家的发展要对邻国的甚至全世界的生态环境负责,比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仅是污染本国,而且污染邻国,甚至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和酸雨,成为跨国公害。同样的,一个地区的发展要对相邻地区以及全国的生态环境负责,比如流域上游上马工业项目,必须以不污染流域的水体为前提,如果会污染水体,影响流域中下游的人民饮水卫生,又没有采取有效的清洁生产技术措施的话,就不能上马,这就是整体取向。

以生态文明的哲学观和价值观指导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哲学观和价值观不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而且强调这种关系的实现关键取决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主动进取式的和谐而不是被动的顺从式的和谐,它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统一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之中。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精神、制度的成果的总和。所以,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而言,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社会的综合发展,它要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城市、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制度等等全面发展。同时,对自然而言,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增加,还要求生态系统的改善。它要求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增强生态活力和功能。

以生态文明的伦理观指导可持续发展。国内学术界有些人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放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有其科学的一面,因为没有高新科学技术的手段,没有相当的物质基础,持续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但是认为只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发达的高新技术,就可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全部问题,这也是片面的。一方面,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是相当大的,如果单靠科学技术的力量至今尚未能解决生态环境的被破坏问题,在科学技术目薪月异的20世纪,人类并不具有拯救天空、大地和海洋免遭人造化学毒素污染,森林、草原、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不被铲除和破坏的能力,却有史以来首次拥有了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形式,同时也毁灭人类文明和人类自身的力量。所以除了不断加强物质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并运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改善以外,还要呼唤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呼唤人类的政治感、责任感,树立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舍弃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并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这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文精神。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廖福霖 编辑 吕子乔)

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意义(生态文明关键词)(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