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的称号怎么来的(的名号是怎么来的)

齐天大圣的称号怎么来的(的名号是怎么来的)(1)

1.“齐天大圣”的名号是怎么来的?

作为中国神话小说领域最为灿烂的艺术瑰宝,《西游记》吸收了中外广大地区的历史文化。就孙悟空的形象而言,其主要性格特征以及附会的猴王故事都来自于以印度和中亚为主的域外各国文化,不过其诸多名号以及附会的精怪色彩则渊源于中国古代小说及地方文化。“齐天大圣”的名号就另有源头,自成体系。

“齐天大圣”名号最早应发源于中国民间祭祀和宗教信仰,甚至可以上溯到蒙昧时代的自然崇拜。如同人在幼儿阶段,蒙昧时代的人类往往以一种后来学者称为“原始思维”的方式来看待自然万物,认为它们与人一样具有灵性,甚至拥有超人的神秘力量,对其加以祭祀崇拜,于是许多神灵便诞生了。史书记载,吴、楚、闽、越之间“地多淫祀”,不为儒家伦理所认同的精怪崇拜非常之盛,猴子精怪“齐天大圣”崇拜就在其中。特别是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带,至今尚有密集的“齐天大圣”碑刻、雕塑、神坛、庙宇等遗迹。仅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就多达四十多处。比较典型的是该县宝山“大圣庙”。该庙供奉着“齐天大圣”的牌位和塑像,据考证其创建年代不晚于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比《西游记》成书要早一百多年。在山东泰安市天山附近有一座“大圣院”,俗称“孙猴子庙”,据民国年间《重修泰安县志》卷2记载:“大圣院:在县西南五十余里嶅山东南。创建无考。元重修之,有至元三十一年徐朗塔廊记碑,张士彧书。庙久圮,惟砖塔九级碑存焉。”可见,该处“齐天大圣”的祭祀遗迹更是早至元代以前。有资料显示,吴承恩当年在荆王府做幕僚时了解到湖北蕲春一带早就盛行祭祀“齐天大圣”的活动。此外,在广东罗浮、江苏盱眙、山西石楼等地都还保留着祭祀“齐天大圣”的遗迹。有学者认为“齐天大圣”崇拜发源于中国东南地区,其实作为一种自然崇拜的遗留它应该是在中国各地广泛存在着。

与“齐天大圣”崇拜大致并行的是,中国历代典籍对“齐天大圣”猴怪故事多有记述。宋代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叙述了猢狲精齐天大圣掠走官家妻子的故事。元代有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则把齐天大圣与另一个中国民间神灵二郎神撮合起来。

不过应该提醒大家的是,在这种崇拜文化中所祭祀的猴子精怪以及在宋元时期就广泛流传的“齐天大圣”故事,与早期西游故事中的猴行者以及诸多猴王故事完全是两码事,它们出自中外不同源头,相互没有任何关系。

齐天大圣的称号怎么来的(的名号是怎么来的)(2)

2.古代的“医生”是指行医的人吗?

现在,我们把专门治病救人的人称作“医生”。如果从字面讲,看似不难理解,说成“以行医为生计或职业的人”也不矛盾。但是,如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远非这么简单。

我国医学行业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经历。从现在往回看,“医生”普遍用于称呼行医的人并不是很久。以前人们习惯称呼行医的人为“郎中”,也习惯称之为“大夫”。这些称谓来自古代行医者所任的官职名称。大致从宋代起,太医署中的医师最高职衔为大夫,其次为郎中。如果再往上溯,大夫是朝中某些大臣的官名(如御史大夫)和散位名号(如光禄大夫),郎中是三省六部里面的郎官们的名号,它们则都与行医者没有任何关系了。从唐代往前,医术往往为宗教界的道士、僧侣或方士们所掌握,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兼行治病救人的善举。而行医者在朝廷尚有医官,在民间则还没有职业行医的人。

不过,“医生”作为一种称谓倒是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而且与医学、医术有联系。唐代太医署下开始设立专门的医学,属于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招收学生,培养医学人才。针对不同的专业,学校将学生分为五种: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其中所谓“医生”,其实就是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分别以学习针灸、按摩推拿、念咒施法、识用药材而命名。这时候“医生”一词专指一种医学学生,与现在的医生有很大距离。

那么,“医生”是怎么成为职业行医者的称谓的呢?这与近代西医东传有直接的关系。在西方,对职业行医者一般称为“Physician”,可以理解为“有医科专长的人”,或称“医师”。西医东传以后,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称职业行医者为“医师先生”。在中国,渐渐演化为“医生”。这其实与“博士”、“学士”在学位上的用法来历类似,是采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的相关名词,拿来称谓西方传来的新的文化内容。

3. 进士第一名为什么称作“状元”?

首先从其字面意思直接理解,所谓“元”或“头”,同“首”或“始”,实为“最高”和“第一名”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前面用“状”字修饰而非其状呢?这就与科举考试的某些具体程序有关了。

在科举考试过程中,礼部试是中间最重要的一关。在应考礼部试之前,举子们(地方选送的称“乡贡”或“贡生”;京城官学里的称“生徒”)必须先到礼部递送个人介绍资料,或叫说明身世和近况的书状,名为“投状”。因此考后成绩第一名就是投状者中的最高者,所以称为“状元”或“状头”。

另有一种说法,经过评阅考试卷子,考生成绩要发榜公布。据说发布的皇榜是用卷轴式的麻纸或绸帛制成,可以打开挂在墙上。榜上书写及第人名次,第一甲三名位置居上,而第一名位置最靠前,处于皇榜最高处。故而,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状头”,又称“榜首”。

还有人认为,所谓“状元”,可以理解为考试卷的第一份,当然也是成绩最好的。

除此之外,由于在唐代甚至宋初,进士及第的第二名、第三名的名头还没有确定,第二名所谓“榜眼”、第三名所谓“探花”与第一名作为第一甲同样位于榜首,故而又可以同时称为“状元”。大致到了南宋时期,“状元”才真正固定在第一名上。这又是不少人所不曾了解的。

齐天大圣的称号怎么来的(的名号是怎么来的)(3)

4.“青梅煮酒话英雄”、“温酒斩华雄”,三国时期喝酒为什么都要煮热了喝?

三国人物喝酒时,往往要“煮酒”或者“温酒”,说明喝的肯定不是酒精度高用蒸馏法制成的白酒,而是酒精度相对较低的米酒。因为如果白酒加热喝,由于酒精的沸点比水低,会先于水而挥发,喝起来就没有酒的味道了。在汉代,由于技术的原因,酒精度高的白酒还没有发明,因此,一般的用黍或者大米酿成的酒没有采用蒸馏的方法,所以酒精度不超过三十度。

另外,汉代三国的人喝酒还和当时的饮酒器有关。当时南北的饮酒器是不一样的,北方还继续沿用原来的青铜酒器,常见的是铜酒樽。铜酒樽除盛酒之外,还用于温酒。1962年在山西出土的一件汉代铜樽上有铭文“铜温酒樽”。汉代饮酒一般席地而坐,铜酒樽就放在席位的中间,铜酒樽里放着舀酒的勺,而铜酒樽也是可以加热的。至于是加热还是不加热,要看当时的气候与温度。三国曹植《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写的就是铜酒樽里的酒加热后热气腾腾的景象,而且用了“浮蚁”一词,实际就是指还没有将酒糟去掉的酒,上面还有发酵了的米粒在翻腾。

但在南方,诸侯王的宫室里已经出现了木漆制的酒器。青铜酒器本来就很冷,相比南方的木制酒器,其保温性就很差。所以一定要煮热喝。鲁迅小说《孔乙己》里面,写到孔乙己光顾咸亨酒店,每次都是喊烫一壶酒,也在冬天。这种情形和三国的情况差不多。仔细阅读《三国演义》就可发现,只要提到“温酒”或者“煮酒”的,都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或春天,都是在气温较低的时候。如《三国演义》第21回,讲枝头梅子青青,是上半年春天的时候,于是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第5回,讲的是袁绍聚集人马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其事则在冬天。

5.“李白斗酒诗百篇”,但为什么说李白算不上海量呢?

我们都熟悉的大诗人李白是个多才而又嗜酒之人,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然而就当时情况而言,李白还算不上海量,这是为什么呢?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在中国,酒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一些含有糖分的水果、兽乳等自然发酵而形成酒,传说中的“猿猴造酒”其实就是猿猴吃剩的水果自然发酵而成的酒。之后,人们开始自觉地人工造酒。大概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用谷物和水果酿成的酒,其中谷物酒占的比重比较大。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古人用发了芽的谷粒(称为糵)酿造谷物酒。秦汉时期,用糵造酒的技术仍然沿用,但是人们已经开始大量地使用酒曲。《汉书·食货志》记载:“一酿用粗米二斛,麹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可见人们用曲作酒已经非常熟练了。在文献当中,一般把用糵酿造的“酒”称为醴,把用曲制作的“酒”称为酒。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道:“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致失传,则并糵法亦亡。”可见醴是比酒更淡的一种饮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作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北魏贾思勰所著的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十二种制曲的方法,这些酒曲的基本制造方法现在仍然应用于高粱酒的酿造当中。

实际上,不管是用糵酿成的“醴”还是用酒曲酿成的“酒”,度数都是很低的。这是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在单纯的酒曲发酵过程中,当酒精的成分达到一定程度时,酵母菌就会停止繁殖,发酵的过程也就随之放慢。据估计,传统酒曲发酵工艺酿造出来的酒,酒精度仅在10%左右,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喝的啤酒的酒精度。这样看来,唐代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和宋代的武松连喝十八碗打死老虎这样的惊人酒量也就不那么令人咂舌了。

与酿造酒相区别,跟我们今天喝的白酒更为接近的是蒸馏酒,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烧酒。这种酒的制作工艺,简单地说,就是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用蒸馏器再蒸馏一下,以得到度数更高的酒。

江苏科技报官方微信号(ID:jskjb818)【轻阅读、有情趣、有态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