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发生了什么一败再败(寸土必争所以全盘皆输)

1962年10月20日,震惊世界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俄罗斯发生了什么一败再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俄罗斯发生了什么一败再败(寸土必争所以全盘皆输)

俄罗斯发生了什么一败再败

1962年10月20日,震惊世界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

由于印度蓄谋已久,且尼赫鲁作为所谓的第三世界领袖早已朋友遍天下,所以此时的印度占尽了先机。而彼时的新中国刚刚经历了残酷的天灾,且在外交上被美苏同时封锁,可谓真正的内忧外患,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

中印战争将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

事实也正是如此,训练有素的印军精锐刚与解放军短兵相接便一触即溃,印度苦心孤诣的侵略战短短数天就迅速蜕变为首都保卫战,整个印度弥漫在亡国灭种的悲惨气氛中。

然而就在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做好了当亡国之君的心理准备时,势如破竹的解放军却突然宣布主动撤军,不仅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新德里,几乎退出了完全收复的藏南地区,更从战前的中印对峙线又后撤了20公里,完全脱离了与印军的接触。

新中国兵临城下却又鸣金收兵的操作,让胆战心惊的尼赫鲁百思不得其解,毕竟信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他,骨子里认为兵败如山倒的印度必然会面临刀俎鱼肉的凄惨命运。

但现实情况是,印度的下场明显太好。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新中国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穷追猛打,直接原因在于在地球的另一端,美苏古巴导弹危机已经尘埃落定,美苏无暇东顾的时间窗口已经关闭。根本原因则在于此时内忧外患的新中国,不仅国际环境空前险恶,需要与印度保留化敌为友的可能性,更受制于原始落后的后勤补给。说白了,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就是赶在青藏高原大雪封山前的窗口期进行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解放军完全收复了失地,也难以固守。虽然印军精锐的战斗力极其感人,但问题是印度身后的美苏两国不会坐视不理,所以一往无前注定更加被动甚至遭遇更大的挫折。

关于这一点,印度依然是无法理解的,但他们知道的是,解放军的班师,让他们从崩溃之中死里逃生,于是他们擦干屎尿,再次出发,甚至主动尾随到了解放军的身后。

这对于新中国无疑是非常被动的局面,要知道,对应自卫反击战的目的,就是严厉惩罚不知天高地厚的印度,收复被印军侵占的失地。而今失地寸土未复,印军还像狗皮膏药一样贴着,感觉战争打了和没打一样。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印自卫反击战确实实现了毛主席“一仗打出30年和平”的战略目标,事实上这场战争整整确保了中印边境60年的大体和平。虽然被打得满地找牙的印度在战后很快卷土重来,并一如既往地继续疯狂挑衅,但却根本难以撼动中印大体稳定的局面,因为新中国在主动撤退时,依然牢牢控制着阿克塞钦等地区,在中印边境对印度形成的居高临下的压制态势。

时至今日,虽然印度继续窃据着藏南地区等我们的领土,但却不得不常年维持着数十万所谓的山地部队,国防负担不可谓不沉重。

应该说,虽说“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随便尺寸与人”,但适当的暂时放弃,反而能最大限度地争取战略主动权,从而给对手造成疲于奔命的尴尬局面,为最终的全面胜利铺平道路。

但这种暂时牺牲土地换取战略主动权的操作,却让俄罗斯嗤之以鼻,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对土地的感情无人能敌,是真正的“噬土成性”,从沙俄帝国到苏联再到今天的俄罗斯,虽然国号有别,领土有变,但这个国家对土地的狂热确实一脉相承甚至青出于蓝。

俄罗斯之所以对土地如此青睐,根本原因在于金帐汗国深入骨髓的影响。蒙古第二次西征征服了俄罗斯后,就对俄罗斯进行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等到1480年俄罗斯挣脱了金帐汗国统治自立门户,很快就成为西方国家眼中的“白皮鞑靼人”,也就是野蛮人中的野蛮人,异类中的异类。

为了得到西方的认可,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努力,除了自诩为“第三罗马”,将东正教奉为国教,高高在上的彼得大帝甚至乔装打扮到西欧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然而即便沙俄如此有诚意,西方国家也依然鄙夷,于是沙俄在融不进西方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打进去”,比如通过与瑞典的大北方战争,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为了壮大沙俄,彼得大帝留下了“走向四大洋”的遗嘱,并成为历届沙俄领导人前赴后继的奋斗纲领。

彼得大帝的遗嘱之所以影响深远,和沙俄昔日屈辱的历史紧密相关,因为莫斯科周边尽是一望无际且无险可守的东欧平原,所以沙俄首先认为:国土越大必然越安全,面积是最好的屏障。

其次,沙俄国土整体纬度较高,对低纬度的温暖地区有天然的渴望。

最后,在沙俄看来,只有尽可能地消灭周边敌人,夺走他们的土地,驱逐甚至屠戮他们的人口,沙俄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攫取更多的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大国崛起。

所以,“噬土成性”既是沙俄的历史传统,也是沙俄大国崛起的现实选择。“走向四大洋”作为沙俄领土扩张的终极目标,呼应了“大俄罗斯”主义的思想,为沙俄永无止境的领土扩张提供了不竭动力,而边界没有尽头的俄罗斯,也将称霸世界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因为领土扩张与沙俄的国力发展深度绑定,具体来说就是领土越大国力越强,所以任何一届沙俄领导都以领土扩张为执政方略。

从沙俄帝国到苏联再到今天的俄罗斯,数百年来,概莫能免。因为太过注重领土的得失,所以沙俄才会出现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兵败如山倒,丧权失地后绝望自杀的极端情况。

应该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式,选择以领土扩张作为国家发展动力,与美国在全球推行美元石油霸权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问题是,领土不是美元,不会越印越多。而且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元素之一,领土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生死攸关的存在,俄国想要靠领土扩张继续大国崛起,本身就是一步没有出路的死棋,毕竟在沙俄领土扩张的过程中,周边国家无不深受其害,即便不被生吞活剥也是遍体鳞伤。再加上“大俄罗斯”主义的大行其道,即便非俄邻国也无不胆战心惊,噤若寒蝉。

所以,沙俄的领土扩张是必需和必要的,但大家对沙俄的深恶痛绝也是必定和必然的。

而除了因领土的猛烈扩张导致死敌环伺,众叛亲离,严重伤害了俄国的风评。开疆拓土的另一个可怕隐患就是,它蒙蔽了俄国领导人的双眼,让俄国得到了土地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以二战前苏联的一系列谋篇布局为例,因为联合英法夹击纳粹德国的想法非但得不到英法的积极回应,反而被英法绥靖政策的“祸水东引”直接针对,苏联不得不暂时与纳粹德国握手言欢。

对于当时的苏联而言,因为日本关东军在远东地区蠢蠢欲动,所以与纳粹德国暂时言和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而纳粹德国想要彻底消灭苏联,也是要先行消灭英法,确保没有后顾之忧,避免一战期间两线作战导致一败涂地的覆辙。

所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虽然不齿,但有着强烈的务实考虑。事实上两国也确实忠实履行了互不侵犯的约定,还携手瓜分了波兰,但随后苏德两国却走向了南辕北辙的道路。

因为甚至纳粹德国横扫西欧之后就是大举侵犯苏联,所以斯大林在纳粹德国挥师西进时迅速构筑“巴普洛夫防线”,为即将到来的苏德战争未雨绸缪。但苏联却选择与芬兰开战,强行吞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从罗马尼亚手中强行索取比萨拉比亚。

如此操作下来,苏联国界线整体向西平均推进300~400公里,极大地增加了对德纵深,并与纳粹德国山水相连。

但苏联的战前开疆,彻底激怒了芬兰、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尤其是罗马尼亚,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成为最彻底的反苏势力。

而且,为了守住新的疆土,苏联不得不将大量精锐布置在苏德边境,极大地便利了纳粹德国的对苏闪击。

更重要的是,消灭了苏德之间的缓冲国,苏联受到了纳粹德国的全方面打击,这是苏德战争前期苏联损失惨重的重要因素。

虽然苏联很快在战争中恢复元气并反败为胜,并在战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尤其是男女比例失衡,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俄罗斯。

所以,领土问题不容妥协没有问题,但片面地将领土问题无限前置,以至于忽略了总体战略考虑,注定会因小失大甚至导致全盘皆输。

今天的俄罗斯,为了在北约和欧盟咄咄逼人的东扩中捍卫最后一方阵地,也就是乌克兰,应该说无论用什么办法都不为过,包括忍无可忍的奋起还击。

但在俄乌交兵前,除了克里米亚的改旗易帜,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早已与俄罗斯“和同为一家”,这对于俄罗斯而言虽然多了两个缓冲,但整体局势极端不利,越来越别无选择的乌克兰只能在美俄之间二选一,从此俄乌关系再无退路。

而在俄乌对抗之前,无论是南奥塞梯还是阿布哈兹都注定了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本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在领土问题上最高明的决策,是冷战后为了对抗西方积极与我们确定了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且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但对于俄罗斯而言,这样微不足道的让步,不足以扭转俄罗斯积重难返的困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