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制玉器(揭秘南阳5000年前奢侈品制作工艺)
大象新闻记者 李长需
3月18日,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的消息引起刷屏,这也引起了人们对黄山玉器制作的兴趣。
南阳黄山遗址被认为是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石器的玉文化生产中心。从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器来看,种类主要有普通的生产工具,如农具耜、斧、锛、凿、刀等,还有祭祀礼器用品如礼器钺、琮等,此外还有用于生活的高档用品,如装饰品璜、手镯、环、珠、耳珰等。
在今天,即便玉器制作相对比较容易,但玉器产品如玉手镯、玉环、玉珠等依旧可以算得上是奢侈品,而在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的上古时代,这些玉制品更可称得上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了。
(图为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玉石器生产作坊,该作坊标号为F2,面积超过120平方米 2020年8月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那么,5000多年前的上古人类是如何制作这种奢侈品的呢?本文将为你进行揭秘。
从发掘5件玉器到发现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玉器残片
南阳黄山遗址是被南阳考古人员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发现的,并在1959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发掘。这次试掘的面积只有1600平方米,但却有不少的发现。除了墓葬、房屋基址外,还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存。比如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等。其中,发现的玉器只有5件,分别为铲、凿、璜等,且这些玉器被有关部门鉴定为独山玉质地。
虽然,发现玉器把独山玉开采的历史提早了500多年,并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治玉、用玉的历史空白,但人们似乎还没有把该遗址与玉文化生产中心联系起来。
直到南阳、镇平等地玉雕业的崛起,才让人们认识到黄山玉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南阳玉雕业悠久历史的见证与象征。这个时候,人们才有了探寻其背后秘密的冲动。
为解开南阳黄山遗址独玉制品的分布、数量、品种、来源、打制与磨制工艺以及功能的历史,南阳师范学院独玉文化中心,会同文物考古、地质与玉石研究人员,开始进行多学科交叉和多学科结合的调查与研究。
根据南阳师范学院独玉文化中心教授江富建的描述,他们在2003年到2006年,对黄山遗址和产玉名山黄山等地进行了20多次的调查。
在调查中他们发现,在黄山遗址的田间、地头、沟壑、坟地等地,到处散存着新石器时代石器、玉器残块和陶器残片。通过调查,他们一共获取了石制品标本216件,玉制品标本296件,陶制品标本293件。此外,还获得了数百件属于独山玉质地的标本。
黄山玉制品有打制的,有磨制的,玉镰还分齿刃和平刃
通过对比和检测发现,黄山遗址上的玉制品、玉器与独山原生玉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如出一辙。这说明,黄山遗址上的玉制品、玉器的制作原料是从遗址西南2.5公里左右的独山采集而来的。从采集到的预制品可以判断,该遗址既是一处为本聚落生产玉铲等生产工具的基地,也是一处向周边聚落提供玉铲的“生产商”,算得上是一处区域性的玉器加工制造业中心和基地。
分析黄山玉制品的特征,江富建教授发现,黄山遗址上的玉制品可分为打制玉器、磨制玉器和其他玉器等几个种类。
打制玉器分为盘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玉片、玉铲、玉凿、玉镰等。比如166号盘状器,器身两面扁平,系打制、剥削而成,其周边成圆形,有交互打击的痕迹。可以断定,它是一件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打制作风的遗物。558号舌型玉铲与同类磨制品,已没有了形制的不同,可视为斧与铲的坯形产品。
磨制玉器有斧、铲、锛、楔、凿、镰、刀、球、镞等,除了少数玉斧、玉凿器型完整或比较完整之外,其他制品多“体无完肤”。出土的玉铲全部为残器。据观察,斜弧边玉铲形体一般比较大,不能排除是玉犁的可能。
当时玉器的做工还是比较讲究的。比如玉镰有齿刃和平刃之分。152号玉镰是长条形的,体厚边薄,刃部有较细小锯齿纹,背部有两面交互打击形成的较粗大的齿状纹。
上述玉器的共同特点是经过磨制,不过相当一部分玉斧柄部或顶部保留着打制与琢磨痕迹,而玉铲则两面都磨光了。
其他的玉器,指的是打制、磨制以外的制品,比如玉锤、玉砧等。
制作要经过选材、打剥、切割、琢磨,还能开片
那么,黄山遗址上的玉器、玉制品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呢?
江富建教授研究发现,黄山玉制品的制作工艺,大体经过了选材、打剥、切割、琢磨等几步工艺流程。
所谓的选材,就是根据不同的要求,选取不同颜色、不同矿物成分的独山玉制作不同的产品。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石质制玉工具——系列石刻刀 2019年1月8日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黄山玉制品的质地均为独山玉。独山玉的品种极为复杂,由于其中所含的铬矿物及色素粒子多少有所不同,而使颜色显得极为丰富,故有“多色玉”之称。其颜色主要有绿、白、紫、青、黄、黑独山玉及杂色独山玉等。
在黄山遗址所采集的预制品,现已发现的独山玉有四类颜色,属于单一颜色的玉制品仅见于绿、青、黑独山玉等三类;其次为多色独山玉类。
研究表明,在打制的坯形预制品中,黑独山玉中的墨绿玉、黑绿玉所占的数量较多;在磨制的玉制品中,黑独山玉中的黑白花斑玉所占的比例较大。
第二个流程打剥,指的是打击和剥削。以149号打制玉铲为例,首先要选择一块长、宽、厚分别超过24厘米、12厘米、5厘米的墨独山玉料,然后用传统的单面打击或双面交互打击的方法,将玉料的周边打击成一块鞋底状的玉铲粗坯,而后用两面交互打击的方法,将玉铲的边缘打击成需要的弧形或薄刃,最后用层层剥削的方法,剥离厚重的铲体两面,使之成为扁平铲体。但也有一部分玉铲可能没有经过打击和剥削,而是通过一中特殊的开片技术,疑为“线切法”技术,将其分解成所需要的扁平体。
琢磨技术是从琢磨石器的传统工艺中脱胎发展而来的。这在部分玉斧的柄部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602号玉斧,除了刃部磨光之外,通体可见经过雕琢所形成的坑疤痕迹。黄山玉制品中的成品,如斧、铲、楔、锛、球、镰、刀等都经过了这一必不可少的工艺来定形。
那个时代不仅会切割,还能钻孔
在磨制工艺成熟的阶段,切割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793号玉铲是一块墨绿玉,扁平体,上残,直边,有棱,弧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铲子的下部竖中处被一分为二。分解的方法就是切割,并且是两面对切,其中一面切割的比较多,另一面切割的比较少。其切割面均呈现斜直面,还没有完全对应。切割较多的一面,由于中间回刀的原因,出现了一个棱,形成了一个较斜面和一个较直面。
从遗下的切底痕来观察,可以发现切割工具的刃部较厚,或纤维质“拉条”较粗,而且两面对切没有切透,所以留下了一条非切割的断痕。
还有一个152号玉镰,正反两面均呈弯曲状,推测它只能是植物荆条或动物干筋拉动解剖的结果。
这阶段还出现了穿孔技术。比如93号黄棕绿多色玉铲,它的上端中部有一个孔,是两面对钻所形成的,且孔径大小不一,应该是两种钻具共同作用的结果。
“攻玉”的砺石犹如现代砂轮,可琢磨玉器外环、内径
能打磨、能切割,还能钻孔,5000年前的人类用了什么样的工具呢?
江富建教授在其相关研究中提到,在黄山遗址采集的石制品中,发现有各种各样的砺石29件。这些砺石分别是砂岩和石英砂岩。经过实验研究发现,石英砂岩的砺石具有很强的“攻玉”作用。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石质制玉工具——系列石钻 2019年1月8日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采集到的664号柄式钻具,就是一种石英砂岩的椭圆体石钻,它由椭圆形钻柄和圆形钻根组成。它的柄部经过磨制,而其长度也达到了10厘米左右;其钻头已经残破,钻根直径为3厘米。这个钻头究竟是一个圆锥形螺纹钻头,还是一个圆柱形螺纹钻头,现在已经看不出来了,但可以看出钻头是在旋转的状态下工作的。在其根部和柄部结合处可看到同心圆的痕迹。据此可以推测,这个石钻是用来钻3厘米以下孔径制品的工具。
840号棒式砺石,也是石英砂岩质地,整个形状看上去像一个椭圆形的长棒子。它的一端稍粗,头部近圆;另一端稍细,头部残缺。该砺石长9.3厘米,最大直径为3.2~4.1厘米,它可能是个手工操作的工具。
由于用来琢磨过玉石制品,该砺石通体都有使用过的痕迹,显得比较光滑。经过试验验证,用它来琢磨玉制品的细部,如外环、内径等,犹如现代砂轮一样,无坚不摧。
不难看出,这些砂岩、石英砂岩质地的钻具、砺石,有无可争议的“攻玉”的作用。《诗经》中所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概写的就是这样的砺石吧。所以这些石器和石材,大概就是一中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解玉石”。
当时已经开始制作奢侈品玉手镯、玉璜、玉环等
从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器来看,种类主要有普通的生产工具,如农具耜、斧、锛、凿、刀等,还有精品的祭祀礼器用品如礼器钺、琮等,此外还有用于生活的高档用品,如装饰品璜、手镯、环、珠、耳珰等。
在一次关于南阳黄山遗址的研讨会上,首度公开了一套汉白玉质手镯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残片实拍图;在遗址现场,也公开展示了一套类似的手镯半成品。
“穷玩金子富玩玉”,历来,玉手镯等玉器都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奢侈品,而在新石器时代等玉器更为稀缺的时代,玉手镯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发现了玉手镯,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奢侈”的生活了。
这些不止一套的手镯等“奢侈品”的出土,基本能够清晰地看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制作手镯等奢侈品玉器了,并且采用了“掏心法”工艺。
这种工艺,就是先用一块圆饼状的石头,通过打磨边角,使其外边缘接近手镯形制,而后琢磨中心部位,待该原料中心逐渐磨薄之后疑似通过敲击而使其成为圆环状,最终再经过精细打磨,便制作成圆润美观的手镯了。
这种工艺,在现代来说应该不算什么了,但在上古时代,能做到这样,实在是很了不起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