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总是反反复复(孤独总是难免的)

我相信,在大多数人眼里,“孤独”是一个带着贬义、包含负能量的词。

但是,《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给我的印象是,在作者刘若英那里,这个词却有着不一样的色彩。

不妨看看书中的两句:

孤独感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痛苦,那只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

可以自在处在孤独里,绝对是一种幸福。

看得出,她是一个能适应甚至享受孤独的人。

她曾唱过一首《一辈子的孤单》,感觉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制的一样。

但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刘若英那样。

拿我自己来说,感觉孤独的时候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

比如,当家人出差后我独自在家时。

再比如,在公共场合,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感觉找不到可以深入交流的人时。

对我来说,孤独的感觉远谈不上幸福和享受。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能感受到孤独的情形可能也不同,但我相信这种情形总会有的。

比如,作为学生却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理解时,到一个陌生城市、人生地不熟时,都有可能感到孤独。

孤独总是反反复复(孤独总是难免的)(1)

当我看过一篇对《孤独传》一书的解读后,我对孤独有了更多的了解。

按书中的说法,孤独并非人类自古就有,而是从19世纪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

在那之前,西方社会主要靠基督教那样的宗教维系,人们相信永远和上帝保持着联系,自然不会孤独。而中国的传统社会有很强的家族和祖先观念,在心理上,个人总是处于某个关系网络中,自然也不会孤独。

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东西方社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彼此之间变得越来越疏离,再加上宗教的重要性降低了,人们失去了上帝、家庭、原有社会关系的保护,孤独就成了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情感状态。

进入21世纪后,随着IT技术的发展,我们几乎可以说是手机不离身,24小时在线。却不料又冒出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社交媒体导致的孤独。

在我们的印象里,像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能让我们随时和亲友联系,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孤独感,为什么反而导致或加剧了孤独呢?

在本书作者看来,恰恰是因为新媒体带来的那种沟通的即时性,让人感觉,只要一会儿不和亲友联系,就好像跟这个世界脱离了,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手机依赖症”就是这种焦虑的表现。

现在,孤独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该怎样应对呢?本书给出了一些通用的建议。

比如,应该有意识地保持和加强面对面的社交,而不是只通过社交媒体。

再比如,可以外出旅行,多接触自然。

说到旅行的治愈作用,刘若英的书中有一段我挺喜欢,大致是说,每当不开心或想改变生活现状时,很多人就会想,出去走走吧。仿佛出去走了一圈,回来后问题就解决了。其实问题没变,变的是人。

书中给出的其它建议还包括: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的睡眠、规律和营养丰富的饮食、养宠物等。

孤独总是反反复复(孤独总是难免的)(2)

可见,孤独总是难免的,但并非不可救药。

如果心理素质更好的话,还可以像刘若英那样,尝试着去适应甚至享受孤独,关键是要学会独处。

独处时,其实有很多事可以做,除了《孤独传》一书给出的那些建议,还可以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的,比如读书、思考、从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孤独可以是自得其乐的独处,也可以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全凭自己把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