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杨雪峰人物评价(时代楷模杨雪峰离开了)

时代楷模杨雪峰人物评价(时代楷模杨雪峰离开了)(1)

杨雪峰生前办公室。

时代楷模杨雪峰人物评价(时代楷模杨雪峰离开了)(2)

杨雪峰生前的工作笔记。

“人的一生,应当像这美丽的花,自己无所求,而却给人间以美。”在渝北区交巡警支队石船公巡大队,大家用这句话来完美诠释时代楷模杨雪峰。

杨雪峰的雕像立于一座不大的广场上。褐色的雕像,脸上仍有着那一抹阳光,胸前的警员编号,周围的街坊邻居几乎能背下来,“307143”。

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总会有人注目这里。不熟悉他的人,看过一边的简介,向他鞠个躬;熟悉他的人,每逢周末,来广场坐一会,像是陪他一阵子。

杨雪峰离开(2018年2月18日)至今已有1年多时间了。他曾经战斗的地方仍留有他的余温——他离开了,他的故事却还在继续。对英雄的追忆,不单单是莫失莫忘,更重要的是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他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7月15日,艳阳高照。渝北交巡警支队石船公巡大队门口的匾额上,杨雪峰大队几个字熠熠生辉;院子里刚刚建好的一座玻璃房,未来这里将作为杨雪峰陈列馆;大队附近的墙上,不时能看到“学习时代楷模杨雪峰”的大字,这是在杨雪峰离开后,附近的村民自掏腰包制作的横幅。

“杨警官是好人,大家伙不会忘了他。”路过的老婆婆领着小孙子,专门来参观杨雪峰先进事迹陈列室,她想让孙子也成为杨雪峰一样的好人。

采访中,两个年轻后生来悼念杨雪峰。曾经因为骑摩托车没戴头盔,他们被正在执勤的杨雪峰发现,原本以为会遭罚,最终只是催促他们戴上头盔,并被告知“安全无小事,千万要谨记,下不为例!”从那一刻起,警察的形象在两个年轻人的心中变得和蔼可亲。得知杨雪峰遇难,两个年轻人约定,“每年都要来几次,悼念杨警官。”

“谢谢,谢谢你们。”每当有这样的人上门,大队的民警都会沉默一秒,然后说一声谢谢,这一声感谢并不光是因为他们念着杨雪峰,更是感谢他们对交巡警工作的肯定。杨雪峰的同事杨斌说,去年至今,大队来了很多想要悼念杨雪峰的人,有附近村民,有公安民警,也有从未相识的人,“这是雪峰的荣誉,也是我们坚持的理由。”

本月底,杨雪峰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将搬到门口的玻璃房子里,对外开放,也能供周围老百姓遮风挡雨,里边记录了杨雪峰的生平事迹。“这不光是为了追忆,更是为了传承,让雪峰的精神传承下去。”杨斌说。

未完成的工作笔记将由无数个“杨雪峰”继续书写

顺着一楼大队办公区往里走,楼梯间的石船公巡大队警务公开栏里,杨雪峰的照片还在那里,只是和其他同事不同的是,他的照片已换成了黑白照。再往里,杨雪峰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就到了。

在陈列室的正中间有四个玻璃橱窗展示着杨雪峰的笔记本、奖状和他曾经穿过的衣物和警用装备。“这是杨雪峰同志工作和学习时期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的内容非常工整。”渝北区交巡警支队石船公巡大队大队长黄长富表示,杨雪峰的工作笔记上还记录着2月18日牺牲当天的工作内容。

每个前来参观的民警,都会仔仔细细地看这本笔记,有的甚至要求把展示柜的玻璃拿掉,好好阅读这本笔记。黄长富明白,大家想记住的,更多的是杨雪峰对待工作的细致和勤恳。这本没有记完的工作笔记,就像一粒种子,写在纸上,看在眼里,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陈列室的另一个玻璃橱窗里,杨雪峰执勤时戴着的警帽静静的躺在那里,帽檐上还沾有他牺牲前的血迹。

在大队办公区二楼的教导员办公室,杨雪峰曾经工作过的办公桌上,还保留着他离开时的样子。一块白色的任务板上,关于春运的启动、组织交通安全联席会的内容也还清晰可见……

走廊里,10份《学习杨雪峰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整齐地贴在石船公巡大队学习园地里。一名来这里办事的年轻姑娘顺手翻看了起来,看着看着,眼睛就湿润了。她的耳机里飘出了几句歌词:“有一种力量无人能抵挡,它永不言败生来倔强,有一种理想照亮了迷茫,在那写满荣耀的地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