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奇葩婚俗面面观(发现深圳音频)

各地奇葩婚俗面面观(发现深圳音频)(1)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https://image.netwin.cn/cms/2020/12/10-15-09-441826.mp3

【主播】

刘悠扬(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

【栏目介绍】

《发现深圳》是读创/深圳商报旗下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为人知的历史,开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现在我们将《发现深圳周刊》的内容声音化,每天5分钟,给你讲讲关于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识。

【本期内容】

婚姻,自古以来是人生重要大事。深圳本地人的结婚礼俗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民俗学者廖虹雷的文章。

深圳百年婚俗杂谈

◎廖虹雷

婚姻,自古以来是人生重要大事。

深圳的新旧婚俗,离不开《礼记·昏义》中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这么几个婚嫁环节。纳采就是初步商定婚姻意向,问名是问女子的姓名,纳言是卜算婚姻是否吉祥,纳征就是收受聘礼,请期是定婚嫁的日子,最后,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后人虽然对“六礼”的名称多有并省和改易,但内容未变,全过程中又增加了不少琐碎的细节。纵观历朝的历代婚嫁,其不外乎:“说媒、相亲、过礼、择吉、迎娶、拜堂、喜宴、闹洞房、回门”这9项,至今仍大体延续,只不过在适应现代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时,现代人选择性地删繁就简罢了。

各地奇葩婚俗面面观(发现深圳音频)(2)

盲婚哑嫁的漫长岁月

古时传统的婚姻中,从订婚到结婚须请媒人搭桥,只有通过“媒妁之言”,婚姻才能合乎礼教和道德。“媒”古为“谋”的意思,“妁”带“酌”的含义,媒妁即斟酌说合。一方面,古人说:“父母者,人之根本也”,子女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另一方面乡人尊敬传统而守礼教,妇女不惯抛头露面,尤其是一般村中闺秀,对男性不敢正视,他乡男性亦不敢过村游荡。倘若不守乡规,则惹来皮肉之痛。男女距离之大,虽为青梅竹马,也受鸿沟之隔。因此,要么让媒妁上门牵线搭桥;要么,双方父母“指腹为婚”,定下子女“幸福”终生。

各地奇葩婚俗面面观(发现深圳音频)(3)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修纂的《新安县志·风俗》云:“嫁娶重门地(第),至贫不与贱者为婚”、“婚姻必以槟榔、蒌叶、茶果之属,曰‘过礼’,不亲迎。昏夕即庙见。嫁女不以妆奁相夸耀,犹尚糖梅。亲友造新婚家索饮,曰‘打糖梅’,其家速(请)客,曰‘梅酌’。”何曰“打糖梅”?屈大均《广东新语》道:“亲友来索糖梅啖食者,名曰打糖梅,一皆唱歌,歌美者得糖梅益多矣”。此等嫁娶重门第、指腹为婚、合婚(配属相、八字)等陋习,曾盛行数百年,伤害过无数家庭。

1924年出版《宝安学会杂志》史料中,刊登沈云卿《婚丧改良的管见》,痛陈“我邑婚制盲婚”和“指腹连姻”之危害,他向社会强烈呼吁,革除此等劣习。然而,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人们才根除此陋,真正实行自由恋爱。

当今社会,指腹为婚没了,对未来夫妻属相诸如“白马犯青牛,鸡猴不到头”等等相克之说,年轻人也不相信。但“相睇”(相亲)、“落定”“过大礼”等程序还在不同程度的进行。相亲,一般是男方到女方家去,没有女方到男方家去的,一是看对方相貌,二是探探家底。相完亲后的一个程序叫“落小定”,也就是男方小规模送些聘礼,多数为比较简单的首饰、衣料和平常水礼(食品),“落了小定”便预示婚姻进入肯定阶段。接着后一个程序是“择日”,选定婚期。婚期一定,男方再次到女家“过大礼”,目前普通做法有:一视经济能力,给女方礼金1万至`数万不等;二用一个装有数千元的红包,内有红纸写上鲍参翅、蚝豉、冬菇等海味,用钱代替实物;三、带上公母活鸡各一只;四、上肉3至5斤,中间切开但皮连着,不能断;五、水果;六、给未来小舅买一套新衫裤和鞋袜;七、将项链、手镯、戒指带给女方家看,看完取回,留着迎娶新娘时戴上参加婚宴。女方接受过礼后,回送一封装有一千几百元的利市,给未来新婿买一条裤子和一条皮带。然后,双方商定迎娶和婚宴酒席等事宜。

各地奇葩婚俗面面观(发现深圳音频)(4)

深圳当地广府和客家人迎娶新娘的习俗,是中午12时前新娘要迎进夫家;而深圳的潮汕(含疍家)人习俗,是在天一亮新娘就要进到夫家,于是潮州新娘半夜开始梳头打扮,忙着等新郎队伍来迎亲,俗称“夜嫁”。

婚宴上浓缩社会的变化

古代“婚”与“昏”同,结婚的“婚”与黄昏的“昏”同一个字。所以都是在晚上结婚。换句话说,所有婚宴均在黄昏举行。

婚宴,实际上是结婚新人利用吃饭喝酒的机会向人们广而告之。过去设的乡村酒宴,自己养的猪鹅鸡鸭,自已种的瓜薯果菜,自己磨的豆腐,村人齐齐来帮忙,在新郎家摆上数十张八仙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除了给客人吃饱喝足外,还多煮一些让亲朋打包回去,俗称“挟食”,有吃有拎,喜庆非常。民国初年,凡到饮宴贺婚封银者,大约自四五角至一两圆不等。到了上世纪“文化大革命”,大小婚宴被当作“四旧”破除了,时兴过“革命化的婚礼”:买几包糖果饼干和几箱汽水,让同事同学朋友们围在一起,唱语录歌、吃喜糖庆贺。人们的贺礼清一色的暖水瓶、脸盆、毛巾和镜画,贵重一点则送床单、被面和棉被。所以,新人收到的水壸、脸盆、毛巾足可开个小百货店。记得当时有句顺口溜道:“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各地奇葩婚俗面面观(发现深圳音频)(5)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足起来,婚宴从家里转到酒楼举办,深圳人称“饮喜酒”。喜酒由男家单独摆的叫“䜩客”,女方单独摆的叫“于归”(出处《诗经》句),男女双方一起摆的酒宴叫“联婚”。参加婚宴的人,不再送物件,只封红包。80年代中期一般赴宴封上一百、二百元,已够体面了。到了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一个人去吃婚宴,封上三百、五百、八百的红包已很平常。有时婚宴扎堆,“红色炸弹”(请柬)让人吃不消,一月薪水全耗进了婚宴。如今新婚燕尔,选择酒楼越来越高档,平均一席要七八千元,昂贵的上万元,摆三五十席动耴数十万元酒宴费。难怪乎“打工族”惊叹,婚结不起,宴席吃不起。

婚事越来排场,酒宴越来越上涨,其实菜色和食材几十年不变,变的是菜的名堂。笔者保存着好几张数十年的婚宴菜单,名字不断地“现代化”。如蜜月鸿运乳猪全体、翡翠大明虾球、百花酿蟹箝、翡翠玉环瑶柱甫、红烧竹笙海皇烩花胶、蚝皇原只鲜鲍、清蒸大海斑、当红一品烧鸡,幸福炆伊面、美满炒米饭、百年好合(糖水)、美点双辉(点心)。

各地奇葩婚俗面面观(发现深圳音频)(6)

据深圳市史志办编辑出版《民国时期深圳历史资料选编》书中,刋载广东民政厅视察员谭化雨于1928年11月20日到宝安县视察后,写成《广东省宝安县人民嫁娶仪式费用调查》一文透露:结婚皆用仪仗鼓乐花轿往女家喜迎,铺张辉煌。亲友争相道贺,欢宴三日。上等费用:结婚所用仪仗鼓乐、花桥赁租及陈设铺张所需200余元(旧币,下同),聘金聘礼所需600余元,酒席均需600元,则结婚需费用共1400余元。中等费用:结婚所用仪仗鼓乐花桥雇赁费需100余元,礼物约300元,酒席需300元,共需700元。下等费用:结婚所用鼓乐花桥只需费10余元耳,唯是聘金及礼物需300余元,酒席约五六十元,共需370余元。仅按调查职属所得,嫁娶皆沿习旧制,大抵上等居其一,中中等居其三,下等居其六。

各地奇葩婚俗面面观(发现深圳音频)(7)

90年前,省民政厅旧官吏尚且认为上中等的婚嫁亟须改良,务求尊节崇俭,反对浪费。作为刚刚富裕起来的现代人,没有理由比旧人更奢华浪费。

幸而,明智的年轻人没有因循守旧,选择西式婚礼和旅行结婚,既省钱省时又新潮浪漫。

(作者为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

审读:孙世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