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是谁说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

文/山间清溪

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是谁说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 同悦,愉快】乎?

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

记得许多年前,我执教初中语文时,曾根据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这样释义:孔子说,学习(知识)且经常温习,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吗?

其实这句话并不这么简单。朱熹曾谓《论语》第一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道理。南怀瑾大师对此句也有“别裁”。

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是谁说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2)

“学而时习之”,南师提示我们要注意“学”字。南师认为,这里的“学”,是指“学问”。那么什么是学问?南师说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

如果单单以为“读书就是学问”,那就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读到此,大家或许和我一样,会不由得回想起我们小时候一些村落望族的“掌门人”、“主事者”。他们中很多人并没读过几年书,“学问”谈不上,知识也不见得渊博。但他们的为人处世能力一定是可圈可点的,所以他们才能游刃有余处理家族事务,支撑起一个大家族,同心奔好日子,也因此获得家族拥戴。《红楼梦》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正是这一道理。

“学问”从哪里来?南师告诉我们,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这就是学问。

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是谁说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3)

所以,“学而时习”的“”,是指“随时随地”、“时常”、“经常”;“”,是指“习得”,是指生活中、当然也包括书本上随时随地所感、所思、所悟、所得。当学而有得,总会会心一笑,所以才会“不亦说乎”。“说”,在这里读音yue,义 同“悦”,愉快之意。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的理解,并非是我们初中课本中浅显的释义。学习的过程必然要历经艰苦的。南师说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惟有在这一过程中感到时有所得,才会品味到快乐。所以说,不亦说乎,悦者,是指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是谁说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4)

有人说,我就喜欢学习,以学为乐。但细想我们体味的这种“乐”,还是在于付出艰苦努力后有所得的快乐。或者是读书有心得会心一笑,或者是攻克一道难题洋洋自得,或者获得了高分博得了夸赞,或者是忽然间顿悟明白了一个道理,或者是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找到解决之道......学习的过程非持之以恒的品质和毅力不能达,必然是艰苦的,所以才会有“学海无涯苦作舟”一说。而只有勤为楫、苦作舟,又时时品味“得之乐”,才会永远保持“学”的兴趣和热情,成就积极向上的人生。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再强调从“兴趣”出发,以“激励”为手段,引导孩子时时品味“学而时习之”之愉悦的道理所在。

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是谁说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5)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味强化书本知识,而忽略了生活经历;一味比拼升入怎样的学校,而忽视引导激发学生品味学习过程中的“得”之乐,过于强化学习的成功或失败,就容易使暂时落后的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生活的热情,许多孩子“厌学”甚至“辍学”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