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婚礼习俗(小时候的豫北婚礼)

现在的婚礼都走中西结合的程序,一个套路。但在我小时候的豫北农村,一家结婚那可是全村的大事,约等于狂欢party,一个传统婚礼,其中讲究可不少。

豫北婚礼习俗(小时候的豫北婚礼)(1)

范孟广 | 文

定完好日子,婚礼就要准备起来

一进腊月,结婚典礼的人就多了。

乡下人家,春夏秋冬一年三季家里地里不歇,入冬了,小麦种下了,粮食囤好了,地里麦苗一层薄皮儿绿的时候,施一茬肥,浇一回水,妥了,咱庄稼人的好时光就来了,喝酒打牌赶集听戏撂白钱儿。

早两年就把儿女的婚事儿订下了,男方托媒人晚上来送贴儿定“好儿”,孩子都不小了,房子也盖好了,好日子也看下了,趁冬闲把俩孩儿的事儿给办了吧,办完心可干净了。

女方父母收了媒人送来的“贴儿”,两条鱼,一条肉,就算是接了“好儿”,好日子就选在腊月二十六,典罢礼就过年,新年新客添新人,好酒好菜挂好烟,喜上加喜过大年,一举两得,两全其美,连年货都省了。

过去“看好儿”得请风水仙儿,风水仙儿又是看属相还得看时辰,掐指算半天也就腊月那几天“双日子”,还得给钱管饭。后来,就不请风水仙儿了,一进腊月除了二十四不好听,其他双日子都是“好儿”,男女双方一商量就定了。

订了“好儿”,可得赶点紧,日子不等人,不管你多紧张,日头东升西落,它都是不紧不慢地过。

村里结婚典礼办事儿待客都在家里支火,提两瓶酒拿两盒烟去找厨师,一是订日子,二是写菜单。厨师排上号儿,菜单也写好,开始套驴赶车开蹦蹦儿集上照单买菜买烟酒,请亲戚好友四面八方送喜帖,婚礼序幕也就拉开了……

豫北婚礼习俗(小时候的豫北婚礼)(2)

我老家在豫北农村,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乡下依然十分贫困,种地用牛马,吃饭窝窝头,电灯像鬼火,生病在家熬。

那时,不像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的门路少,老少都窝村里,围着几亩地转。

一到冬闲,十字路口上,一堆堆一群群都是袖手“喷空儿”的人,谁家杀猪、骟狗、马打蹄都能围一圈人看热闹,结婚典礼更是村里顶级娱乐活动。

结婚前一天晚上铺床有浓郁的民俗色彩,也有观赏性。

女喜主早就找好了夫妻和美,跟新郎新娘属相相合的大婶嫂子晚上来铺床。

院子里,响器悦耳,洞房里,大婶嫂子先在床头挂两串用红线串好的铜钱,再把新缎面被子一床一床从主房抱到新房,先铺棉褥再铺单子,有拿笤把,有端升,升里放红枣、黄豆、花生、红高粱,还有硬币。

升,也有升官发财之意,铺一层溜一句:撒把枣,大的跟着小的跑。撒花生,闺女小儿家花着生,撒把高粱扎住根儿,撒把黄豆家里地里吃不愁……

铺好床,盖好被子,用笤帚扫扫床底,再敲敲床头,嘴里边溜告:干净了,都出来了,啥也没有了。大概意思是晦气和不洁净的东西都被扫地出门,图个吉祥平安。然后,把被子抻好,关门离开,不再动床铺。

第二天新婚之夜,新娘新郎要在撒满各种粮食的床上睡一觉,想想也怪遭罪。

但与发小儿、孬蛋的恶作剧相比这还不算什么。

铺完床,这些赖小子趁人不注意潜到新房,将一包鬼蒺藜(苍耳子),或者地蒺藜、芦苇毛撒到被窝里、单子下面,能把新郎新娘皮肤扎出血,而干芦苇缨子毛粘在身上奇痒难受,让新郎新娘一夜不得安宁。

这是陋习,自然不值得倡导,但在新婚那几天无论朋友哥们儿怎么闹,喜主也不会怪罪,闹洞房嘛,古来有之,延续至今,闹得花样越多越好,闹一闹图个乐儿,也给婚礼增添个滋味儿,增加点喜庆,没人闹就显得冷场,说明你人缘不好。

但也有闹洞房太过分,闹出乱子闹翻脸,闹成事故闹坏菜的,本是喜事一桩,却变成了噩梦一场,闹洞房还是有个度好。

迎亲用花轿

还像《红高粱》里一样颠轿

上世纪八十年初,“文革”结束,人们崇尚老风俗、老规矩、老文化,婚礼也开始回归古典,结婚流行大花轿,新郎新娘披红挂彩戴官帽凤冠,轿夫一身大红宋朝古装,花轿前后彩旗招展,进村开始吹响器,人声鼎沸,唢呐连天,街筒子两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乡亲,很是喜庆、好看。

豫北婚礼习俗(小时候的豫北婚礼)(3)

娶亲队伍吹吹打打进村了,按规矩要沿着大街走一圈,让村里人都粘粘喜气。领头的是“携毡人”,胳膊上搭一方红布,提兜里放着拇指粗的大炮和火柴盒大小的红纸片,遇十字路口放炮,见石磙、水井贴红纸。

身后,就是响器班子吹鼓手,后面彩旗招展红旗飘,中间两顶四人抬花轿分别坐着手捧花束的新郎和新娘,花轿后面,又是一队彩旗班,彩旗班后面是嫁妆队,食盒、箱柜、铺的盖的、梳妆台,两人一组浩浩荡荡紧随其后。

那时候,时兴拦花轿,拦花轿的人越多,说明你在村里“香瓜儿”一样混得好,请的响器班子水平高,大家爱跟你打趣凑热闹,爱听响器班吹的响器。

娶亲队伍路过谁家门口,见中间横一条长凳,凳子上放着香烟和茶碗,携毡人高喊:锁住了——

娶亲队伍闻听止步,响器班就卖力吹,轿夫还得玩花样,钻杠子,绷轿杆,花轿绷起半人高,落下刚好不挨地,只把新娘吓得花容失色叫出声。

吹一曲演一回,拦花轿的人满意了,象征性地让一圈儿烟,敬一回茶,并没有人接烟,也没人喝茶,抽开凳子,娶亲队伍继续前行,走不远,携毡人又喊:锁住了……吹鼓手、轿夫班还得加劲表演,这样走走停停,边走边演,把欢乐和喜庆洒满村庄。

婚礼不能过正午,过了正午就是下午,下午不能娶新媳妇儿,眼看时辰快到,“携毡人”带领娶亲队伍才大步流星往家赶。

豫北婚礼习俗(小时候的豫北婚礼)(4)

家那头,见娶亲队伍从街筒子里浩浩荡荡欢欢闹闹涌来,树杈上、房脊上的大喇叭放大音量,噼里啪啦点起一丈长大红鞭炮,红纸炮屑铺天盖地。

两个燎轿人一人手持香梗草杆鞭炮、一人铁钳夹烧红的犁铧、手端醋碗,准备正三圈儿倒三圈儿燎花轿,给花轿驱邪接新娘,迎亲的大娘大婶嫂子弟妹穿新戴红候到门口,等燎完花轿就撩开轿帘扶下新郎搀下新娘拜花堂……

晚上,树枝挂上汽灯,满院雪亮,喇叭架上树杈,放电唱片《百鸟朝凤》、《抬花轿》、《全家福》响彻夜空,街坊四邻都去帮忙,娘们儿娃娃都去看铺床, 喜洋洋乐陶陶比过年还热闹……

其实,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无非就是婚俗、葬礼、节日、文字、语言和服饰,失去了这些文化特征,就失去了民族内涵。

现在的婚礼,新郎新娘西装革履,豪车越来越长,典礼现场布置越来越像西方,司仪也搬来基督教堂牧师主婚词,把中国人的婚礼弄得不土不洋不伦不类七零八落,汉制婚礼已经荡然不存,还是小时候,俺村里腊月的婚礼热闹……

(图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范孟广,笔名植梅先生,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中原油田作家协会副主席。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