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以及培训机构,想当然的认为,严格就是对的,岂不知这些没有道理的严格,其实是给孩子的思想设置了一个牢笼,禁锢了孩子的思想,磨灭了孩子的天性,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

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1)

曾有一个培训机构为了向家长证明,孩子是需要严格管理才能培养好习惯,给家长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人的习惯是被培养出来的。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走向成功,或者让人拥有好的心态。

有一个鲸鱼实验:科学家在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实物各放在一边。一开始,鲸鱼猛烈地撞击着玻璃,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撞击了。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如是有玻璃墙的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2)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就形成了习惯。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当然,如果要改变一个习惯,也跟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很大关联,改变会更难,要花费更多时间。

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细节,注重引导。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笔财富,他会享受一生的。

这种禁锢思想的洗脑,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岂不知鱼儿就是要自由自在的游泳吗?这是叫养成了好习惯?让鱼儿失去天性,对鱼儿来说多么的可悲!

然而,这样的好习惯培养,却是得到很多家长的认可,齐声附和、支持!

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3)

我想说苍蝇对着明亮的玻璃窗,反复撞击,几次后,它发现这里出不去,只有撞的头疼,于是它寻找其它方向,在它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最后从门里飞出去了,所以说,苍蝇也没有这么笨,它也知道寻找方法,而不是墨守成规。

也有人做过一个跳蚤的实验,把跳蚤放在一个容器内,上面盖上玻璃盖,跳蚤尝试了无数次,想跳出容器,不断地撞击玻璃盖,都没有成功,最后它不再试图逃跑,乖乖的待在容器里。后来把玻璃盖给它拿掉,它也不再逃跑。

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4)

反抗没有作用,没有尝试到成功,只有墨守成规。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让他循规蹈矩,而是让他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一方面束缚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有创造性思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象,从小就被人用粗大的铁链子拴住象腿在一个棚子里,它尝试过无数次,想靠自己的力量挣脱铁链,都没有成功。后来它就再也不想着逃跑了,久而久之,只在铁链子拴住的范围内活动,只要是稍微远一点,感觉到铁链子的力量就返回来。

一天,这个棚子失火了,主人没有办法来救小象,就把大象放开赶进这个棚子,大象用自己的鼻子把小象的铁链松开,但小象始终不动,任由大象怎么着急,它都不逃跑,无奈大象被逼出棚子外,而小象被活活烧死。

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5)

悲惨的小象,是"习惯”的牺牲品,所谓的严格的教育,形成好的习惯,是把鸟儿的翅膀折断,却闲它不会飞翔。是把他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里,却让他要有爱迪生的创造力。

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6)

敢问这样的好习惯,是为孩子飞翔的梦想服务吗?这样的好习惯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吗?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习惯?是引导孩子喜欢学习,爱上学习,喜欢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

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培养好习惯的滑稽可笑伪命题)(7)

我不否认,孩子需要遵守规则,但不是那种强制性的这个不准,那个不行。而是那种循循善诱,在保护孩子天性,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的,服务于孩子的成长,是成长的助推器,是乐于被孩子所接受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