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文学常识题(中学课外名著导读)

一、写作背景: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叶相传在周代的时候,周王朝设有采诗官,每年的春天,采诗官就坐着小车到各个地区去采访,把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生活状态的诗歌民谣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演唱给周 天子听周天子可以通过这些诗歌,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民的疾苦, 并依此修改和完善国家政策 这些作品经过后人的整理,编订成册,后经孔子修订,至西汉 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 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 面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诗经文学常识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文学常识题(中学课外名著导读)

诗经文学常识题

一、写作背景: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叶。相传在周代的时候,周王朝设有采诗官,每年的春天,采诗官就坐着小车到各个地区去采访,把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生活状态的诗歌民谣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演唱给周 天子听。周天子可以通过这些诗歌,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民的疾苦, 并依此修改和完善国家政策。 这些作品经过后人的整理,编订成册,后经孔子修订,至西汉 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 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 面貌。

《诗经》的作者来自于全国各地,成分也十分复杂。就诗歌的 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目的而作,在特定场合中使 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这些民歌多是由无名作者创作, 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 层的人物。他们在当时所处的时代之下,针对各自所面临的事情写 下诗篇,主要包括了社会风俗、婚恋、徭役、战争、讽刺统治者丑 恶嘴脸等主题。

《诗经》成书以后,流传很广。虽然后来曾遭受秦始皇焚书的 浩劫,但由于它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至今。

二、内容概述:

《诗经》现存三百零五篇,是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五百年 内创作出的,不同的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各有不同。“十五国风” 大多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出于生活的感想而进行的口头创作 集中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大小雅”是统治阶级的 乐歌,主要是描写宗族在一起祭祀和宴会的场景,还有几篇是叙述 周朝祖先的事迹和武功的。“颂”是贵族文人创作的,用来作为宗 庙的乐歌和赞颂祖先神明,其中也有一些是描写农业生产的诗。

我们可以从内容上将《诗经》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 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 展的历史,或赞颂先人的德业,主要目的是歌功颂德。如《生民 写了周朝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讲述周 朝先祖公刘率领周人进行迁徙、定居的生活;还有记述文王、武王 业绩的作品等。

第二类是农事诗。《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 如《臣工》《丰年》《载芟》等,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 首,它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一共8章88句380字,直接反 映了周朝人民的农业生产,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第三类是燕飨诗。主要的内容是君臣、亲朋欢聚在一起宴饮 的盛况,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由于周朝实行 的是宗族分封制,所以统治阶级大部分都是同一个氏族的人,因 此周族的宴会十分频繁,由此产生的诗作也大部分反映的是热闹祥 和的景象。

第四类是怨刺诗。这类诗作主要产生于西周的末期,其中大量 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不安,并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 讽刺。这类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如《民劳》《荡》 《节南山》《硕鼠》《南山》等,有的是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 者,有的则是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蕴有强烈的悲愤和不平。

第五类是战争徭役诗。其中有些是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 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 《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另有一些则表达的 是厌战思乡的情感,如《小雅·采薇》。

最后一类是婚姻爱情诗。《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 这类题材的诗了,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 女》;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如《郑风·子衿》;有写男 子对女子爱慕的,如《周南·关雎》;还有写婚姻家庭的,如《 卫风·氓》

三、经典选读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莱,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莱,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四、艺术特色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篇创作的源头。关注现实,抒发真 情实感的创作态度,使得(诗经)具有强烈而深厚的艺术魅力。

抒情诗是《诗经》的主流。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 《国风》中的个别的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正如 《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一样,《诗 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以后 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这也成了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这些 诗歌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 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 表现手法。赋指的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 辞方法。例如在《豳风·七月出》中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 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 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在《卫风·氓》中,倒叙了弃妇 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 决绝。这些都体现了“赋”的特点。比就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 喻修辞方法。如《魏风·硕鼠》中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邶 风·新台》中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 大的讽刺之意。兴是托物起兴,先描写其他的事物,然后借以联想, 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 方法。像《周南·关雎》中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联想起人 的男女之情;(魏风·伐檀)中以奴隶们的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名 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三种手法常常是 交替使用的,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体现了托物起兴的特点。另如《卫 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治 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 显然也有了比喻的功能。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 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句式和章法的使用上。《诗经》以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 果;在用词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联绵词来描述事物的形状、 声音;语句上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 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回旋跌宕的效果。这是歌谣的 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 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我们现 代诗歌中的用韵规律,《诗经》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的语言也极具特色,诗篇中包含了丰富的词汇和修辞 手段。《风》《雅》《颂》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与《风》相比,《雅》 《颂》多用整齐的四言句,而《风》多用杂言,句式灵活多变;《小 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少见 《国风》中具有大量的语气词,而《雅》《颂》中少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