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丽乡村中的非遗(校园土壤种养文化根脉)

近日,东莞市文化馆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东莞市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东莞市中德技工学校麒麟舞案例、东莞市樟木头实验小学传承客家麒麟传统文化案例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精品案例奖。

寻找美丽乡村中的非遗(校园土壤种养文化根脉)(1)

从尘封到破土再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非遗教育。

2014年,东莞非遗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从非遗活动走进第一所学校,到覆盖所有镇街;从非遗保护单位的单打独斗,到众人拾柴的社会力量齐参与;从看非遗、演非遗,再到深度传播非遗。东莞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非遗“历史课”赢得赞誉。

扩大传承大军,让莞味非遗遍地生根

2009年,因为对家乡文化的不了解,张奕诗没能将莞式文化符号融入自己的毕业设计中。这份遗憾,最终改变了她的工作轨迹:加入东莞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大军。

10多年后,在众多非遗人的参与下,因懂“莞家”文化而爱上东莞的新莞人越来越多,老莞人也在熟悉的非遗场景里铭记乡愁。

红白相间的方桌边前,围满了正在动手体验醒狮制作的小朋友,浆糊在三张草纸上反复涂抹,几个回合后,只有骨相的醒狮头立马丰满起来。

寻找美丽乡村中的非遗(校园土壤种养文化根脉)(2)

这是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之一的石龙镇实验幼儿园一楼的非遗传习坊内上演的一幕。如今这样的传习基地在东莞共有24个,各具特色基地的创建见证了东莞非遗传承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的转变。

这一由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导的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东莞市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也于近日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精品案例奖。

2014年,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莞城街道率先展开,以普及为先导,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益性非遗活动。第一年仅有6场非遗活动送入校园,2018年之后这一规模逐渐覆盖到东莞的33个镇街。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非遗进校园”活动累计开展公益场次超200场,受惠学生约40万人次。

寻找美丽乡村中的非遗(校园土壤种养文化根脉)(3)

20多个项目组成的“非遗进校园”菜单在各镇街来回流转,非遗教育的漩涡逐渐激起。首先得到回应的是各镇街基层文化部门。

在桥头镇,莫家拳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大课间的广播操;在沙田镇,咸水歌加入全镇小学音乐必修课程;在莞城街道,花灯制作技艺等多个在地性非遗项目课程在辖区内小学和公立幼儿园实现全覆盖。镇与镇之间比学赶超的氛围,让市镇联合传承非遗的效力倍增。

一场场非遗活动走进去的同时,一个个非遗保护的大本营在学校扎下根来,不少学校成为非遗教育的又一主力军。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中学等服务不同学生群体的“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大量涌现,有力推动了非遗教育从“进校园”向“在校园”的创新转变。

寻找美丽乡村中的非遗(校园土壤种养文化根脉)(4)

资金赞助、人力支撑等来自社会力量也在良好的氛围带动下,主动加入,纷纷为东莞非遗保护和传承献策。据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东莞正在采用1 X的方式,发挥各方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比如从2018年开始东莞银行出资赞助“非遗进校园”项目,大大拓展了非遗教育的供应面。

坚守在地文化,推动非遗教育纵深发展

粗线条、浅层次、碎片式的非遗教育一直令人诟病,如何打破桎梏,非遗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度探索至关重要。

近日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精品案例奖的樟木头实验小学给出自己的答案。“学校建立了创客社团和麒麟舞社团,开展以“传承客家文化——跃动麒麟舞”为教学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让麒麟文化在方方面面‘活’起来。”樟木头镇实验小学音乐备课组长黄承威说。

寻找美丽乡村中的非遗(校园土壤种养文化根脉)(5)

据了解,麒麟舞社团主要带领学生学习练习基本套路,创客社团更多的是让学生以麒麟舞为元素进行文化创作,将麒麟舞融入美术、音乐等其他艺术类别中。与此同时,樟木头镇实验小学还为学生定制了特色校本教材《传承客家文化——跃动麒麟舞》,教材分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学习用书两种,不同年龄段学生使用的教材各有侧重。

寻找美丽乡村中的非遗(校园土壤种养文化根脉)(6)

伴随着各类非遗校本教材的出现,东莞于2018年启动非遗地方教材的研发,推动非遗教育规范化。目前《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初、中、高级系列教材已完成初稿。

“上好非遗课并不容易!”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石龙镇实验幼儿园老师莫翠艳告诉记者,如果只懂皮毛,以讲为主,课上孩子们的不少需求难以满足。

寻找美丽乡村中的非遗(校园土壤种养文化根脉)(7)

据园长徐菁菁介绍,过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内容表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孩子积极性不高。现在她们尝试打造认知、分享、实践、历奇等多形式结合的课程。

具体来说,一项完整的非遗课程往往首先由老师介绍历史故事,并让孩子和家长课后自行查询资料,随后进行以非遗为元素的创作活动,最后还会引导家长带孩子走进非遗传承人的传习基地,进行实地体验。整个过程还将非遗与德育,非遗与日常生活结合,探索一种幼儿、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课程协作模式。

从2014年只有“一展一讲”形式,到现在有“线上展厅、普及讲座、活态展示、互动课堂、展演体验”等丰富的菜单式内容。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不少于30所学校将非遗的传承拓展向非遗研学游、非遗夏令营等更加丰富的活动中,更多系统化的非遗教育的探索仍在继续。

寻找美丽乡村中的非遗(校园土壤种养文化根脉)(8)

以每一个孩子为原点,每一位老师为支点,新兴的非遗宣传员们与非遗传承人并肩作战,捕捉父辈的回忆,延续家乡的历史文脉,让莞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兴未艾。

【记者】李玲玉 章倩倩

【摄影】龚名扬

【作者】 李玲玉 章倩倩 龚名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