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还原剂有还原性吗(通过广义的酸碱)

通过广义的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化学中的还原剂有还原性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化学中的还原剂有还原性吗(通过广义的酸碱)

化学中的还原剂有还原性吗

通过广义的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

一讲到中学化学,许多同学就感到它是一门理科中的“外语”——背的学科。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只能通过背才能掌握。如果持有这种观点的话,那化学一般是学不好的。其实,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方法就是六个字——抓本质;重配平。

化学变化与其它自然变化相同,都遵守两个原理:一是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即自然运动(变化)尽可能使体系能量降低(焓变ΔH<0);二是我们知道将一把火柴往地上扔时,火柴一定杂乱无章地掉在地上即尽可能使体系的混乱度增大(商变ΔS>0)。这里我们着重从“体系能量降低”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我们常讲“强酸制弱酸”、“强碱制弱碱”、“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弱还原剂”等。就是指化学性质强(活泼——能量高)的物质制化学性质弱(稳定——能量低)的物质。要深刻领会这一原理,还需将“酸、碱、氧化剂、还原剂”概念进行如下广义认识:

我们知道:

①H2CO3、HCO3、NH4都既能在反应中给出H或消耗(结合)OH——表现酸性;又是由HCO3、CO32-、NH3、NH3•H2O结合H或给出OH后的产物——新的酸

②HCO3、NH3•H2O、NH3都既能在反应中给出OH或消耗(结合) H——表现碱性;又是由H2CO3、NH4结合OH或给出H后的产物——新的碱

③Cl2、Cu2+都既能在反应中结合电子——表现氧化性;又是由Cl、Cu由失去电子后的氧化产物——新的氧化剂

④Cl、Cu都既能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又是由Cl2、Cu得到电子后的还原产物——新的还原剂。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得出下列广义的酸、碱、氧化剂、还原剂概念:

1、能给出H或消耗(结合)OH的反应物、给出OH或消耗(结合) H后的产物都看作是酸。如上面的H2CO3、HCO3、NH4等。

2、能给出OH或消耗(结合) H的反应物、给出H或消耗(结合)OH后的产物都看作是碱。如上面的HCO3、NH3•H2O、NH3等。

3、能结合电子的反应物、给出电子后的产物都看作是氧化剂。如上面的Cl2、Cu2+等。

4、能给出电子的反应物、结合电子后的产物都看作是还原剂。如上面的Cl、Cu等。

中学化学中遇到的化学反应大部分按照下列规律发生反应——强强反应制弱弱:

I. 较强酸 较强碱===较弱碱 较弱酸

II. 较强氧化剂 较强还原剂===较弱还原剂 较强还原剂

注意:(1)反应规律I的本质是转移H离子或离子OH;反应规律II的本质是转移电子。

(2)“强酸制弱酸”等中的“制”不能讲成“转变”,这是由于——“上山容易下山难”

①较强酸转变成较弱碱,较强酸的酸性越强,转变越容易,生成的较弱碱的碱性越弱。

②较强碱转变成较弱酸,较强碱的碱性越强,转变越容易,生成的较弱酸的酸性越弱。

③较强氧化剂转变成较弱还原剂,较强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转变越容易,生成的较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弱。

④较强还原剂转变成较弱氧化剂,较强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转变越容易,生成的较弱氧化剂的还氧化性越弱。

根据下列强弱顺序可分别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I.常见酸及其对应酸根的酸、碱性

酸性:强酸>CH3COOH>H2CO3>C6H5OH>HCO3>Al(OH)3、HClO、H2SiO3>H2O>OH

碱性:强酸根<CH3COO<HCO3<C6H5O<CO32-<AlO2、ClO、SiO32-<OH<O2-

(1)H2SO4 2CH3COONa=2CH3COOH Na2SO4

(2)CH3COOH Na2CO3(过)= NaHCO3 CH3COONa

(3)2CH3COOH Na2CO3(少)= H2CO3(CO2↑ H2O) 2CH3COONa

(4)H2CO3(CO2 H2O) C6H5ONa=C6H5OH NaHCO3(CO2少量或过量都生成NaHCO3)

(5)C6H5OH Na2CO3= NaHCO3 C6H5ONa

(6)H2CO3(CO2 H2O) Na2CO3=2NaHCO3

(7)H2CO3(CO2 H2O) NaAlO2(少) H2O= Al(OH)3↓ NaHCO3

(8)H2CO3(CO2 H2O) 2NaAlO2(过) 2H2O=2Al(OH)3↓ Na2CO3

(9)2H2CO3(2CO2 2H2O) Ca(ClO)2(少)= 2HClO Ca(HCO3)2

(10)H2CO3(CO2 H2O) Ca(ClO)2(过)= 2HClO CaCO3

(11)2H2CO3(2CO2 2H2O) Na2SiO3(少)= H2SiO3↓ 2NaHCO3

(12)H2CO3(CO2 H2O) Na2SiO3(过)= H2SiO3↓ Na2CO3

(13)H2CO3(CO2 H2O) NaOH(少)= H2O NaHCO3即CO2 NaOH(少)=NaHCO3

(14)H2CO3(CO2 H2O) 2NaOH(过)= 2H2O Na2CO3即CO2 2NaOH(过)= H2O Na2CO3

(15)C6H5OH NaOH = H2O C6H5ONa

(16)NaHCO3 NaOH= H2O Na2CO3

(17)Al(OH)3 NaOH = 2H2O NaAlO2 (氢氧化铝脱水得1molH2O,中和得1molH2O)

(18)CaO(可溶性碱性氧化物) H2O= Ca(OH)2(由此可见,溶液中不可能存在O2-)

II. 广义的酸及其对应酸根的酸、碱性

酸性:H2O > H2O2、NH3、H2、C2H2、CH3CH2OH

碱性:OH<O22-、N3-、H、C22-、CH3CH2O

(1)2H2O Na2O2=H2O2(H2O 1/2O2↑) 2NaOH

化简得:2H2O 2Na2O2=O2↑ 4NaOH

(2)H2SO4 Na2O2=H2O2(H2O 1/2O2↑) Na2SO4

化简得:2H2SO4 2Na2O2=O2↑ 2Na2SO4 2H2O

(3)H2CO3(CO2 H2O) Na2O2=H2O2(H2O 1/2O2↑) Na2CO3

化简得:2CO2 2Na2O2=O2↑ 2Na2CO3(由此可见,干燥CO2很难发生该反应)

(4)6H2O Mg3N2 =2NH3↑ 3Mg(OH)2

(5)4H2SO4 Mg3N2 =(NH4)2SO4 3MgSO4

(6)H2O NaH=H2↑ NaOH

(7)H2SO4 2NaH=2H2↑ Na2SO4

(8)2H2O CaC2=C2H2↑ Ca(OH)2

(9)H2O CH2CH2ONa=CH3CH2OH NaOH

(10)H2O CH3COOCH2CH3==CH3CH2OH CH3COOH(反应条件未略去,下同)

III. 广义的碱及其对应碱根的碱、酸性

碱性:H2O>P(OH)3(H3PO3)、ClOH(HClO)、C(OH)4(H2O CO2)、Si(OH)4、ROH(醇)

酸性: H<P3+、Cl、C4+、Si4+、R

说明:我们把H2O、H3PO3、HClO、C(OH)4(H2O CO2)、Si(OH)4、ROH分子中的正价原子或原子团广义地看作是碱根H、P3+、Cl、C4+、Si4+、R

(1)3H2O PCl3=P(OH)3(H3PO3) 3HCl 化简得:3H2O PCl3=H3PO3 3HCl

(2)5H2O PCl5=P(OH)5(H3PO4 2H2O) 5HCl 化简得:3H2O PCl5=H3PO4 3HCl

(3)H2O NH2Cl=ClOH(HClO次氯酸——漂白剂) NH3 化简得:H2O NH2Cl=HClO NH3

NH2Cl中的Cl原子半径较大显示正1价,N显示负3价。

(4)4H2O CCl4=C(OH)4(CO2↑ 2H2O) 4HCl 化简得:2H2O CCl4= CO2↑ 4HCl

(5)4H2O SiCl4=Si(OH)4(H2SiO3↓ H2O) 4HCl化简得:3H2O SiCl4=H2SiO3↓ 4HCl

(6)H2O CH3CH2Cl= CH3CH2OH(乙醇) HCl

IV. 常见氧化剂及其对应还原产物的氧化性、还原性

氧化性:Cl2> Br2> Fe3+ > I2 >SO2 >S > Fe2+> Al3+

还原性:Cl<Br<Fe2+<I<S <S2-<Fe < Al

(1)3Cl2(少) 6FeBr2= 2FeCl3 4FeBr3 (2)3Cl2(过) 2FeBr2= 2FeCl3 2Br2

(3)Cl2(少) FeI2= I2 FeCl2 (4)3Cl2(过) 2FeI2= 2I2 2FeCl3

(5)2FeCl3 2KI= I2 2FeCl2 2KCl (6)2Fe(OH)3 6HI= I2 2FeI2 3H2O

(7)2FeCl3 H2S= S↓ 2FeCl2 2HCl (8)2FeCl3 NaHS= S↓ 2FeCl2 NaCl HCl

(9)2FeCl3 3Na2S= S↓ 2FeS↓ 6NaCl(酸性不很强时,容易生成FeS↓)

(10)SO2 2H2S= 3S↓ 2H2O (11)Na2SO3 2Na2S 3H2SO4 = 3S↓ 3H2O 3Na2SO4

(12)S Fe== FeS (13)3S 2Al== Al2S3

其它较为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领》一文中讨论

根据“强强制弱弱”还可以由已知反应来讨论有关物质性质的强弱

(1)已知:(a) O2 4HCl(气)====2H2O Cl2↑(反应条件:催化剂、加热)

(b) MnO2 4HCl(浓)==MnCl2 Cl2↑ 2H2O(反应条件:加热)

(c)2KMnO4 16HCl(浓)==2KCl 2MnCl2 5Cl2↑ 8H2O(反应条件:常温)

试比较三个反应异同点是 ;比较 MnO2、KMnO4、O2的氧化性强弱

分析:反应中还原剂(都是HCl)及其氧化产物(都是Cl2)相同;氧化剂及反应条件不同,

由此可知反应的难易为(c)>(b)>(a)。根据越强越容易反应的氧化性:KMnO4>MnO2>O2

(2)将Cl2逐步通入含有Na2S,NaBr,KI的混和溶液中至过量,首先析出的是____;其次是____、最后是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是___。

分析:析出顺序依次为:S、I2、Br2,依据为还原性:S2->I>Br;NaCl和KCl

(3)由反应 2A3+ 2B= 2A2+ B2;2A2+ C2 =2A3+ 2C知下列反应最容易进行

a.2A3+ 2C=2A2+ C2 b.B2 C2=2B 2C c.C2 2B=2C B2 d.2C B2 = C2 2B

分析:由已知条件,氧化性:C2>A3+>B2,还原性:B>A2+>C得d.最容易进行

(4)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的还原性有强到弱顺序是:①H2SO3 H2O I2=2HI H2SO4

②2FeCl3 2HI= FeCl2 2HCl I2③3FeCl2 4HNO3=2FeCl3 NO Fe(NO3)3 2H2O

a.H2SO3>I>Fe2+>NO b.I>Fe2+> H2SO3>NO

c.Fe2+ >I>H2SO3>NO d.NO >Fe2+>H2SO3> I

答案为a

(5)由:2A B2=A2 2B、2B C2=B2 2C、2D A2==D2 2A,得:氧化性由强至弱顺序为_____;还原性由强至弱顺序为_______。

分析:氧化性:C2>B2 >A2>D2;还原性:D>A>B>C

(6)已知Fe Cu2+=Fe2+ Cu,Cu 2Fe3+=Cu2+ 2Fe2+则Fe,Fe2+,Cu的____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Fe2+,Fe3+,Cu2+的____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分析:还原性顺序为Fe>Cu>Fe2+;氧化性顺序为Fe3+>Cu2+>Fe2+

(7)下列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向正方向进行:a.2Fe3+ 2I=2Fe2+ I2 b.2Fe2+ Cl2=2Fe3+ 2Clc.2MnO4 16H 10Cl=2Mn2+ 5Cl2↑ 8H2O,其中表现出氧化性的分子或离子有 ,其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如果在同一溶液中Cl和I共存,为了使I氧化而不氧化Cl,应选用的氧化剂是

分析:表现氧化性的是Fe3+、Cl2、MnO4(生成物中的氧化剂没有表现氧化性),强弱顺序为MnO4>Cl2>Fe3+(>I2),由题意得氧化性:I2<所加氧化剂≤Cl2,因此选用Cl2或FeCl3

(8)能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的事实是

a.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能跟水直接反应生成硅酸

高温

b.在高温条件下能发生:SiO2 Na2CO3==== CO2↑ Na2SiO3 c. CO2通入Na2SiO3稀溶液中发生:CO2 Na2SiO3 H2O=Na2CO3 H2SiO3

d. SiO2的熔点比CO2

分析:根据较强酸(给出H的反应物)制较弱酸(结合H的产物)原理,得答案为c.

但愿通过此文对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有所帮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