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的起止长度多少(海河历史上的裁弯取直)

海河的起止长度多少(海河历史上的裁弯取直)(1)

绿线为海河三岔河口裁弯取直的新河道

海河的起止长度多少(海河历史上的裁弯取直)(2)

海河裁弯取直工程示意图

海河的起止长度多少(海河历史上的裁弯取直)(3)

上世纪30年代繁忙的海河航运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由于海河自然河道曲折多弯、泄水不畅,自1901年至1923年,海河共进行了六次“裁弯取直”工程,将航道缩短了26.34公里。裁弯取直后的海河,航道平直,水流顺畅,两岸护坡齐整,航船往来如梭,最宽的地方,巨型货轮可以转弯调头。

海河“裁弯”酝酿十年

海河起源于三岔河口,据《天津卫志》载:“三岔河在津城东北,潞、卫二水会流。潞水清,卫水浊,汇流东注于海。”说的是南运河(卫河)北运河(潞河)在三岔河口交汇,随海河东流注入渤海。

历史上,由于海河河道受到自然冲刷和黄河泛滥的影响,呈现出曲折多弯、泄水不畅的特点。自天津建城开始,记载发生了重大洪涝灾害13次,给两岸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天津乃“九河下梢”,华北地区扇形流域水系都经海河收纳入海,河道负担过重。其二,华北地区降水时间集中,出现突发性洪涝几率较大。其三,海河河道曲折多弯,局部狭窄,不但影响上游洪水下泄,而且还给潮水上溯制造阻力。

尽管清末挖了新开河,疏通了金钟河,为海河减压泄洪,但赶上天文大潮,海河堤岸仍旧岌岌可危。洪水在天津肆虐了几百年,人们只能被动加高堤岸,疏浚河道。还有人认为,弯曲河道是御敌的天然屏障。据《河东区文史材料》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军舰冲破了大沽口防线,气势汹汹朝天津城进发,庞大的军舰被卡在河东小孙庄的弯曲河道里不能动弹,两岸的百姓用火枪、炸药等原始武器把敌人打得哭爹喊娘。

早在1887年,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就向李鸿章提出将海河“裁弯取直”的建议,由于经费筹措等问题遭到官员抵制。1890年,徳璀琳再次向李鸿章建议成立海河工程局,对海河进行航道勘测,并拟出疏浚计划,李鸿章同意了,但依旧遭到地方官员和民众抵制。1897年,直隶总督王文韶上书光绪皇帝,阐述了治理海河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难,光绪皇帝朱批“知道了”,总算是同意了王文韶的奏请。

工程从大小孙庄开始

1897年,直隶总督王文韶协调外国工程师拟定疏浚计划,随后与英法领事、洋行总会主席等协商成立了海河工程局,共同筹划疏浚海河。海河工程局成立后,第一个“裁弯取直”工程就选择在大小孙庄。

1901年10月21日,海河工程局在大小孙庄破土动工。大小孙庄都在海河河东一侧,著名的千年古刹挂甲寺就坐落在大孙庄,故大孙庄又叫挂甲寺村。海河恰好围着大孙庄和杨庄子兜了一个U形大弯。船身较长的轮船拐弯困难,时常把船头开进水边的杂草中搁浅。

这次裁弯起于挂甲寺村,止于杨庄子,全长1207米。从大小孙庄中间人工开挖一条笔直的新河道,将大小孙庄分割在海河两岸。古刹挂甲寺及杨庄子也随着新河道的开挖,由河东岸跑到了河西岸。裁掉的U形弯道成了废河,也就是现在的湘江道、古海道等城市道路。

通过裁弯取直,海河航道缩短了2173米。弯曲的河道彻底消失了,大型轮船通行畅快了,同时洪水下泄也畅快了。首个裁弯取直工程最大的示范作用,是让人们看到了此举对疏通航道、预防洪灾的重要意义。

“裁弯”给运输带来便利

第一次裁弯取直工程后,海河工程局马上又进行了第二次裁弯工程。这次裁弯,自下河圈起到何庄子,直线全长1770米,削除了双湾与菜园湾以及东局子与菜园之间的两道急弯。1902年9月初,工程结束,缩短河道4989米。工程完成后,海河航道又缩短了7162米。这两次裁弯,均采用人工挖掘的方法,新河道深度达7米,挖掘宽度为99米至110米,共挖泥169.9万立方米。裁弯给运输带来的便利,促使海河工程局进行第三次裁弯。

1903年9月,第三次裁弯取直工程开始,这次裁弯自低坟头河湾的杨家场起,到泥窝上面的辛庄止,全长3380米。削除了海河上妨碍航行最严重的三个河湾,于1904年6月底竣工。被裁掉的弯道一直作为津南区农用灌溉渠。如今,被人熟知的“海河故道公园”也是被裁掉的一段。这次裁弯工程仍采用人工挖掘的方法,雇工最多时达15000人,挖泥193.1万立方米,工程费用为30万两白银。裁弯后,海河航道又缩短了7242米,船舶通行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裁弯”首用机械设备

1911年4月9日,第四次裁弯取直工程开始。这次工程从大赵北庄开始,至东泥沽止,直线全长3782米,于1913年7月15日结束。第四次裁弯取直工程开始使用现代化挖泥机械,从荷兰引进的“北河号”链斗挖泥船首次在现场施工。而且,通过采用吹泥技术,成功将河泥吹到英法租界内的坑塘洼地,进行吹填垫高,干燥后获得平整宽阔的土地,为租界大规模建设打下基础。

天津机器局自行设计制造的抓斗式挖泥船也参加了海河疏浚工程,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张焘在《津门杂记》中曾对挖泥船有过精彩描述:“浚河机器,其状如舟,大亦如之,名曰挖河船。以铁为之,底有机器,上有机架,形如人臂,能挖起河底之泥,重载万斤,置之岸上,旋转最灵。较人工费省而工速,诚讲求水利不可少之器也。”这次裁弯工程,缩短了海河航道9077米。第四次裁弯工程结束后,吃水4.58米的“昌升”号货轮通过海河,是有记载以来通过海河航道吃水最深的船只。

三岔河口裁弯取直

从1917年7月始,直隶全境普降大雨,由于北运河从金钢桥下向东拐进金家窑,从狮子林村拐出至三岔口与南运河汇合,河道弯曲不畅,上游洪峰下泄速度很慢。9月中旬,南运河等河道先后决口,河水灌进市区,水深数尺。洪水退后,全社会反思洪水形成的原因,一致认为三岔河口的河道过于曲折。一些士绅上书政府要求理顺河道,百姓的呼声也十分强烈。

1918年,为彻底解决威胁天津的水患问题,海河工程局与顺直水利委员会共同进行了海河历史上的第五次裁弯取直工程,裁掉金家窑的大弯和侯家后院门口前后的大弯。分别从金钢桥下开挖474米新河道直通三岔河口,从侯家后弯道处开挖一条笔直的河道在大王庙处和北运河相交,把南北运河的交汇位置向上游移动了750米。同时缩短弯曲河道1585米,原先从望海楼门前流过的河道改为从右边流过,形成现在三岔河口的格局。

作者:高伟

来源: 今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