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

虎鸟纹阳燧,春秋早期,直径7.5厘米。1956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1052虢国太子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1)

虎鸟纹阳燧

1956年冬天,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库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上村岭湖滨车站工地发现了虢国贵族墓地,发掘了一座虢国太子墓,编号为M1052,出土各类文物970多件,其中就有这件虎鸟纹阳燧。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2)

M1052太子墓墓底平面图

这件阳燧出土时位于墓室西侧,紧靠着槨壁。直径7.5厘米,铸造十分精美,正面为银白色,呈凹面弧形,虽有些锈痕,但仍然十分光洁。背面有一高鼻钮,可系穿佩带。钮旁有两只首尾相接的斑斓猛虎与双头虺龙和鸷鸟组成的图案。猛虎血口大张,尾巴卷起,似是发出低沉有力的吼声。虺龙翻腾盘曲,缠绕虎躯;鸷鸟怒目圆睁,展翅飞啄;画面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寓意深刻,创作之精致令人叫绝,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水平。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3)

阳燧背面图案

但是,对于它的用途,大家都琢磨不透,只好依据形状叫它弧面形器。这件器物后来上调到国家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三门峡市考古工作者许永生先生通过史料研究及实物对比,认为这件弧面形器就是古人聚焦阳光取火的工具阳燧。于是,在他的指导下,虢国文化研究所按原样复制了一件,经过打磨、抛光等技术处理后,在太阳下一试,果然短短几秒钟,就能将棉絮引燃。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4)

阳燧取火

虢国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其地位决定他在祭祀时可以担任主祭,这件精美的阳燧或许就是当年太子采集“天火”的用具。

比较研究

阳燧是青铜镜铸造中的衍生物,它与同时代的青铜镜造型、铜质、纹饰、打磨光洁度等特点基本一致,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目前所见最早的阳燧实物为西周早期器,但寥寥无几。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阳燧较多。汉代以后阳燧逐渐减少。唐、宋以后还出现了执柄的阳燧。另外,唐宋时期,还新创造了阳燧镜,将阳燧与铜镜铸造在一起。阳燧因其使用的特定性而极少作为陪葬品,所以出土的数量较少。早期人们常常误将其称为弧面形器、器盖、铜镜等物。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才将这类器物统称为阳燧。

1975年北京昌平区白浮村西周墓地出土两件阳隧,时代应为西周早期。一件直径9.9厘米,背素而微凸,半环钮,无钮座,缘部也无任何装饰,大部分被黄色、灰绿锈块覆盖。正面中心微内凹,大部分也被灰绿色锈块覆盖,无锈处呈红黄色,显得比较光洁。另一件形状同前,钮已锈蚀,直径9.5厘米。

1995年4月,陕西扶风黄堆60号西周中期墓葬出土一件阳燧,现藏宝鸡周原博物馆。该器直径8.8厘米,厚0.19厘米,重约100克。器形似铜镜,基本呈圆形,凹面,背面素面,背中央有一桥型小钮,孔呈长方形,整体造型像茶杯盖。经西安光学仪器厂检测,其曲率半径为19.8-20厘米。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5)

陕西扶风黄堆60号墓阳燧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6)

陕西扶风黄堆60号墓阳燧

1972年10月陕西扶风县刘家沟出土一件阳燧,背面饰重环纹,桥形钮。阳燧沿钮方向直径7.5厘米,垂直于钮方向直径7.9厘米。该阳燧属于西周中晚期之物。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7)

陕西扶风刘家沟阳燧

陕西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二件阳燧。一件直径7.2厘米,厚为0.2厘米。平面圆形,镜背微鼓,镜面微凹,镜背近中心处有桥形钮,无纹。另一件阳燧,直径7.1厘米,厚0.1厘米。平面圆形,镜背微鼓,镜背中央有长方形耳状钮,无纹。时代应为西周中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阳燧的发现略增,地域趋广,除中原腹地,东北、华北、华南地区也见出土。山西侯马晋国都城冶铜遗址时还出土3套完整的阳燧范和阳燧模残块。

1981年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墓出土一件小阳燧,呈圆形,直径约3.6厘米;背有一小钮,饰昂首舞爪奔龙4条,以细密的小圆点为地纹;刚出土时,其凹面呈黑色,光可鉴人。现藏于绍兴市博物馆。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8)

浙江绍兴阳燧

1979年吉林市郊区的猴石山石棺墓中,出土一件战国阳燧,其背素面,呈不规则圆形,最大经9.5厘米。

1990年4月,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一座石板墓出土一件阳燧,正面凹,背有一桥形钮,直径约10.4厘米,厚0.1厘米;镜背局部可见银灰色,镜凹面锈蚀层上可见印有麻布痕迹。

1963年,辽宁昭乌达盟宁城县南山根石椁墓中发现8件“盖形器”,实为战国时期阳燧。其一形如小盖,一面稍鼓起,顶部有钮,直径为10.8厘米。

河北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战国时期三螭纹阳燧。圆形,凹面,直径8.3厘米,厚0.1厘米。凸面上有三弦钮,主纹饰为浅浮雕的螭纹,外围以弦纹两周。这件阳燧形体小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堪称精品。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9)

河北三螭纹阳燧

山东新泰市博物馆收藏一件阳燧。圆形,镜面内凹,较为光滑,中部有锈蚀。镜背外凸,圆钮座,座外一周铭文,为“青龙四年五月丙午造”九字。铭文外两周凸弦纹,间饰一周锯齿纹。直径7.6、厚0.3、钮高0.8厘米。青龙四年应为三国魏明帝四年,即公元236年。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10)

山东新泰阳燧

汉代的阳燧也报道过多枚。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阳燧,圆形,正面凹,背面凸,中间有钮。器高3厘米,直径8.3厘米。器物的外部饰四道弦纹,背面还铸有两周铭文26字,为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吉祥用语。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11)

天津博物馆阳燧

扬州市博馆收藏了一件铸造精良、纹饰精美的西汉阳燧,高2.1厘米,直径8厘米,形似铜镜,燧面内凹,呈圆弧形;背面顶部中心饰三旋钮,圆形钮座,内区饰蟠螭纹,间饰草叶纹,外区为素宽唇边。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12)

扬州博物馆阳燧

鄂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三国阳燧镜,圆形,一平面,一凹面,灰漆古,背无钮,直径8.3厘米,厚约0.6厘米,靠外缘处有一小穿,凹面为“燧”,平面为镜,是一枚实用器。

1986年3月安徽怀宁宋墓出土一件阳燧镜。通体绿色硬锈,圆形。正面成凹面状,凹面镜缘部成斜坡状,刻有平行双阴线三角状粗齿纹17个。背面微凸,无钮无纹。直径7.8厘米,重104.6克。20世纪50年代上海文物仓库也收购了三面宋代阳燧。

金代阳燧在《阿城县出土铜镜》中载有两枚:一枚直径8.5厘米,无钮,缘部外侧另设有一个鼻穿;背面刻有观音纹,正面稍凹。边缘有“左街僧官”刻记,1964年白城遗址出土。另一枚直径7.4厘米,正背两面皆素,有柄作瓶状,1973年阿什河公社出土。

汉代鎏金阳燧(国宝品鉴虎鸟纹阳燧)(13)

阿什河公社出土的阳燧

根据以上资料,通过回顾与比较,我们了解阳燧发展的几个特点:

1、考古发现的阳燧均出土于墓葬,而且墓主人身份都比较高。如随葬虎鸟纹阳燧的墓主人是虢国太子。

2、早期阳燧素面多,铸有纹饰的较少。汉以后,阳燧上纹饰增多,有的还铸有铭文,多为 “阳遂富贵”、“可取天火,除不祥兮”“阳燧多孙子兮”等象征吉祥、美好、富贵等字样。

3、早期阳燧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战国以后南方开始出现阳燧。比如广州南越王墓、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墓、安徽怀宁宋墓。

4、早期阳燧受铜镜的影响,多为圆形带钮;阳燧直径的选取也受铜镜的影响,大部分在7厘米至11厘米之间。另外,受不带钮的带柄镜的影响,唐宋还出现了装执柄的阳燧。

5、早期的阳燧功能单一,只为取火;唐宋时开始出现鉴燧两用镜,一镜多用,凸面能照容,凹面能取火,集铜镜与阳燧为一体。宋代的阳燧镜实物更多,元明也有。阳燧镜发展到后期,已演变为道士法器,道教借阳燧能取火与天,给人以神秘感,借天火,召神灵,降妖驱邪,给世间带来安康、吉祥。

作者简介

刘社刚,男,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