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的造车新势力们过得如何(3分钟看懂一汽造车的底层逻辑)

中国造车史,可以说是一部穿越剧。

在西方世界已经车水马龙的时候,中国造车技术的发展却趋于静止,大地上还鲜有车辆出现。

1956年,一阵引擎的轰鸣声犹如婴儿啼哭,撕破中国造车史的寂静长夜,新中国第一辆自主生产的汽车——CA10型卡车,在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厂的车间里下线。时隔2年,一汽人又在短短33天,摸索出了第一辆属于自己的高级轿车——红旗。

自此,一个载着国民记忆的汽车品牌,在国人不懈的努力下,逐渐打磨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轮廓,在世界舞台上闪闪发光。

前不久一支一汽3分钟的短片流出,从开头就引发全网回忆杀,引发人们关于今天中国造车厂“穿越”的讨论。

  1. 从小作坊穿越到数字智能工厂

从新中国第一辆高级轿车被丁零当啷地捶打出来,到千百条流水线智能化批量生产,这一切的风云变幻都发生在一个叫“造车间”的地方。

和西方造车发展史不同,中国的汽车制造革命是在短短70年内完成的。就像视频里说的:

“在混沌初开的青春 用叮叮当当 凿开早春的冻土

在执着的微光下 摸索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轮廓我们用透明造车”

1951年,中央确认在长春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听说要造汽车厂,举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热潮,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涌向长春,四面八方的资源设备聚集而来。

短短3年时间,中国第一座汽车厂,就在长春南郊的荒地上平地而起。

那个年代,幽暗的“作坊式”车间里青春与奉献的火光四射,工人们日以继夜地学习、生产,像厂长饶斌说的那样:“一面建设,一面学习,摘掉‘白帽子’,变外行为内行”,用拆解样车的方式探索造车技术,然后一榔头一榔头地敲打出着红旗最初的样子。

咔擦一声,一代红旗的样子并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

时间来到70年后,同样是在在吉林长春肥沃的土地上,矗立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灯塔”般的存在。走进一汽红旗繁荣工厂,仿佛进入了充满未来感的科幻大片情景中:一片白净的空间里,“长出慧眼”的无人物流小车在车间自如穿梭;“各司其职”的机器人行云流水地操作;“能说会道”的生产设备相互连结,实时汇报“身体状态”。

从以资本换技术到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自研自产,中国汽车制造业在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努力下,经历了70年的追赶后终于“弯道超车”,在数字化的大潮下进入了世界汽车制造的“第一阵营”。据悉,今年4月一汽红旗新能源工厂也在吉林长春正式开工,工厂投资建设资金达78亿元,并计划在1年内竣工并开始生产,有媒体报道称一汽红旗新工厂的年产能或达到20万辆,产值达600亿。

二、用什么造车?一个贯穿70年的问题

“我们用什么造车?”

视频中这个问题,从小作坊延续到数字工厂,如钟声不断敲打着每一代一汽人。这背后是关于一汽生产力的灵魂拷问,也是一汽人从建国初期便背负的时代使命。

寒冬中的造车新势力们过得如何(3分钟看懂一汽造车的底层逻辑)(1)

“我们拿起了工具 但不再敲敲打打

把工具化进想法的雏形里,工具就有了不同的形态

把数字化进生产的日常里,日常也变的不同寻常”

曾经,一汽工人们在小作坊里混沌摸索时,他们有的只是榔头和大脑;如今,工厂有了新的模样,工人们也拿起了新工具——在一汽自研的“一汽EASY”协同办公平台上,大量应用集成在钉钉数字底座上,成为了车间工人们的十八般武器。

数字化建设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方向,也是一汽内部很早就开始布局的战略。

最初,一汽采用的是其子公司启明公司自研的企业协同平台ECP,尽管实现了协同办公、应用集成等数字化能力,大步迈向了数字化办公时代,却仍有几个困难亟待突破:应用分散入口多、软件开发周期长、生产管理倚赖线下,上下游生态协同困难。

2019年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决定在集团内全面推广实施钉钉。此举,意味着一汽从过去各部门各自进行数字化探索,进阶到统一步调,打破数字烟囱的“大一统时代”,形成以钉钉为底座,用户场景为驱动的一汽数字化办公生态平台“启明智钉”。

寒冬中的造车新势力们过得如何(3分钟看懂一汽造车的底层逻辑)(2)

寒冬中的造车新势力们过得如何(3分钟看懂一汽造车的底层逻辑)(3)

于是,就有了一汽工厂如今惊世骇俗的数字化转型,视频中对于一汽新的生产方式这样总结道:

“我们用兼容并蓄造车

让一个平台 兼容多平台应用,更让多样与方便兼容,易用与进步兼容

我们用先知造车

在设备上简单的打上二维码,就能提前知道,谁准备开小差了,谁又正在赶赴现场

我们用每个人造车

当老李第一次将自己的想法变成易用的工具时,他吓到的可不只是他自己

我们都没想到老技工也能变成程序员

我们用透明造车

6个人的团队,就能将一整个工厂的信息都搬到线上,不同层级变成了同一层级,传统的人找事也变成了进步的事找人”

这是一个“泛在链接、一切在线”的时代,信息的高速流通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抓住新的时代机遇,而对于一汽这样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的企业来说,更是重中之重。

一汽所做的,便是将链接的门槛降至最低,无论是企业内部、总部分部、主厂和经销商、上下游之间......都能够做到高效的信息协同。

寒冬中的造车新势力们过得如何(3分钟看懂一汽造车的底层逻辑)(4)

三、解放生产力,找到人与技术的平衡

当一支视频经过大数据的评判,通过一次次的点赞转发形成全网热度的时候,其背后往往具有核心的传播价值需要被思考。

据考证,这支短片最初是在9月21日2022秋季「钉峰会」上用于展示一汽数字化进程的宣传视频,可以说也是一汽官方对于自身数字化的一次总结。

数字化生产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而如一汽这样的汽车巨头任何一个小动作,都会使得行业上下游的集体震动,这也是此次视频在行业引发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地、用放大镜真实窥探一汽的数字化进程。

如今一汽将超过300个移动应用集成到钉钉上,集团总部12万余人上线后,红旗300多家经销商、奔腾经销商也陆续上钉钉。在设备出现故障或需要维修时,通过IOT的能力,设备会自动将报警信息传递到钉钉,方便工人检修;基层工人也能够用钉钉低代码工具自行搭建日常使用的应用;工人在日常沟通、协作时也通过音视频会议等产品,也使得组织更透明。

寒冬中的造车新势力们过得如何(3分钟看懂一汽造车的底层逻辑)(5)

今天,许多企业在数字化生产的探索上已进入深水区,IT部门承担了整个企业数字化的压力,困在有限的经费人力和无限增长的业务需求之间,苦不堪言。

可深入分析,我们与那个拿着榔头造车的年代,所遇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面对新技术,我们在寻找一种方法,去找到人与技术的平衡,实现生产力上的突破。

钉钉,便是一汽解放生产力,找到人与技术平衡的那条数字化捷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