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柔软的乡愁(最美的乡愁)

——读《我的桃花源》有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最柔软的乡愁?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柔软的乡愁(最美的乡愁)

最柔软的乡愁

——读《我的桃花源》有感

张正

我有幸做了赵传明先生《我的桃花源》这部乡愁散文集的第一批读者。乡愁自古就是游子的美好情愫,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重要主题。“谁将西归?怀之好音”。早在《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乡愁的篇章。鲁迅、沈从文等文学巨匠和无数当代作家,都多有书写乡村记忆、抒发乡情乡愁的作品。但是,《我的桃花源》依然以别具一格的气息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的桃花源》是一部集50篇作品、28万字浩瀚容量的散文集,展现了作者故乡美丽的风物、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人性。这部散文集乡愁情感主线明晰,每一篇文章之间既有关联性,又各具特色,富于变化。书中有传说,有哲理,有思考,有探寻,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文笔优美、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如同作者笔下的马莲河,顺着山势,或急或缓,自然流淌,毫无人为造作之感,处处蕴含着浓郁的诗情,字里行间浸渍着作者浓浓的乡愁。同时,绵延流长的乡愁中呈现出的是深邃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延展的格局、纯粹的情感,沉淀着的是忠、孝、善、仁的高尚情操和完美品德,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加之作者大量运用了泥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使这部散文集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和浓郁的沂蒙地方文化特色。

风物风情的画卷美

作者的故乡坐落在沂蒙山区一个叫寨子崖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生活场景、乡里乡亲在作者的笔下无处不透露着一种美好、宁静、纯朴的气息。“故乡的炊烟,如丝丝缕缕的情愫,百转千回,总是萦绕在我的心中。那炊烟里弥漫着诱人的饭香,夹杂着轻歌曼舞的鸡鸣,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这就是人间烟火,这也是世外桃源,让人好怀念呀”(节选自《又见炊烟升起》)。作者把主观的情感用客观的景物具体地表达出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一幅美丽淳朴、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工笔长卷徐徐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秋天的马莲河是最美的。秋风轻吹,河水微波荡漾,缥缥缈缈。河里涝草成堆成片,犹如紫薇花开在水中。成群的鱼儿在水草中穿梭游弋,那小蝌蚪、小水马跟在鱼群后面,将河水荡起层层的涟漪”(节选自《难忘马莲河里那远去的欢歌》)。若说对景物的描写犹如画一样美,那对风土人情的描写,就是画中的点睛之笔,让作者笔下的景物豁然立体了起来,开始活跃、跳动,赋予画面生命的律动,使之如一曲清新、淡远的牧歌,让人开怀,让人沉醉。“腊月廿七这个集,既是采购年货的高峰,也是大人小孩看年戏、看热闹的高峰。那不大的集市上人山人海,挤得走不动人,那卖东西的吆喝声南腔北调,那大人小孩的叫喊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让拥挤的集市轰轰鸣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愿意跟着爷爷去赶集,因为爷爷都是给我买一把糖块装到兜里,而且还会给我买一挂鞭炮。我回来的路上,肯定是一路欢歌,又蹦又跳的,那小手紧着往兜里掏,就惦念着那几块糖。吃一块还想吃一块,等到囊中羞涩了,就不舍得再吃了,因为还得留几块给在家里等着我盼着我的妹妹呀”(节选自《那过年的味道久违了》)。

《故乡春早》《难忘马莲河里那远去的欢歌》《不曾忘记芦花满天飞》《老槐树的孤独守望》《月光洒满我的村庄》等等以风物为主题的作品,散发出村庄自然、灵动、温馨、和谐、自由、有爱之美。作者对景物和细节的描写情境感极强,让我仿佛也透过作者的笔端,在袅袅炊烟里,穿过旖旎的芦苇荡走上了南梁,坐在老槐树下,于作者一同感受着村庄里的喜乐时光,领略独特的沂蒙风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童年母亲慈爱的目光、奶奶亲切的呼唤、儿时伙伴的嬉戏、邻里亲热的拉扯……甚至一草一木,雨丝风片,都清清楚楚地刻在心里。即使从故乡这一走就是38年,也不管之后的人生旅途风景如何壮丽,始终初心依旧,乡音未改。所以作者把最美的乡愁倾注于笔端,还原成文字,汇集成书籍,以此献给他的亲人、他的故乡、他的村庄、他的桃花源。

人心人性的灵魂美

书若无思想的灵魂,再美也不够动人。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于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于心理描绘得巧妙,不在于风景形容得宛如在眼前,而是在于其对人性向善的引领。书中所描写的人物,无论是善良慈悲的奶奶、宽厚质朴的爷爷,还是豁达乐观的父亲、心善仁慈的母亲、乖巧懂事的妹妹,以及热心诚实的乡亲们,无不保持着做人的美德,坚守着灵魂的纯洁。

“奶奶平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疙瘩汤,奶奶有病后躺在床上,有一次想吃母亲做的疙瘩汤了,当时母亲正在涝坡里干农活,听说后片刻都没耽误,一路小跑着回家,在路上摔倒了好几次,裤子上都磕破了好几个洞,就是为了给奶奶做这顿疙瘩汤吃。”(节选自《奶奶爷爷不变的模样》)《报答》《奶奶爷爷不变的模样》《洒在心头的阳光》《陪伴》《怀念》等作品塑造了一组人性“善”与“美”的亲人群像,正是通过对他们相互间的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寨子崖人的坚韧、善良、质朴、厚道。

书中多篇作品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的,如《阿香姑娘》《满秋》等等,但作者的故事却无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着力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品格。作者的故事里没有出现过反面人物,即使有不幸发生,也从不单纯的评断人物的对错,而是看到每个人人性中的善良。我认为真实地挖掘出人性中固有的真善美,同样是对假恶丑的一种抨击。这让《我的桃花源》除了真美的感觉之外,还产生了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让读者对人性的本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的社会功能一种独到的见解。我认为,这是对文学的功能最正确的诠释,也体现了以文化人、以文度人的境界格局。就如作者所说:“善良,是人性的本真,是人类的初心。我始终认为,美德是需要修炼的,是需要培育的。但善良作为一种人性美、自然美,是本性的,是本色的,是心底里流淌的,是灵魂深处蕴藏的,无需培育,只需唤醒。”

品德品格的底色美

拥有善良的秉性,才会希望唤醒他人的良善。可以说,作者是一位家国情怀很重的军人,悲悯情怀很深的作家,乡土情怀很浓的游子。具有忠良正直的高尚品德,对信仰忠诚,对事业忠实,对家人忠爱,对战友和同事忠肝义胆。他既严谨勤勉,又不失幽默诙谐,纯善的心灵毫无渣滓,透明烛照。我想,真正的良善应该就是历尽千帆仍然保持一份可贵的纯真,这不仅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美德。作者的作品正是因为沉淀这样品格的底色,《我的桃花源》才会呈现得那么美,那么善,那么遒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句句从心灵里流淌。也只有读懂了作者这样的品德与情操、品格与修为,才明白他那浓郁的乡愁来自于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我就是一个游子,活了大半辈子,好像一直都在路上,我是目标就是回家”(节选自《女人就是家》)。这是全书中最让我动容的一段文字。读到作者面对亲人家人一天一天的盼望和等待,他却只能一次一次的把背影留给家人,心就会如被波涛袭击,让人震撼,让人流泪。《女人就是家》《那幅红双喜字一直刻在心里》《怀念》《一场难忘的告别》等篇章,虽是不同内容的故事,不同类型地描写,可都贯穿忠于家人和事业的情感。整部书未有丝毫刻意书写家国情怀,但一名军人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透于纸背,敲击心灵。古人云:“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者,德之正也。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对真理、信仰、职责、家国和他人都大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这正是作者的优秀品格。

《一场难忘的告别》里,战友给作者的一首送别诗里有一段文字,应该是对作者品德品格最准确的表达:“久违了的送别场面是意料之中的,兄弟们的情真意切是事出必然的。因为您有超凡的人格魅力,因为您有高尚的人品官德。是啊,您在绥化一言一行,您在绥化的点点滴滴,都已经像丰碑一样,镌刻在了大家的心里。您坚定的信仰、信念令人景仰,您忘我工作的激情令人敬重,您强烈的责任担当令人钦佩,您过硬的作风形象令人叹服,您严格的自警自律令人称道……”

细细读来,我发现《我的桃花源》50篇文章,基本都是作者一年之内完成的。自2016年10月26日《月光洒满我的村庄》动笔,至2017年11月15日《那幅红双喜字一直刻在心里》搁笔。偶有其他年份的作品收入,但是不多。期间,作者的工作从绥化调到大庆,亦会有不少的耽搁。这一算来,我仿佛看到了作者每日清晨伏案奋力创作的模样。作者也在书中记述他习惯早起写作,从不耽误工作,甚至凌晨一点多就开始书写。这份勤奋与刻苦、坚韧与执着,让作为读者的我肃然起敬,书捧在手中郑重而珍爱。阅读的过程中,曾被多篇文章感动得流泪不止。林语堂曾说:"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我相信作者写作之时,一定也是眼含热泪、情满心怀,所以作品才会如此感人至深。

美丽的风物、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人性、忠厚的家风凝结成了作者生命里的桃花源,使作者清贫的童年生活甘之如饴,赋予了作者善良、仁孝的品性,也成就了作者感人至深、美到极致的乡愁散文集。掩卷沉思,细嚼品味,有很多的感动想要表达,有很多的感慨想要交流。于是,我用笨拙的笔触,来叙述我内心的感怀。

(2018年3月27日于哈尔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