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卢带领国足最好成绩(回顾国足冲击世界杯历史)

今天咱们接着把米卢的第三个特点聊上一聊,就是说他有着超强的现场指挥应变能力,选人用人的独到之处。

米卢作为一个国家队教练,从业务角度来讲,最突出的一点,还是他的临场指挥能力,以及对战局形势的把控。

米卢带领国足最好成绩(回顾国足冲击世界杯历史)(1)

临场指挥这一点,实在是我们国内教练最差的一环了,面对场上的局面,特别是落后时,经常手足无措,呆若木鸡。

在十强赛第一场,米卢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经典时刻:

上半场开场3分钟,我们就打入一球,随后又由李宵鹏助攻祁宏拿下第二球,这时场上形势大好,国足也是气势如虹。

到了上半场比赛快结束时,中国队获得了一个前场任意球,这时按我们的想法是,利用这个定位球,把时间磨一磨,守住上半时就好了,可能很多人都在想上一届的首战,金州之败。

但这时,看米卢,他激动地从教练席站起,大声地呼喊,让国足队员整体都压上,特别是招呼两个中后卫范志毅和李玮峰,都要压上进入对方禁区。

结果祁宏开出任意球,禁区内的范志毅抢到落点,头球摆渡给国足第一前锋,一蹴而就,中国队以3:0的大比分结束上半场,彻底打消了阿联酋翻盘的希望。

这就是能看出米卢和我们国内教练的不同之处。

另外,在第三场比赛时,此前两连胜的国足客场打卡塔尔,米卢突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变阵,导致了场上局面的被动,直到最后一分钟,才由李玮峰艰难的绝平,这场比赛之后,国内媒体对米卢的批评声大起,认为米卢发晕、错判比赛。

但也有一种声音,是这样解读的这场比赛的。就是说米卢是一个战略家,主动选这场比赛进行调整,是对整个十强赛的一个判断,让部分主力调整一下状态,场场力拼,是不能长久的,后面的比赛容易崩盘。

同时呢,这个时候有意地让一些分数给卡塔尔,让他们不要过早地掉队,一旦过早掉队,西亚球队就会联合起来支持其他西亚队,所以放卡塔尔一马,让他们后面持续的跟阿曼和阿联酋去拼,对我们反而是有力的。

事实证明,随后的比赛中,国足状态神勇,一波三连胜提前两轮,直接出线了,而第二名阿联酋和我们最终差了8分之多,也是在与其它球队的比赛中被拖住了脚步。

这个说法呢,米卢是不是有这么神奇,咱们不好说,只是一种说法吧,至少在两连胜的时候,选择打客场时进行一个主动调整,这个策略肯定是没问题的。

关于临场指挥和形势判断上就举这么两个例子,关于选人用人上,咱们再简单说两句。

米卢的选人用人,确实和咱们的思路也是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就是他的标准,就是比赛中的表现,你在联赛中到底表现怎么样?

举个例子,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北京国安球员杨璞,在最后时刻入选集训名单。据说在讨论名单时,米卢提出,要找一个左后卫的替补,给吴承瑛做替补的人选,右边因为孙继海的入选,加上徐云龙能够用了,但左后卫,还得找个人。

这个人的标准就是,要在联赛中排名靠前的球队中,找主力左后卫,可以年轻一点,体能要好,最好是能打多个位置。

这也是米卢用人的一个重要观点,在选主力时,要求是这个位置上国内的最强者,而且是合乎战术要求的,那么在选替补时,就是要选多面手,能承担多个位置的。

替补除了守门员,每场就是5个人选,要为三条线都做好调整的方案,所以5个人,理论上照顾到场上的所有位置,而且要面对不同的形势,能够不同的选择,比如一个边前位,以比分落后时就得换进攻能力强的,在比分领先时,就要换防守能力强的。

如果一个人能打多个位置,那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替补人数少的问题,通常这样的多面手大概率会被米卢排入出场的大名单中。

选来选去,米卢就提出了杨璞,他当时是北京国安的主力左后卫,基本上场场打满,而且他是前卫出身,打过左前卫和右前卫,也打过后腰,身体素质也比较突出,攻守比较均衡。

这个人选当时就遭到了国内相关人士的反对,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在青年队时,杨璞是某某某的替补,用他还不如用某某某。

这时米卢就提了一个问题,某某某现在呢?这个人当时是在一个联赛球队中打替补,名气确实是比杨璞要大,但米卢就强调,一定要一直在比赛的,只有比赛才能衡量一个球员水平,历史不能说明现在。

最终在米卢的坚持下,杨璞入选十强赛大名单,这在当时也是令媒体大吃一惊,我估计杨璞本人也是有点意外的。

米卢带领国足最好成绩(回顾国足冲击世界杯历史)(2)

但是,米卢带每一个人,都是有用的,在随后打响的十强赛中,第一场比赛杨璞就进入大名单,并且在下半场第一个替补出场,换下体力下降的李宵鹏打右前卫,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加强前场的防守力度,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在随后比赛中,他几乎成了下半场换人的第一人选,哪个位置有人体力下降,他立马出场。

还曾经在下半场为国足创造点球机会,锁定胜局。而在吴承瑛两次停赛的比赛中,他都顶替出任左后卫,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我们还记得,97年十强赛我们带了那么多人长期集训,结果在有主力打不了时,替补用不上,还火线从国内召集赋闲在家的队员救急。米卢的国家队就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说到选人用人,还有很例子,至少很多关键位置上的主力和替补,都安排得特别到位,一旦主力有状况,替补就能立刻顶上,出场后都表现出色。

比如当时李明的替补李宵鹏,祁宏的替补于根伟,还有孙继海的替补徐云龙等等。

关于米卢的神奇,就说这么多了,当然他也不是没缺点,但我们请他,就是用他的这些长处,人家也是按合同完成了我们的要求,这真的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主教练了。

当然后来没有长时间的聘用米卢,巴多也是支持的,他的特点决定了,他是一个解决临时问题的高手,并不是一个搞长期建设的专家,这也是为什么他在俱乐部一直不太成功,在国家队又很成功,但又很少长期执教一个国家队的原因。

好了,关于2001年那次世界杯,确实话题太多了,巴多也没想到,一聊,就聊了四期。

虽然就这一次我们成功了,说这次时,我们能痛快痛快,但也不能一直沉浸在过去中,下一期,我们继续向下回顾,当时我们以为,2001年是中国足球腾飞崛起的起点,没想到,那一年已经是我们的巅峰了,随后我们一路下坡,至今也没刹住车。。。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吧,巴多聊个球儿,我们下期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