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斗笠舞蹈(以桌为舞台的土家特色舞蹈)

客家斗笠舞蹈(以桌为舞台的土家特色舞蹈)(1)

鹤峰花鼓灯历史悠久,是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被誉为“神人合一”的东方芭蕾,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在重要的节日活动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带着浓厚的土家特色文化底蕴给予美好的祝福,场面热闹非凡。

客家斗笠舞蹈(以桌为舞台的土家特色舞蹈)(2)

关于它的起源充满着一定的神秘色彩,据说在远古时洪水泛滥,人类遭受了重创,天上的玉皇大帝派遣金童和玉女下凡治水救人。洪水被治理,但人类只剩下一对兄妹,强迫他们成亲繁衍后代。兄妹不愿,张古老要兄妹滚磨子、种瓜、围山跑……等办法试天意,最后兄妹成亲人类得以繁衍。于是后代为了纪念他们,便创作了花鼓灯这种舞蹈,与土家人重祖的习俗不谋而合。

客家斗笠舞蹈(以桌为舞台的土家特色舞蹈)(3)

花鼓灯通常由一男一女(旦、丑两角)表演,“围鼓”伴奏,分文花鼓与武花鼓两种。表演者在“八仙桌”上展转腾挪,且歌且舞,逗笑取乐,很是考验表演者的功力。表演特别之处在于“丑角满台转,只走三步半”,即丑角绕旦角转一圈都是先上左脚于左前方桌子角,再撤右脚转身,每一步踏一桌子角,复原位刚好三步半。无论丑角上肢动作如何变化,脚下必须按三步半所定位置不变,稳住桌子保持平衡。丑角还要“三不伸”,即手不伸直、腿不伸直、腰不伸直对于表演的人要求很高,所以人们每每看时总是忍不住鼓掌叫好;旦角要“三紧”,即嘴巴抿紧(笑不露齿)、臀部收紧、大腿夹紧,旦角始终保持一种直立姿态,丑角始终是低矮、弯曲,这一曲一直,使旦角亭亭玉立,娇羞可爱,丑角敏捷风趣,俏皮个性。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是它在众多的文化艺术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人们的青睐。

客家斗笠舞蹈(以桌为舞台的土家特色舞蹈)(4)

花鼓灯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鹤峰地处鄂西山区,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山河障隔,村寨之间相互隔绝再加上风俗也各有讲究,造成舞蹈风格大致相同又有区别,所以出现了两大流派,既以大岩关为界的关内花鼓灯和关外走马区花鼓灯。它们虽然都是由旦、丑两角表演,锣鼓伴奏和由伴奏人员伴唱,但在音乐与表演形式上差别很大,为了区别这两种花鼓灯舞蹈,现在通常把关外花鼓灯称为走马花鼓灯。

客家斗笠舞蹈(以桌为舞台的土家特色舞蹈)(5)

鹤峰花鼓灯曲牌丰富多彩,流传下来的有一百多种。灯歌句式分一句、多句、三句、四句;歌词为七字句、长短句、五字句;韵律一般为十三撤,也可对口押韵,唱词分固定的和即兴发挥。传统的动作有蜂儿扇翅、左右插花、双靠手、猴子背儿等上百个,模仿动物和劳作的动作极具风格。每个动作表演前,都要用扯圈子、卷垫子、相邀三个动作开场和收尾,充满了仪式感,让人看的目不转睛。花鼓灯在后来的发展中,汲取各方优点不断的创新,丰富自己的同时还为其他艺术文化带去了灵感。如傩戏、柳子戏中,就将花鼓灯舞蹈直接引借到剧本中,充实表演内容,这些在鹤峰有着几百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剧种和剧目把花鼓灯舞蹈在鹤峰的传承推向更久远的未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