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什么意思是什么 四野惯例很特别

作者:莫孤烟

威远堡战斗是我军长途奔袭作战的经典之战。1947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3纵冒雨行军120公里攻克威远堡,全歼守军,打得漂亮之极。

关于这一仗,长期以来流传一种说法:讨论作战方案时,纵队政委罗舜初求稳,主张先歼灭西丰敌军一个团,然后扩大战果;而新任纵队司令员韩先楚则主张兵行险棋,长途奔袭威远堡,直接吃掉116师师部。双方争论不下,最后上报东总,林彪批准了韩先楚的方案。

这一颇具传奇性的说法,在讲述韩先楚战斗故事的各类书籍中多次出现,无形中给读者留下了“扬韩贬罗”的印象。但这一说法忽略了很多历史细节,未必符合事实,在罗舜初的回忆录中,则将威远堡战斗决策过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

四野什么意思是什么 四野惯例很特别(1)

据罗舜初回忆,3纵是在1947年9月底接到林彪的命令的。林彪明确指示他们的进攻目标是蒋军116师据守的威远堡、西丰、头营子、孤榆树四个据点,而作战手段也很明确——就是远程奔袭。

这就是说,采取远程奔袭这一战术,原本就是林彪的命令,并非是韩先楚提出来的。

既然在采取何种战术手段这一问题上,韩罗二人没有争论的必要,那么他们的分歧究竟在哪里呢?据罗舜初回忆,他们争议的焦点,不是要不要远程奔袭,而是如何打援。

蒋军116师属于东北军系统,参加过远征军,有一定战斗力,调入东北后尚未和我军交过手。该师的三个团分别驻扎在西丰、头营子和孤榆树,师部驻扎威远堡,师部和三个团的距离均在20公里左右,形成互为犄角的态势,有利于相互增援。

四野什么意思是什么 四野惯例很特别(2)

按照林彪的指示,3纵要同时对4个点实施包围,那就肯定不能平分兵力,必须分清主次。韩先楚主张用一个师同时牵制其他三处敌人,用两个师围攻威远堡,以保证用绝对优势兵力端掉116师师部,从而获得战场收益最大化。

这一方案充分体现了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攻敌首脑的作战原则,按说应该没有争议才是,但罗舜初认为,这一方案中用一个师同时牵制三处敌军的设想过于乐观。尽管林彪在命令中提到了用1纵策应各方,但1纵远在几十公里之外,指望他们阻击敌援军未必靠得住,况且人家的任务是策应各方,又没说一定要配合3纵。

四野什么意思是什么 四野惯例很特别(3)

韩先楚上将

罗舜初的主张,是集中主力先打离得近的西丰,以少量兵力监视116师师部。等待西丰之敌被歼灭后,再集中全部力量拿下威远堡。按照这种战法,即便敌军大举增援,3纵也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阻击牵制敌援军,而不用寄希望于友军。

一场激烈的争论开始了,焦点不是该不该奔袭威远堡(这一问题并无异议),而是如何打援。韩先楚认为,既然林总命令我们同时包围敌人,就肯定会考虑打援的问题,无需多虑。罗舜初认为,1纵的任务是策应各方,万一各方都需要,派不出打援的兵力怎么办?只能自己考虑安排打援的兵力。

尽管后来的人们可以用事后诸葛的口气,批评罗舜初过于保守,但回到当时具体的战场形势下,罗舜初的意见体现了料敌从宽的作战原则,无疑是考虑更为全面慎重的。

四野什么意思是什么 四野惯例很特别(4)

罗舜初中将

多数人赞同罗政委的意见,但韩先楚坚持己见。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按照惯例,把两个方案都呈报上级,请林彪来做裁判员。

几个小时以后,林彪的急电发来,令3纵用主力围攻威远堡,用少量部队包围监视其它三处敌军,等歼灭敌师部后再转移兵力,逐一消灭。

这样看来,林彪是赞同韩先楚的意见的,但最为关键的打援的问题,电报中没有说。罗舜初认为,他觉得这是林彪对3纵能否实现长途奔袭的目标没有十足的信心,担心如果3纵抓不住116师师部的话,派出去打援的部队就会白跑一趟。

四野什么意思是什么 四野惯例很特别(5)

林彪(中)罗荣桓(右)刘亚楼(左)在指挥作战

在林彪的一盘棋里,奔袭作战的也并非只有3纵一支,他想把机动部队掌握在手中,到时候看哪个部队抓住了敌人,再把负责打援的部队派过去,这也符合林彪一贯谨慎精细的指挥风格。可问题是,等我军真的把敌人抓住了,再派出增援部队阻敌援军,时间上是否来得及呢?过于谨慎就意味着贻误战机,这样的教训,以往不是没有。

也许是林彪意识到了部署上存在的问题,于3个小时后,再次给3纵发去电报,对原有部署进行调整,明确规定调1纵歼灭驻守孤榆树的那个团,3纵只负责围歼西丰、头营子、 威远堡之敌。

看来,林彪是认真考虑了罗舜初的意见。这样一来,在打援问题上的后顾之忧就被解除了,韩罗二人马上就统一了思想,决定用一个师奔袭包围威远堡,一个师进攻西丰和头营子,另一个师抽出来当预备队,兵力充裕。

四野什么意思是什么 四野惯例很特别(6)

影视剧中的韩先楚

方案报上去后,精明的林彪又发现了新问题。他一对照地图,就觉得8师的出发地离西丰太近,容易惊动敌军。果然不出林彪所料,8师出发不久就暴露了行踪,林彪因敌而变,立即决定提前一天发起进攻,全线奔袭。

战斗完全按照预想方案进行,3纵成功奔袭120公里后赶到威远堡,经19小时战斗,全歼蒋军116师师部,毙伤俘敌8000余人,活捉师长刘润川。

战后,林彪和往常一样对战斗的得失进行点评,在表扬3纵坚决勇猛的同时,也批评了8师由于奔袭出发地距敌过近而惊动敌人的失误。罗舜初认为,林彪表扬不过火、批评不讲情面,分析透彻,确实说到了点子上,令人心服口服。

这样看来,韩先楚和罗舜初在威远堡战斗前分歧的焦点,是如何应对敌军援军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罗舜初更多是从坏处着想,尽可能把局面估计得严重些。而当林彪听从了3纵的意见,及时调整了1纵的作战任务,解决了3纵的后顾之忧后,韩罗二人自然也就没有分歧了。所以说,威远堡战斗之所以打得如此精彩,是集思广益的结果,“扬韩贬罗”是没有道理的。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