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特点(从不同时期来看)

(一)前言

敦煌莫高石窟,坐落于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以精美的佛教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举世公认的人类文明艺术瑰宝。敦煌石窟主要分为壁画、彩塑和建筑三部分,彩塑为中心,壁画为主体,它是敦煌佛教艺术的载体。

敦煌壁画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涵盖了自16国北朝时期北凉、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敦煌壁画艺术包罗万象,其中的乐舞内容更是蕴含了无数的人类艺术。

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特点(从不同时期来看)(1)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女神

敦煌壁画是佛教活动和人间世俗生活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用于宣传佛教思想。壁画之中多数为各种乐舞形象。前期,壁画内容主体表现的都是佛教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现实生活的场景在壁画中时隐时现,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家族窟诞生以后,出现了一部分描绘现实生活场景的壁画,也被成为“世俗”壁画。而在这些壁画之中出现的乐舞形式,也就被称为世俗乐舞。


(二)、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中世俗乐舞的布局与内容

早期敦煌壁画,布局为横向分层形式:天宫伎乐与飞天伎乐并存于壁画的上端;菩萨伎乐在中间;药叉、供养人伎乐在壁画的下端。早期的世俗乐舞壁画出现的频率低,题材也比较单一,世俗乐舞的队伍规模、场景较小。

中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繁盛时期。中外交流更加的频繁,交通也更加便利,佛教经典的大量传入,使佛教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敦煌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全盛的时代,建大窟、修大佛、绘大壁画。这时期的世俗乐舞壁画出现了高潮,表现的富丽堂皇,气势恢宏。乐舞一般放在全图的下方,题材较前大为丰富,壁画构图从早期的场景小、人物少的平铺式说法图,发展到巨型的有三度空间的经变说法图。画面人物繁多,场景层叠,布局井然有序。有的经变画安排了三层乐舞,每组乐舞数十人,画工也能巧妙地处理透视关系,主次分明,人物疏密,避让得当,景物的远近纵深适度,画面极具节奏感。中期壁画在审美和技术上己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特点(从不同时期来看)(2)

出行图

晚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舞蹈艺术远不如唐代兴盛等诸多原因,敦煌石窟渐趋衰落。我们所说的衰落是指壁画的衰落,并不是当时乐舞文化的衰落。其实五代、宋、西夏、元的乐舞并不差于唐代,而且是乐舞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只不过在壁画上没有反映出来。这时期敦煌石窟建窟很少,壁画题材、内容、形式等部沿袭过去,进入程式化时期,没有创新,也没有独特的风格,个别大窟绘制精细,有场面大的画幅,但有些石窟不绘乐舞。世俗乐舞的队伍逐渐缩小,乐舞的场景少且单一。


(三)、不同时期壁画中世俗乐舞的内容与人物形象

早期乐舞壁画内容有飞天伎乐、天宫伎乐、菩萨伎乐、化生伎乐等。乐舞形式多为单人表演,世俗乐舞图内容大都为礼佛伎乐、供养人乐舞图,供养人乐舞的造型都十分精美。人物形象多是身材短小、体壮、高鼻深目、厚唇、坦胸露腹、半裸、乐伎多为男性,供养人伎乐有着汉装、长褶,还有着波斯装或龟兹装,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格。

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特点(从不同时期来看)(3)

飞天伎乐 莫高窟第二八五窟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不同的时代内容不同,中期壁画中世俗乐舞成分较多,内容丰富,有供养人乐舞画像、出行图、有拜塔图、外道乐舞图、巫舞、火宅喻童子图、婚嫁图、宴饮乐舞等。中期壁画在形式上也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无论是单幅式壁画还是多幅式壁画都有鲜明的特色,这些艺术形式很好地阐释了唐代繁荣富庶、兼收并蓄的社会面貌在艺术上的映射。壁画中世俗乐舞图主要是大型说法图的乐舞场面,以舞蹈为中心,两侧对称排列乐队为其伴奏,有时还有立式行进中的乐队伴奏。这时期也出现屏风故事画,其中有社会生活与世俗性乐舞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特点(从不同时期来看)(4)

中期乐舞壁画,人物造型把握准确,构图简练概括,一改早期的阴郁情调,显得开朗,具有生命之活力。隋代壁画风格特征明显,它是早期和后来唐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由西域型而汉化,其特点为面相丰满,身壮体短,裸体已逐渐消失,服装男著袍服,女性为窄袖长裙,裙腰至胸口。飞天转为女性,曳裙边沿多为牙旗形。唐代人物造型上,脸型丰满、体健、妇女贴花、蛾眉、妆、高髻。女性窄袖衫儒或长裙,是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的贵族仕女装束。男性则蹼头褶袍或胡装,官俗分明。充分地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社会乐舞风貌,特别是河西走廊的乡土风情以及多民族交织的乐舞文化、宫廷和民间交汇的音乐舞蹈状况。

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特点(从不同时期来看)(5)

晚期的壁画,密宗教派占有优势。这个时期的壁画内容、题材、绘制形式,沿袭前朝,进入程式化时期。场面大的画幅,一般均粗制滥造,呆板机械,个别大窟绘制比较精细。乐舞壁画的内容有供养人乐舞画像、出行图、有拜塔图、外道乐舞图、巫舞、火宅喻童子图、婚嫁图、宴饮乐舞、剑舞、百戏等。有些洞窟壁画是以曼陀罗形式表现的,一般不表现伎乐,但在曼陀罗中或其他场合也有持乐器的菩萨,莫高窟第465 窟和榆林窟第 3 号窟最为典型。 这时期民族文化交织,壁画当中的乐舞人神情呆板,形象笨拙,缺乏生机。人物造型仍为汉族仕女形象,西夏、元代时期有党项和吐蕃民族服饰的特征。画像的线描敷色继承传统画法,多用绿色,有的洞窟满壁千佛,全用绿色绘制。壁画的乐舞描绘更为写实。


(四)、敦煌壁画中世俗乐舞的风格特征

敦煌壁画的舞姿成千上万,个个栩栩如生,无不精美。但是由于受地域和历史的影响,舞蹈风格不尽一致。在世俗乐舞壁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风格。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往往在一个时期甚至一个作品里,两种或三种风格兼而有之。早期作品西域风格浓郁,中期以后逐渐淡出,中原汉族风格就明显了。

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特点(从不同时期来看)(6)

早期的敦煌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壁画中,有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形象,穿戴着不同的服饰,使人联想到当时聚居和流动在河西的鲜卑、突厥、羌等民族。这一时期的舞蹈很明显受西域、印度的影响,动作多呈冲身、出胯、歪头三道弯式。所用舞蹈道具单一,人物动态活泼,拙朴自然,自娱性强。如 297 窟北周的供养人乐舞图中:舞伎双手交叉抱拳于头上、移颈的舞蹈动作,就是典型的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西域民间舞蹈动作。又如在乐伎中间的一人正演奏形似琵琶的拨弹乐器,其持琴方法和演奏形态,就很象今天新疆维吾尔族演奏弹拨乐器时的动作。乐舞人的服饰也和中原地区的长袍宽袖截然不同,倒很象今天仍保留在新疆几个少数民族中人们所穿着的袷袢,当时称“袴褶”。

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特点(从不同时期来看)(7)

《北周的供养人乐舞图》

中期壁画中世俗乐舞已受中原乐舞的影响,由西域逐渐汉化,经常可见西域风格同中原风格并存的现象。中期的乐舞图像是神性世界表现的削弱、世俗内容的增强,将河西走廊的乡土风情和民间民族舞乐直接引入壁画,就是具有写实性和世俗化的表现。人物造型在气质、姿态、风格、服饰等方面已与我们自己的民族非常接近。舞蹈所用道具也丰富多样,有琵琶、剑器、鼓等,用的最多当属窄袖。舞蹈动作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女舞伎体态丰满,保持前期的丰乳细腰,但在神情上已接近中原化。

具体表现如下:

身体略下沉,出胯、扭身、低头的三道弯,呈柔曼圆曲的韵律感,有着我国古代妇女腼腆含蓄的味道。男舞伎动作身体向上、抬腿、出胯、扭身、腾踏、刚劲有力,颇有气势。体现了乐舞表演的性质逐渐增强。

到了晚唐时期,莫高窟壁画回归到用色赋彩平实化,人物造型真实化,表现内容世俗化,壁画和塑像人物形神统一的特征,反映在艺术作品上,则神态更为逼真,赋色朴实,风格世俗。因此,可以说隋、唐壁画中的乐舞图像是神性世界表现的削弱、世俗内容的增强。它是以汉族宫廷乐舞为模式,以民间乐舞为直接依据而绘制的。

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特点(从不同时期来看)(8)

晚期的壁画乐舞描绘更为写实。虽然在少数民族开凿的洞窟中也出现一些精品,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远不能与隋唐时期相比。舞蹈动作与道具的使用在前期壁画中多为沿袭过去,舞者十分重要的腰部、胯部的动态造型,则日渐呆板,远不如唐代生动。后期受密宗教派流行的影响,自成体系,独树一帜,舞蹈动作幅度大而夸张,技术含量高。壁画乐舞的表演性与自娱性并存。自南宋以后,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处在向戏曲艺术转化、融人的转折期。有些石窟不绘乐舞图像,这也是这个时期的壁画特征之一。


(五)、写在最后的话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莫高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作为敦煌悠久、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极其丰富、珍贵的舞蹈形象。并且这些世俗壁画中所反映的内容,大大地提高了莫高窟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