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生存之道深度解析(论语笔记348仁不能守)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生存之道深度解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生存之道深度解析(论语笔记348仁不能守)

论语生存之道深度解析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知及之:知,同“智”。凭借智慧能够得到它。“之”是个代词,孔子一口气用了十个“之”字,那么孔子在本章要讲的,这个“之”所指代的是什么呢?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解释。《论语集注》中,朱子认为这个“之”前后并不都是一样的意思。“知及之”的意思是“知足以知此理。”“之”就是“道理”的意思。“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朱子注:“莅,临也。谓临民也。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厚于内而不严于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之。”朱子注:“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动之,动民也。犹曰鼓舞而作兴之云尔。礼,谓义理之节文。愚谓学至于仁,则善有诸己而大本立矣。莅之不庄,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之道也。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朱子认为这里的“之”是指“民”。有专家认为这个“之”前后指的都是“百姓”。何晏《论语集解》中引东汉经学家包咸的注,认为“之”是指“官位”。“知及之”就是用智慧得到官位,你还要用仁来守着这个官位,才能守得住。清朝大儒、经学家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说“此为有天下国家者言。”也就是说本章孔子是针对某个层级的领导人而言的。天下、国、家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有天下的是天子;有国的是诸侯;有家的是大夫。我们认为毛奇龄的这个说法比较合适,可以统称为孔子指的是家国天下。孔子提出了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应具备的品质和治国理政的四原则:首先要有执政的智慧,其次要追求仁德爱民,然后用庄严敬畏的态度去对待执政,最后是依照礼法而行动。

孔子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能够守住它,但不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那么民众就不敬畏。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守住它,能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能按照礼来动员,也是不完美的。”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靠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它,但仁德修养还不足以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故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古之仕者,盖以官行其义,不以利冒其官也。古之君子,盖耻得之而弗能治也,不耻能治而弗得也。”天地的大德在于滋养万物生长,圣人的大宝叫地位。用来守住地位的是仁德,用来端正人心的是道义。所以古代称王的人,是用他一人来治理天下,而不是用天下来奉养他一个人;古代做官的人,是利用官位施行道义,不是因为利禄贪求官位。古代的君子,羞愧得到了官位却不能进行治理,不羞愧能够进行治理却没有官位。所以,儒家思想是用仁德来守位,一个仁德修养不够的人事守不住大位的。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知及之”而得天下靠的其实就是“仁”。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这就是天下国家存亡的道理。天子没有仁德,天下必然不保;诸侯没有仁德,国将不保;卿大夫没有仁德,家将不保;士和庶人没有仁德,连身体都保不住。

孔子的意思是“仁德”比“智慧”重要,靠智慧能得到家国天下,但要保全家国天下靠的是仁德。没有仁德之人,“虽得之,必失之。”即便得到了家国天下,也一定会失去。远者如秦始皇,近者如袁世凯,都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结局就必然是“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涖(lì):通”莅",临,到的意思。这一段在前一段的基础上进了一步,孔子说,智力能够得到家国天下,仁德修养达到了守住家国天下的高度,但没能“庄以涖之”,是说没有做到庄重地去治理,结果就得不到老百姓的尊敬。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尊敬、忠心又勤勉呢?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统治者要庄重地治理,也就是要“庄以涖之”,你自己心中有敬畏之心,要自重,不马虎大意,尊重治事、尊敬治人,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尊敬。孔子同意仲弓的说法:“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对待老百姓的态度要心存敬畏,行事简洁。要先有敬畏之心,然后才考虑不要给百姓增添太多的麻烦,遇事尽可能简洁明了。这就一定能得到老百姓的尊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智慧、仁德、庄重三条都达到了,但如果“动之不以礼”,那还是“未善也”,智慧能够得到;仁德能够守住;又能够庄重地对待治理之事业,而得到了老百姓的尊重;但没能做到按照礼的规范去行动,还是不够尽善尽美,意思是还不是最好的结果。前面提到的智、仁、庄都做到了,就要推行礼制。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要用礼来节制,来建设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孔子说社会治理这件事,要做到“有智慧、有仁德、有态度、有礼度”,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做好了,才可以称得上是尽善尽美。这四个方面不仅仅是针对社会治理而言,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良药。靠聪明才智得来的东西,如果没有相匹配的仁德修养来加持,就必然会失去。对事对人要有庄重的敬畏之心,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最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都按照规矩来行事,用规矩来节制自己,一切就圆满了。

道客村曰:

智以得之仁为守,涖之以庄民为敬;

动之以礼方为善,得而不治君子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