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定要活成自己喜欢的自信(一定要活出自信的自我)

有一个家境特别优越的闺蜜,但我跟她相处多年,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何她那样的女孩子,没有一点架子,也特别地没有自信?

今天读到这本《她世界》,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想要了解女性的复杂而奇妙的内在世界,或许没有比心理学更好的视角了,《她世界》就是这样一本书。

女人一定要活成自己喜欢的自信(一定要活出自信的自我)(1)

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伊丽莎白·卡多赫和安娜·德·蒙塔尔洛。伊丽莎白·卡多赫记是记者、作家、纪录片导演,擅长洞察现实背后的心理与文化等因素。安娜·德·蒙塔尔洛则是心理治疗师、培训师,在伦敦从业14年,专注研究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女性如何摆脱束缚,活出完整的自我的议题。

什么是自信?

书中写道:在《拉鲁斯词典》中,自信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意识、感受,以及从中获得的某种信心。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则有两个类似的标准:①认为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②相信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效率。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自信的,因为自信更能赋予我们行动,赋予我们成就感,引领我们继续超越自我。

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自信,作者从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这个三个方面向我们阐释了不自信的原因。

1.历史的原因

长期以来,女性一直成长但受制于父权制导致的脆弱。因为女性自信的匮乏很大程度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原因,它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男性统治下的产物。

如果女性一开始就被认定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又如何能有自信呢?

女人一定要活成自己喜欢的自信(一定要活出自信的自我)(2)

最近刷抖音刷到张雨绮和陈赫、小岳岳一起演的一个小品,他们回到原始社会,用搞笑的方式去嘲讽重男轻女。虽然看着很搞笑,可是在历史大舞台上,一直都是男人对女人才那样的。

之前买了十三本关于女性故事的绘本,《谁说女性不能当医生》《树小姐》《和平树》《海伦的大世界》《自由的苹果》《成为奥黛丽赫本》《马背上的女图书馆员》《马拉拉》……

虽然绝大多数女性在历史大舞台上没有像男性那般被载入史册,但是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女性崛起,第一个当医生,第一个当科学家,第一个带着其他女性同伴获得自己的自由……

女人一定要活成自己喜欢的自信(一定要活出自信的自我)(3)

2.社会的原因

尽管薪酬不平等现象现今依旧存在,但是女性已经为自己的自由与解放扫除了许多障碍,她们拥有和男性一样光彩的求学履历,可以自由地结婚、离婚、追求爱情,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可是我们的女性为什么依旧不自信?

因为这个社会对我们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像是个全能女超人,更是一个为了家庭选择沉默的无私奉献者。

书中提到一个词叫“冒充者综合征患者”,这种人的共同特征是对自我提出一系列偏执的怀疑和渴求,认定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偶然和运气。

“冒充者综合征患者”就分为五个类型,完美主义者,专家心态者,“独行女侠”,故步自封者,全能女超人。

女性的完美主义者,也就是我们社会上所说的“好女孩”的样子,循规蹈矩,以完美的姿态示人,不像男孩子,社会对他们会更宽容,给他们更多是错的空间。因为太追求完美,所以遇到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也就是越优秀越成功的女性反而更不自信,因为距离她要的“十全十美”可能还差那么“一美”。

也因为太追求完美,无数这样的女性朋友过度劳累、抑郁症或被焦虑心态所困扰。

女性的专家心态者,则是即使她又充分的职业经历和学识储备可以胜任目标职位,但是她回味没有学习到的知识所焦虑,认为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会导致她的求职滑铁卢。

生活于她就像无涯的学海,不断学习固然是好的,但是认为自己的知识永远都不够,这样的心态反而会不自信,反而遭遇各种阻碍。

独行女侠,给自己设定一项任务就想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任何请教别人,找人帮忙,对她来说都是一种示弱,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所以又何必做独行侠呢,又何必庸人自扰呢?我们现代女性都是超级棒的呢。

故步自封的“冒充者综合征患者”第一次尝试就必须成功的高要求,在心理上实际上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也因为第一次没有成功会造成往后的不自信。

而全能女超人就是在社会中担任着各种角色,上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是超级职场妈妈,是好妻子,是好母亲……还必须都做好,但是往往是失去平衡,反而过不好一生。

不自信的理由那么多,从书中找一个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然后改正,不再做一个“冒充者综合征患者”。

女人一定要活成自己喜欢的自信(一定要活出自信的自我)(4)

3.家庭的原因

在所有导致自信匮乏的原因中,我们总要追根朔源到家庭上。看过很多育儿书后,发现很多成年人的问题追本溯源也依旧是我们的童年时期。

总看到,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就像我的闺蜜,纵然家庭条件再优越,她依旧不快乐。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她的不认可,成了她长期不自信的真正原因。

母亲又让她干一件不喜欢的事情,母亲又在拿她和别人的女儿比较了。为什么别人的女儿可以而你不可以?

在家中,一不小心,母亲对她就破口大骂,骄傲的母亲觉得自己像生了个白痴一样。

在《母爱的羁绊》中,这种母亲就是是自恋型的母亲,她总在打击自己的孩子,不断地打击。到了关键时候又觉得自己的女儿为什么那么懦弱,不自信?

所有的问题,她从来没有问问自己有没有责任,小时候缺乏陪伴,长大了随意批评责怪自己的女儿。

正如书中写道:“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横加批评,孩子很快就会自我怀疑,失去自发性,在有任何行动之前踌躇不前,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不安全感。 ”

我想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造成的悲剧也听过很多。母亲和女儿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吗?

女人一定要活成自己喜欢的自信(一定要活出自信的自我)(5)

这时候又让我想起电影《春潮》。电影《春潮》讲述的是祖孙三代女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生活故事。日常的家庭生活难掩三人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姥姥性情刚烈直爽,在外备受爱戴,在家却判若两人,频频诘难女儿;女儿郭建波疼爱孩子,在孩子面前温暖开朗,而对待母亲,却又选择隐忍和克制;小孙女婉婷古灵精怪,但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之中,过早地学会了面对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被迫充当成人关系中的润滑剂。

祖孙三代女人之间看似血浓于水,实则在家庭生活中矛盾冲突不断。

影片中,女儿作为一名报社记者,大龄未婚,无力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长期寄住在母亲家中。与母亲的言语冲突似乎时刻都能够爆发,这使她长久的有种寄人篱下的感受。随着剧情的推进,她身上的遮蔽被一层一层地剥去,显露出掩藏在心底的伤疤。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树,有根,有高大、坚实的树干,以及成年后伸展叶片、开花结果的树枝。那么树干上的疤痕是无法真正消除的,它们是你之所以成为你自己的一个重要部分。

于是,当这些只属于自己的私人回忆也终要被母亲剥夺时,无力与愤懑同时冲上她的心头。女儿用手抓仙人掌的那个镜头充分表现出那种无力摆脱原生家庭的愤懑和痛苦,滴下的鲜血证明自己还活着,满手的刺既是自我封闭的疼痛表现,也是对于不争现实的无力反抗。

小孙女婉婷从小与姥姥一起长大,聪明伶俐,常常口出妙语引人发笑,然而表面的客观开朗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面对母亲和姥姥的明争暗斗,她过早地承担了缓解家庭矛盾的任务,奋力填补两代人之间的罅隙。

可是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过沉重了,她也没有办法摆脱这些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烙印。因此在得知母亲曾经在怀孕期想要打掉她的时候,在剪破了姥姥的演出道具被她臭骂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痛哭。但这样的状态并未持续太久,因为她很清楚自己在这个家中所处的地位。明理、懂事,既然无法摆脱,就只能选择顺从。

母爱的是羁绊的,爱会来自母亲,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母亲,而这爱与伤害,还会被孩子继承下来。女孩会同时从母亲身上和文化环境中学会怎样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爱人,一个朋友和一位母亲。

能够得到自我实现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通过最初有爱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有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有机会发展自身的独特性,才有机会充分实现自我潜能。

所以从家庭入手,从孩子小的时候入手,让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也自信地面对她所要面临的一切。

4.后记

想做一个自信的女性就行动起来吧,《她世界》是一部独特的女性心灵成长图鉴。让我们作为一个女性不向生活低头,总是以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眼前。

在书的最后一页,书还是给我们指明方向:

①像男性一样,主动争取话语权。勇敢要求应得的肯定,表达自己的期望。

②不要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小盒子里。

③为自己打造一个强大的“人生阿凡达”。

④不要让自己被轻蔑的眼神定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