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不小心吃进嘴里怎么办?口红吃进嘴里会中毒

口红不小心吃进嘴里怎么办?口红吃进嘴里会中毒(1)

编辑/排版:小林 责编:Fanny 审核:李云

自从小花学到了更多护肤知识,对口红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今天就来跟大家讨论下日常使用口红时遇到的常见问题~

口红,擦?还是不擦?

相信大家在以前、当下,或者未来,都会遇到电视剧那样的定情时刻,那到底需不需要擦掉再接吻呢?

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得先了解:口红究竟是由什么做成的?不小心吃到口红会怎样?

口红不小心吃进嘴里怎么办?口红吃进嘴里会中毒(2)

口红是由什么做成的?

化妆品原料一般可分为基质原料、辅助原料、功效性原料

● 基质原料

口红的基质原料一般是油脂(羊毛脂、可可脂、鲸脂、蓖麻油等)、蜡质(微晶蜡、巴西棕榈蜡、地蜡等)、以及软化剂,这些成分能让口红凝固,保持一定形状,并使颜色更好的附着到嘴唇上。

● 辅助原料

辅助原料中的着色剂一般可以分为有机合成色素、无机颜料、天然色素、珠光颜料等。防腐剂常用的是羟基苯甲酸酯类(商品名尼泊金酯类)。还会添加一些香料掩盖其他原料的气味,以改善使用体验。

● 功效性原料

口红中也会添加一些功效性原料,例如生育酚、透明质酸等成分进行保湿。

口红不小心吃进嘴里怎么办?口红吃进嘴里会中毒(3)

不小心吃到口红会怎样?

其实大家担心的无非就是口红中的重金属元素和防腐剂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那我们来分类讨论一下~

口红的基质原料很少出现含重金属物质的,着色剂中的确会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但是各国都对着色剂中的重金属含量(铅、砷、汞和镉等)有着严格的规定,只要是正规厂家的口红,都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深圳市消委会在2019年进行了一项口红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此次参检口红的重金属指标皆达标

按照此次比较试验中“汞的最高检出值0.03mg/kg,一支口红3.5g”来计算的话,假设消费者把涂抹用的整支口红“吃”掉,且全被吸收入血液,得需要吃掉约12857支口红才会导致轻度汞中毒。

并且,防腐剂在口红的保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正规口红中添加的防腐剂,都是在国家所允许添加的防腐剂列表之内。

试想如果口红里面没有防腐体系,一次次使用后会滋生多少细菌,你还敢往嘴上抹吗?各位DUCK不必谈“腐”色变,关于防腐剂请看这篇文章(防腐剂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样 )

总的来说,正规厂家所使用的口红原料都必须要达到“食品级”安全性,所以接吻或吃饭时,擦或不擦都可以。

擦掉的话,吃饭喝水都不用再担心沾牙沾杯。当然不擦也可以,两人情到浓时,突然打断气氛,还是会有一丝丝尴尬。

(建议可以选择一些不腻嘴的口红产品,接吻时口感会更好。)

涂口红,这三点可别忘了

购买正规口红产品

不要购买三无产品或自己DIY口红。这种产品没有在国家的监管下生产,不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的规定,在原料、操作、防腐方面都得不到保障,使用这种产品会增加患唇炎的风险

做好唇部打底

做好口红打底,可使用润唇膏或凡士林,避免口红直接接触唇部粘膜,同时也减轻了卸妆时对唇部的刺激

(小tips:涂完口红后可以检查下有无沾牙;卸妆后也要做好唇部护理,唇部状态不好时,涂口红会有斑驳情况。)

口红不小心吃进嘴里怎么办?口红吃进嘴里会中毒(4)

什么情况不建议涂口红

唇炎时不要涂,容易加重症状。

孕妇和儿童尽量不要使用口红,或者选择使用无铅口红,因为胎儿和儿童会比较容易吸收铅元素。(涂了口红后也不要亲吻小婴儿。)

口红色号这么多,我该选哪个?

自从学化妆以来,口红算是小花投入最多的彩妆单品了。因为粉底、遮瑕、高光阴影这些上脸根本就看不出来呀。

可是口红就不一样了,口红是整个妆面的点睛之笔,不同的口红代表不同的情绪、适用不同的场合

◆得体大方的奶茶色适合日常上班

◆旅行踏青时是充满活力的西柚少女

◆穿风衣的秋冬最配砖红

◆蜜桃色和校园女生是最佳搭档

(吃小孩的话…就用姨妈色吧~)

建议可以多试色对比再进行购买(呜呜呜小花的好多支口红的颜色都“鬼打墙”,只能希望叠涂出奇迹了)。

一支虽然不贵,但只有一张嘴,买多了也涂不过来,更无法当传家宝,还是要理性消费。(如果有对象ALL IN那就当小花没说好了。小花满眼写着羡慕。)

什么?你们想亲纯天然的嘴儿?那番茄酱、火龙果、指天椒可以准备一下了。

〔参考文献〕

[1] Monnot AD, Christian WV, Abramson MM, Follansbee MH. An exposure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lead (Pb) in lipstick. Food Chem Toxicol. 2015 Jun;80:253-260.

[2] 刘玮. 皮肤科学与化妆品功效评价[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0年11月17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封面图源:blurrr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