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写作常用技巧(诗词写作技巧之拙见)

诗词写作技巧之拙见

诗乃心语,情乃诗魂”。写诗重在一个“情”字,情者涵分感情、激情、热情之别。首先要有感情,才会触景生情,这就是激情。但又必须热心于写,这就需要热情。有了情字,你就可以习作了。余者便是如何掌握写作技巧了。诗词写作技巧很多,大体可归于以下几个字:典、喻、寓、谐、拟、逥、謎、藏、形。“典”乃指引用典故或古诗名句,如李白《憶秦娥》词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用了“灞陵折柳”典故。“喻”乃比喻手法,如柳永《迷神吟·一叶扁舟》词句“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该词句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作者所眺山、林之景。其中,以“画屏”喻所眺景色,以“黛眉浅” 喻“遥山”之青绿色因远而变苍淡。“寓”乃寓意于字句之中,如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词句“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蜜蜂在花间采蜜之闹及其所显现的春意昂然之景致全寓意其中了。“谐”乃用谐音字寓意,亦属“寓”的技巧,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其中两个“晴”字以其谐音寓意着“情”字。“拟”乃指拟人技法,如南宋僧人志南绝句《古木荫中》“古木荫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其中“杖藜”就被拟人化了。“逥”乃迂逥隐曲的写法,如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词句“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这两句便把“向往春天的到来和盼望得到远方故人来信的思念之情”全都表现出来。但,写得非常婉转。“立尽斜阳”可以使你想象到“诗人站在夕阳余辉之中,仰望傍晚之天空,期盼着…,直到太阳下山,天黑下来,才无望而归”的画面。“謎”乃指以谜表意,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其中“心上秋”乃一字谜。“藏”乃指藏头(尾)诗,就是把你要说而又不愿明说的话,其每一个字分别置于诗句的首(尾)位。如果不是按从头到尾顺序放置,则诗意本身也指明读取顺序。“形”乃指修辞方面的其它技法,如对偶、排比、倒装等。特别是倒装在诗词中用的最多,原因就是为了合韵和适于平仄律格。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其中“对长亭晚”乃“晚”字倒置;“骤雨初歇”乃其副、动词“初歇”倒置。除了以上技法外,还有“回文诗”这一技巧,却是一般人难以掌握的。回文诗有两种:一种是把诗句的所有字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则从任一字开始读,都成诗句,都是一首诗;另一种比上一种简单些,就是所写诗,从头到尾成诗,倒着读即从尾到头亦成诗。《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诗。

古代诗词写作常用技巧(诗词写作技巧之拙见)(1)

写作技巧———诗词中的词性的活用与舍字

诗词的写作不同于散文,虽然都可以叙事,但是在表达上却有很多的不同,叙事散文,目的是让人有所知,所以记叙着眼点力求真实具体合情合理,使读的人如身临其境,而叙事诗词,则不注重这些,它的目的是让人动情,在事实的基础上,调动读者的想像和联想从而受到感染

由于诗词和文的写作的目的的不同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就是有了差异,比如在散文里许多表示语句关系和语气的虚字,在诗词里要尽可能的避免,比如之呼者也等等

散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目了然,而诗句之间多是跳跃,这种跳跃便产生了诗句在意境上的伸缩,在读者读的时候,自然的引起补充和自己的想像,由于是自己去吧里面舍掉的东西找出来,去弄通上下句之间的关系所以每个人感受起来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觉

首先说下什么是词性的活用,每一类词,都有他特定的功能和用法,一般的说,名词不能作动词形容词用,是动词就不能作名词用,虽然在散文里特定的某种环境下可以活用,但是毕竟范围有限,但是在诗词里,只要有必要,有引申的可能,那么就可以改变原来的词性而加以活用,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春字,春本身的一个名词,指的是春天,但是在这句诗词里,就可以加以活用为形容词,意思是说象春天般欣欣向荣。再如: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之青字,前一个是形容词,是用来形容秧的,而后一个青字则是动词了,隐身为青青的小苗长活了。

词性的活用,在诗词里也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需要有一个条件,既在具体的诗句里有引申的可能,否则也是不允许的,例如春之所以能作动词用,是因为对百花来说,春天是开花的季节,因而可以说梅又春,青,是颜色的形容词,秧苗青,就是长活了,再一引申,风景生气勃勃,也算青。

在诗词里的词的引申活用,最常见的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后面还带有宾语,这就使这个宾语{人或物}具有他前面那个动词{形容词变的}所有的特性,在文言散文里我们称之为使动法,如果是认为这个宾语是怎么样的,叫意动用法,在古典诗词里,这种使动用法很多,例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正愁余的愁笨是形容词,余是它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他边变为动词,成为使余愁的意思,再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使画屏冷,再如;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咽管弦,是使管弦咽,发不出响亮的声音。

词的这种用法,如果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更简练的句式,那么前面个中词的活用,则是为了压缩句数,这两者都体现了在诗词中力求语言简洁的原则。

诗人们为了表达的生动深刻在用词上总是避免那些直接叙述的词,而是跳过叙述,抓住醉能表达事务特点,引起读者更多联想的词,在古代,这叫作炼字,贾岛的“推敲”醉能说明这个问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开始用的是“到”又改为“过”又改为”入“又改为“满”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定为“绿”从绿在这句诗中的位置看,应该用个动词,因而“到,过,入,满”都可以,但是为什么不如绿好呢?因为这些字,之是叙述了春风吹到了江南,即江南到了春天,而绿,除了包含这些意思外,还鲜明的使人如同看到了绿草如茵的江南春色一样,从句子的结构看,是形容词作动词,也属于使动用法,再比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里的“花重”本应是花开,但是由于下了以夜雨,所以花上满也是水珠就显得很沉重,重是湿的结果,再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里的侵,本是为了表达生长的概念,但为了表现远芳的繁多和茂密,吧古道都侵占了,便把生长花草的客观现象变为主动的侵占。

还有一种就是能愿动词,如“忍,肯,敢,堪,能,”等等从意义方面说,它们都表示了一种可能,应当,可以等等愿望,如果要表示否定,得在它们前面加否定副词,可是在古典诗词里,在它们的前面常常不加否定副词,也太阳的表示了否定的意思。从而使语言更加简洁,比如忍:苏轼的〈吴中佃妇叹〉“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清泥”这里的忍见,是不忍见,不忍见什么呢?那黄穗清泥。再如秦少游的鹊桥仙.七夕里: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一样的是不忍顾那鹊桥归路。还有: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这里的忍凝眸是不忍的意思。这种否定意义上的忍,在形式上容易与肯定意义的忍相混,如杜工部〈丹青行赠曹将军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这里的忍便是肯定的,意思是能使好马失去神气,还有范成大的〈洲桥〉“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这里的忍就是肯定的,意思是说忍者泪眼问使者。这些都是需要从诗意上加以辨别。

还有就是“敢”------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这里的敢就是不敢的意思,被捉去的壮丁不敢表示自己的冤屈。再如陆游:书叹--明恩殊未报,敢自同衣褐?是自己不敢与穿布衣的百姓要求相同。

再有“肯””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王维.老将行。这里就是不肯的意思,意思是不能推数邺下的黄须儿的。又如宋祁:木兰花。“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一笑。”意思是怎么肯吝惜千金而不得一笑?

再如堪,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堪,本来是说“可以,忍受”的意思,如白居易在〈燕子楼〉里有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叫红粉不成灰。但是在秦观的这句里,虽然前面有肯定副词,但是仍然表示否定的意思,正因为有肯定副词更说明了他的不能忍受,“怎么能忍受孤独的屋子里的寒冷?

再如“奈”本义是怎样,如何的意思,史达祖-玉箪凉。:平生花里活,奈旧梦难忘。是无奈旧梦难忘。

由于篇幅有限不作一一介绍,但是我们怎么分辨这些字的用法呢?首先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也就是看看这个句子说的是正面的意思还是反面的,其次要从句子的语气上来分别,如果是陈述的语气,便取其本来肯定的用法,反之如果是疑问的语气也就是反问句式,便是否定用法,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因为他的宾语是多少,是表示疑问,所以这个知就是不知的意思

我们再来说下诗词写作里的的省略,为了语言的简练和思想内容的集中有时候也因为格律上的限制,古典诗词在造句上有大量的采取了省略的方法

这种省略跟文言散文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的任何成分都可以省略,词的省略有时候可以把一句话省略为一个词。但是这在散文里不允许的

所省去的成分,只能补上近似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诗词在理解上可以有更多的伸缩性的原因

比如桃花源记里有一段话

林尽水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这里在林尽这里省了一个于,如果用散文就是林尽于水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么这里在仿佛前面省略了小口

仿佛若有光,是说那里仿佛若有呢,当然指的是山的小口,但是这里省略了,我们从上下句的关系可以自己找倒这个意思

我们自己来完整了作者留下的缺口,这是词的写作的时候所应该注意的,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要把多余的东西省略掉

诗词的省略句,和压缩的散文句相似 ,比如名称的省略,也就是专有名词中的一部分的省略,通常呢是人名或者地名 。这在散文里不允许也没有必要省略 ,但是在诗词里因为有了平仄或者说格律的限制,字数的精炼所以在写时候我们是要省略掉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这里“诸葛”我们一看会知道是诸葛亮的省略 再有“休问梁园旧宾客,茂林秋雨病相如”

这一句里我们可以的看的出,省略的是司马相如 再有我们都知道的一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曹刘不用问,我们也知道是谁 。还有李白的诗句里有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句省略了什么呢?日照香炉是什么意思?是说香炉峰这里省略掉的就是地理的名称了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那么这句里省略了什么呢?

“湖”但是不是一个湖,是两个青草湖,和洞庭湖在张元干的,贺新郎里有一句:举太白,听《金缕》显然为了字数省略了一个曲字, 这都是名称的省略还有就是名词的省略这些省略都需要我们注意,因为这些都是特定的,如果运用不好就会给人造成误解比如洞庭青草近中秋,就会给人误解为洞庭扁上的青草

我们接着说名词的省略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惨。这里省略的是什么呢?这里省略了花,原来的意思是东风花落如糁三月绣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这句省略了一个名词是雨,说如今不是催花雨。再有就是动词的省略:这种省略在诗词里是最多常见的因为动词是说明名词的行为变化的。还有因为有些动词是抽象的,不象名词那么具体 。于是诗人们多省略动词而少省略名词,以造成诗句的形象化,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省略一些表示存在的一类的动词,因为这种动词只表示以种关系,读者是容易明白的

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这里省略了有海外徒闻更有九州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这里省略了是,茂陵刘郎是秋风客

还有,不知今夕何夕,一样的省略了是

不知道今夕是何夕

我们再说一般动词的省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名句了,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这里省略了享,共是说明享的状况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里省略了看

回首看,烟波十四桥

这些呢,都是前面有状语的,这就比容易发现省略和应补的动词,

但是在古典的诗词里更多的情况是省略的动词前没有状语

这就要从上下句的关系里去找,看是否有省略,或省略了什么了

比如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平生和塞北江南之间少了什么呢? 就是走遍了,或者游遍了 平生走遍了塞北和江南。回来的时候以是华发,和苍老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浊酒一杯想起了家在万里之外,既然家万里,那么一杯浊酒,自然是会想起万里之家不能到了

燕然未勒是什么意思?

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这句里的意思也是说到了这里还没有到回家的日子,更没有回家的办法

人家到了这里返回了而我却不能回

一般的说这样的句子,动词的省略,只要分析下句中词与词的关系就可以大致的补出来

但是有些句子单是这样分析还是不够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省了主语我,我感时见花溅泪

我恨别见鸟惊心

这样才表达了作者国破,人散的心情

再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

云想衣裳花想容,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省略

但是

想衣裳的不是云,想花的不是容

而是见云想衣裳,见花想想容

这里依然是省略了见

在诗词里还有省略名词句的

什么是名词句呢

就是说在一个句子省略的结果,只剩下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了

这个在五言里恨容易遇到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这里的中心词是岸和舟,可以认为是岸边的细草被微风吹着,舟在夜里只见有孤独的桅杆

在散文里,有一种独词句,但是那是有严格的条件的,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才有可能,在散文里最常见的是省略名词,因为有上下文,如果不省,反而显得罗嗦

但是在古典诗词里正好相反,由于字数有限,要使读者有联想的根据和线索,所以就多省动词而留名词了

那么名词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整句就是一个名词语如一副图画,至于这画的内容就要读者去联想和补充,从而领会其中的关系和动态,如:细草微风岸

还有一种就是一个名词句有两个名词组成

如同有两副有联系的画

他不同与一个名词句的是他两个词不同指同一事物

如: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落叶他乡树的中心词是树,可以理解为,落叶是他乡的树,也可以理解为,他乡的树落叶了

而下一句里,寒灯 独夜人,则是两码事了

他们之间没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因而可以认为,寒灯是寒灯昏暗

独夜人可以认为是在独夜里人感到凄凉

简单就说这些吧,这基本就构成了诗词里的省略,所以我们在写诗词的时候要避免直白的同时,也要注意省略后词句里词和词的关系 ,要便与人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