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

贡献至伟的梨园戏“四大泰斗”

□记者 吴拏云(本文图片皆为资料图片)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1)

梨园戏科步独特、表演细腻。

泉州梨园戏是用闽南语泉州腔演唱的优秀地方剧种,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大流派,历史积淀深厚,弥足珍贵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许多戏曲形态,文辞清雅,曲乐优美,科步独特,表演细腻,故而在海内外享有“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美誉。回顾往昔,上世纪50年代初,梨园戏这个古老剧种一度陷入戏班倒闭、艺人星散的窘境,是新中国的“戏改”政策让她绝境逢生,并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在这过程中涌现了许书纪、林任生、吴捷秋、王爱群这样的老艺术家,他们为梨园戏的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就让我们一道专访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原社长郑国权和泉州戏剧界代表性人物、国家一级导演庄长江,听他们述说“许、林、吴、王”四位梨园泰斗级人物的故事……

许书纪:及时抢救古老剧种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2)

许书纪

梨园戏在长久的历史渊源中,衍化为小梨园(俗称“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大流派。清中叶至20世纪初,泉南戏班中,小梨园班较出名的有义盛、联兴、隆兴、祥春、协成等;“上路”名班有老明音、永顺、泉春、三和顺、荣发、泉发、庆发等;“下南”名班则有玉兴、玉盛、瑞宝、联庆、和兴、德春、玉顺等。旧时的梨园戏班多采用露天戏棚的表演形式,看家剧目俗称“棚头”,三大流派各有自己专有的“十八棚头”,戏班演出时皆挂“梨园班”灯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派合一,统称为泉州梨园戏。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初,泉州各地戏班的业务遭遇“寒潮”,生意凋零,艺人星散。不少戏班的“台柱子”告别舞台、打包返乡。众多戏班相继亏损,乃至破产,最终不得不关棚谢客。就在梨园戏濒临消亡的危急关头,有一人站了出来,及时抢救了这一古老剧种。此人正是许书纪。

许书纪,原名纪生,晋江安海人,出生于1912年。据国家一级导演庄长江介绍,许书纪之父许经明是清光绪壬辰科秀才,博学多才。许书纪在父亲的鞭策和熏陶下,逐渐成长为一位正直的、敢于为弱者请命的知识分子,而且在文化、艺术方面造诣颇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1年,许书纪出任晋江县首任文化馆馆长。上任不久,他了解到晋江原有的上百棚戏班子大多已自行解体,艺人们流落乡村,有的还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他将戏曲艺人的悲惨处境向晋江县文教科科长何绍先反映,说新社会不能再让艺人“演戏头、乞丐尾”。建议政府把艺人们组织起来,成立剧团。何科长认为这正符合中央关于“戏改”指示的精神,把这个任务交给文化馆去完成。

1951年4月,许馆长组建了晋江县木偶实验剧团。接着,同年10月,他以“金赛乐”高甲戏班为基本阵容,再吸收“福庆成”高甲戏班部分演员组合为晋江县民间高甲戏剧团。1952年初,他着手筹建晋江县大梨园剧团。1953年初,以原东石潘径村“金永成”布袋戏班为基础,组建晋江县潘径布袋戏剧团(现晋江市木偶剧团前身)。如此一来,为晋江县四个地方剧种(提线木偶、高甲、梨园、掌中木偶)分别组建了专业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梨园戏艺人流散。如何抢救这个宋元南戏的古剧种?梨园戏三个流派可否融合?这令许馆长颇费心思。1952年初,省文化局下达华东文联建议整理《陈三五娘》的文件,促使他下了决心。他先将三流派的著名师傅、演员、乐员集中起来,还请来了曾当过戏班主的陈淑顺、许书美,把筹建梨园戏剧团的想法告诉他们,委托二人尽快去搜罗艺人。是年三月,集结了上路、下南、七子班艺人二十多人,包括蔡尤本、许志仁、林玉花、林时枨、李茗钳、姚苏秦、叶椪治、施织、苏鸥、施性泽等。建团伊始,为整理重点剧目《陈三五娘》的剧本,许书纪参考当年他从菲律宾带来的古籍《荔枝记》,逐字逐句对照、推敲。每写好一场就先读给蔡尤本等几位老师傅听,征求意见。这样边写边排,边排边改。终将原有的《陈三五娘》二十二出(场)精炼、浓缩为十三出,突出反封建礼教的主题,使《陈三五娘》剧本“拂去灰尘,熠熠生辉”。郑国权先生介绍,清光绪刊本《荔枝记》存世稀少,“梨园剧团幸存一本,正是许书纪先生早年从菲律宾带回来送给剧团的,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抢救《陈三五娘》这部大戏的第一人”。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3)

《陈三五娘》剧照

《陈三五娘》是小梨园的传统剧目。梨园戏有史以来,三流派剧目绝不能混演,演员也从无同台演出的先例。这次却要由三流派演员“合一炉而冶之”。上路、下南的演员很不习惯,甚至有抵触情绪。许书纪鼓励大家相互探讨表演艺术,取长补短,努力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晋江大梨园剧团演出《陈三五娘》后,各界人士反响极佳。剧团开创三流派的融合,这是八百年来梨园戏演出史上的大突破,开梨园戏革新之先河,亦为古剧种的里程碑。

1953年4月,福建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报请中央文化部批准,以晋江县大梨园剧团为基础,与晋江专区文工队合并,改组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前身),委任许书纪为艺委会主任。新组合的剧团,实行新老合作,原文工队新文艺工作者林任生、王爱群、吴捷秋等,加强《陈三五娘》创作阵容,从剧本、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深度加工提高,为《陈三五娘》锦上添花。1954年10月,参加华东戏曲会演。《陈三五娘》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赢得热烈的演出反应,囊括大会所有奖项:优秀演出奖、剧本一等奖、导演奖、乐师奖、音乐演出奖、舞美奖,还有四位演员获一等奖、两位演员为奖状获得者。“华东初露拔‘荔镜’,从此海内识梨园”。古老梨园戏跻身全国优秀剧种之林,步入辉煌时期。《陈三五娘》于1955年荣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本奖,1957年拍成彩色电影,并多次晋京献演,赢得卓著声誉。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4)

2003年,庄长江(左)正采访92岁高龄的许书纪。

庄长江表示,许书纪是抢救濒于消亡的梨园戏剧种的第一人,是《陈三五娘》古剧新编的开创者,也是梨园戏革新的先驱者。在1954年“华东会演”中,许老整理改编的小戏《入窑》《桃花搭渡》也荣获剧本二等奖。还有高甲小戏《扫秦》,在“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陈三五娘》《入窑》成为梨园戏的经典剧目,也是传世之作。1952年,许书纪还整理梨园戏传统剧目《吕蒙正》,1954年又与林任生、张昌汉合作整理《苏秦》,这两出戏也成为梨园戏优秀保留剧目,直到今天还在演出。“华东会演”之后,许书纪声名大振,戏剧界有些人赞扬他“三元及第”(他参与整理的三个剧本在“华东会演”皆获剧本奖)。许老把荣誉当作是人生跑道上的起点,他又马不停蹄地着手整理梨园戏传统剧目《周德武》《葛希谅》等,为梨园剧团留下大量宝贵财富。

庄长江曾自1998年起,不辞辛劳地进行了近20年的田野调查,钩沉戏史,遍访群贤,陆续出版了多部涉及泉州戏班、剧史、艺人的力作,其中就包括了对许书纪的专访。据他介绍,许书纪离休以后,僻居安海古镇。1995年领衔主编《泉州对联丛谈》。1996年出版《纪生抗战歌曲选》。2002年,许书纪以九十一高龄领衔选注《晋江楹联选》(晋江文化丛书第二辑)。后来许书纪还整理出一生所写的剧本、诗歌、音乐、楹联、笔记五类艺文,结集为《许书纪艺文集》,于2005年付梓发行,这些作品是他一生心血凝聚而成的,也是他世纪人生著述的荟萃。许书纪先生于2008年11月14日与世长辞,享年九十有七。他走过近一个世纪,留下了一座丰碑。

林任生:研究梨园戏史的先驱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5)

林任生

林任生,又名光琰,笔名伯子,生于1912年,泉州伍堡街人。早年他曾漂泊于上海、台湾、香港等地。1949年,林任生欣闻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心潮澎湃。同年9月他和好友王爱群,由香港搭轮船经天津、北京回到家乡。那年,先生38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1950年春,林任生参加晋江艺联会、泉州青年文工团,并受聘至泉中中学任教。次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泉州市委副主任委员,选为泉州市人民代表。1951年,泉州青年文工团改称晋江专区文工队,委任他为创作部主任。他旋即辞去教职,专心编辑《闽南戏剧小丛书》20多辑,为闽南戏剧活动提供材料,并为文工队改编、导演方言歌剧《赤叶河》。

据庄长江回忆,1953年4月,晋江专区文工队与晋江大梨园剧团合并,成立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委任林任生为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剧目组长,并主持传统艺术抢救组工作。这是林任生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折点。虽然对梨园戏艺术他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少时常跟老祖母去看戏,后来也常与留章杰结伴到处看戏听南音,对梨园戏情有独钟。为当好剧目组长,他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了解到梨园戏三个流派的传统剧目全部没有文字脚本,戏文都藏在师傅的肚子里,他们目不识丁,大多为高龄老人,面临失传的危机。林任生即请师傅进行口述,组织人手记录,他逐字逐句认真校订,然后雇人用毛笔精抄;并发动艺人到民间搜集旧手抄本,海内孤本《朱文太平钱》,就是由此发现的。还有小梨园的《潘必正》(即明代南戏《玉簪记》)久已佚失,至清末年间,仅存其中《陈姑操琴》一折曾在安海演出,引发一场械斗,被清政府禁演,就此黯然无声。直到1962年夏月,林先生才查知这折戏只有小梨园师傅黄礼卓能口述,他立即安排何淑敏师傅带青年编剧傅世毅前去记录戏文,校订精抄存档。

1953年到1962年,林任生发掘抢救的梨园戏传统剧目及外棚头剧目,连同旧抄本41本,大小型剧目一共105本300多万字。林任生通过发掘抢救梨园戏传统剧目,发现它保留着宋元南戏荆、刘、拜、杀和琵琶五大名剧,了解到它还有很多剧目出自南戏戏文,散见于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宋元旧篇有14种、明代南戏5种、明吕天成《曲品》中另有4种、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还有2种。在梨园戏三个流派仅有的49个剧目中(重复剧目与小戏不计)竟然有至迟在明代并可上溯至宋元南戏渊源的剧目25种;更由于它严格师承制,薪火相传,保存着南戏的艺术规格,其音乐唱腔采用泉州本土南音为基本曲调,从而初步推断“梨园戏最晚当是明代传下来的南戏的一个支派,移植生根于闽南的地方剧种”。他于1953年秋冬之际撰文《梨园剧种简介》;1954年10月提供予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资料《梨园戏》一文收入大会纪念刊;另于1955年7月,又编撰《梨园戏剧目和南音曲考》,此文系为同年剧团奉调赴京汇报演出,提供予首都专家了解梨园戏艺术而撰。这三篇文章确立了梨园戏在宋元南戏史上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珍贵的艺术价值。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6)

林任生整理的上路流派传统剧目抄本

庄长江称,林任生不落时俗,率先自觉地对梨园戏的源流、衍变及其剧本文学、脚色行当、表演科范、艺术风格、音乐唱腔等,作全面考察研究,形成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正确艺术论断。可以说林任生是近现代研究梨园戏史第一人,他为梨园戏跻身南戏之列发出先声,为古老剧种梨园戏的薪传与发展树立路标。

林任生一面抢救传统艺术,一面从事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为梨园戏事业的兴盛默默耕耘。自1953年执笔《陈三五娘》的再整理开始,到1965年,十二年间,他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共18本(含小戏3本),还创作新剧本7本(含小戏2本),合计25本(移植剧本7本不计)。代表作有《陈三五娘》《朱弁冷山记》《吕蒙正破窑记》《朱文太平钱》《李亚仙绣襦记》《董永与七仙女》及《台湾凯歌》,堪称传世之作。他的剧作除1965年创作的反映晋南侨眷生活的大型现代戏《锦绣前程》未及付排,其余的全部上演。新时期以来,先后恢复上演11个剧目(其中含有经典折子戏14出)大多成为优秀保留剧目。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7)

剧目《朱买臣》剧照

“林任生先生的古典文学修养深厚,古汉语与古体诗词娴熟,在剧作中的语言造诣很高;加上对于闽南方言、谚语、俗语、韵脚也很有研究,随手拈来,妙趣横生。所以他的剧作语言优美通俗、平易自然而不伤大雅,俗中见雅,雅俗共赏,佳句俯拾皆是。看他的戏,闽南观众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庄长江说道。

戏曲舞台艺术创造,在文学本中是看不到的。所以林任生编创本子,必先向师傅了解这个戏的表演艺术特点,哪几场是“戏眼”(重点场口),有什么精湛、独特的表演,组织师傅示范演出,再“以戏教戏”,令演员原原本本地学下来,将含金量高的技艺继承起来。他还十分尊重传统戏原有的风貌,即流派风格,既保留传统神韵,又有光彩夺目的新创造,推陈出新。

林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导演艺术家,早期导演过大量的抗战话剧、歌剧,把斯坦尼体系的理论与中国戏曲的表演规律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导演方法。可惜他那些珍贵的导演资料——导演阐述和导演手记,在十年浩劫中被“抄家”而风卷云散。1960年,林先生又启动另一传统艺术抢救工程——梨园戏表演科范图解(用绘像记录科步动作)。这个繁复工程不啻传统脚本的口述记录。他延聘美工汤祥明、洪佳慈、杨水河等担任绘像,组织在演员训练班任教的三派师傅做科范动作,“定格”让画师勾勒线条,又担心老师傅年高体弱坚持不了,安排几个训练班学员作“替身”。每帧图初稿绘后,林先生亲自审定,图说也一一经他逐字逐句斟酌修订。那几年,他手头还有写剧本的任务,每隔几天,他必到训练班去检查工作、布置下阶段的计划。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都为林先生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所感动。至1965年,这项工程前后历时6年,绘完图像900多帧,计划基本完成。这些图片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它们完好保存到了2000年,梨园戏剧团交与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由副团长苏彦石邀集几位老演员协助整理、补漏,分门别类,编辑出版,即为《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八卷《梨园戏·表演科范图解》。这部沉甸甸达664页的著述,记录着古老梨园戏千姿百态的表演程式,渗透着林任生先生的大量心血。

庄长江表示,林先生于1960年至1961年又整理改编了《岳霖争忠记》《李亚仙绣襦记》《胭脂记》《朱文太平钱》(修订),古戏新编,依神取形,美不胜收。他后来罹患癌症,得病期间一直顽强地与病魔搏斗,埋头伏案,要写下些东西留给后人。后期因为癌细胞全身扩散,浑身疼痛难忍,经常被折磨得昏昏沉沉。1972年2月14日,林先生走完了他六十年的人生历程。晋江地区文化局创办的《影剧报》于1980年3月30日,特辟《缅怀戏剧家林任生》栏目,刊发泉州戏曲界人士致敬林任生的纪念文章。

吴捷秋:梨园专职导演“第一人”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8)

吴捷秋

梨园戏原本没有职业导演,是由师傅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来教戏的,被称为“七角围”“戏仔围鼓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推陈出新”的“戏改”政策,动员了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剧团,进行“改人、改戏、改制”。对传统戏作了整理改编,老艺人都不识字,难以胜任,需要有文化的导演来排戏。吴捷秋先生出任梨园戏导演正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吴捷秋,原名思,1920年6月出生于泉州东观西台。幼习古文诗辞,长修艺术专业,博览群书,广闻强记,学养深厚。其于泉州地方文史,潜心钻研,探微钩沉,所治尤洽;其于社会礼仪风俗、文物史迹、人物掌故,无不娴熟于胸,一俟落笔,渊源有自。

据庄长江介绍,吴捷秋先生是于1953年4月由“晋江专区文工队”并入“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时,担任剧团专职导演的,是梨园戏七百年来破天荒的导演第一人。其执导的第一部戏《陈三五娘》,一炮打响,“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从此开始长达十三年的导演生涯,好戏迭出,声名远播。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9)

当年的吴捷秋(右一)为蔡娅治、苏乌水、林红梅等演员进行导演阐述。

“吴先生登上导演之席时,年仅33岁,意气风发地攀登梨园戏艺术高峰。他谦虚谨慎地向老艺人求教,潜心探索与实践,全面深入了解传统艺术创造规律和剧种艺术风格、特点。”庄长江这样描述刚晋升为导演的吴捷秋,“在《陈三五娘》排练中,以蔡尤本、许志仁、姚望铭、李茗钳、许茂才等几名老艺人组成导演团,吴捷秋先生任执行导演,采用边排边整理,边整理边排的方式,先恢复原貌,再依整理本作导演的形象思维,加以提高和发展。每排一场都集体讨论,虚心倾听艺人的意见,再作修改加工。耳濡目染,获益匪浅,开启了才智天分,无形中拿到了导演艺术的开门钥匙,登堂入室。一个戏接着一个戏的实践,把梨园戏艺术从草台推向剧场,进行全方位综合艺术处理。以他精深的学养,从理论高度上对梨园戏传统艺术进行诠释阐述。”

据介绍,从1953年4月至1966年5月,在13年多的时间里,吴捷秋导演整理改编传统剧目17出,其中包括《陈三五娘》《吕蒙正破窑记》《胭脂记》《高文举》《朱文太平钱》《朱弁冷山记》《冷温亭》《入窑》《摘花》等代表作;依传统本排练剧目3出:《郑元和》《苏英》《孙荣》;创作历史剧及现代戏8出:《厦海义师》《台湾凯歌》《安南永女游击队》《杨梅岭》《捡牛粪》《东海明珠》《海疆英雄》《青春锣鼓》;移植外来剧目(古装与现代)12出,包括《借亲配》《秦楼月》《窦娥冤》《刘三姐》等,为梨园戏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吴捷秋对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排练,一贯坚守慎重态度,首先向老师傅了解这一剧目的艺术特点,有什么精湛、独特的表演,以及角色行当,人物造型处理,并组织老艺人作全戏或者重点场口的示范演出;再用“以戏教戏”的传授方式组织演员原原本本地学下来,至于如何进行取舍、改革与创新也与老师傅共同商榷。老戏新排,成为传承的样板。吴捷秋遵照当年福建省文化局局长陈虹的指示,每排一戏都要做到“上三课、过三关”。“上三课”即:一、示读剧本,解释词义,介绍时代背景,即为“上文学课”;二、导演阐述剧本结构、中心事件、矛盾冲突、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风格样式、流派特点,对舞美设计和音乐提出要求,此为“上艺术课”;三、分析人物性格、行当归属,商讨表演程式,此为“上表演课”。“过三关”指:一、对词、念曲、串戏,雕琢白路、曲韵,此即“过正音、唱功关”;二、初排、细排,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磨戏”,去粗存精,此为“过创造人物关”;三、连排、彩排合成,此为“过综合艺术关”。通过这些二度创造程序,大大地提高了演员的艺术素养和剧目演出的艺术质量,以此建立“导演制度”,确立了导演是综合艺术创造的中心,成为梨园戏的优良传统。吴捷秋是古老梨园戏艺术创新、发展的先驱者、奠基人之一,可谓厥功至伟。1990年,吴捷秋先生被评为国家一级导演,是我省首批荣获此职称的两位导演之一。

庄长江称:“吴老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艺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每导一戏都做详尽而深刻的案头工作和完整而形象的导演计划。他学习、借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演剧理论与导演方法,既重视人物创造的内心体验,重视戏剧的思想性,同时也不生搬硬套,遵循中国戏曲的剧诗特质,通过表演程式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10)

1987年4月,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中国南戏研究专家龙彼得(右)首次来泉访问,吴捷秋与其探讨文化。

吴捷秋是一位学者型的导演,一位富有激情的诗人,在排练中常常迸发创作冲动,产生即兴的创造。他以形象的语言激发演员投入规定情境,表达内心活动和情感,帮助演员挖掘潜台词,为演员“找戏”。“吴老与演员合作融洽,他从没将演员当作‘傀儡’任意摆布,而是很尊重演员的独创性。对于缺乏体现手段的演员,循循善诱,耐心启导,从不发脾气,并请老师傅给予示范,让演员感受到形象实体。吴老正是这种‘甘为人梯’的导演,因此,深受演员的尊敬与爱戴。”庄长江说道。

年届花甲之年时,吴捷秋先生认真地著书立说,先后有两部巨著问世,即《梨园戏艺术史论》与《樟园诗书文存(三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梨园戏艺术史论》这部专著,“给予梨园戏以全面的论述,史论结合,以论带史”,为古老剧种立传,也为了解、研究梨园戏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2008年10月24日,吴捷秋先生与世长辞。儿女们收集整理出版《吴捷秋诗书集》,成为对老先生最特别的缅怀。2020年,福建省梨园传承中心为了筹备吴捷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多次到访吴家收集材料。发现很多当年吴老排戏时使用的旧剧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导演构思、台位调度、人物解析等笔记。用毛笔与钢笔书写的《梨园戏艺术史论》的手稿,整整齐齐地装在一个硬纸箱里,厚厚一大沓,重达三四公斤。后来,吴捷秋家属将珍藏至今的两箱吴老手稿,赠送给福建省梨园传承中心收藏。那两箱手稿犹如山岳之重,象征着梨园戏艺术先辈们严谨、规范、勤劳的艺术风骨,亦是梨园戏八百年来代代传承不辍的历史缩影。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11)

王爱群

王爱群,泉州西街甲第巷人,出生于1921年。青年时的他,是位热血沸腾的文艺“斗士”。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泉州成立了“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晋江分会”,血气方刚的王爱群与林任生、盛保罗等人,成为该分会的领导者。王爱群积极组织泉州、南安、晋江各校的歌咏队,唱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全国精神总动员》《大刀进行曲》等。1938—1940年,他们先后三次发动几千人的“歌咏大游行”,各校合唱队在集市、街头、戏院歌唱抗战歌曲,形成“万人大合唱”的浩大声势,激发了群众的抗敌精神。1941年,王爱群被派到泉南各地创立抗战剧团。1943年,他与盛保罗等协力举办了三期音乐训练班,每期都进行结业音乐会,培养了一大批音乐骨干。

“王爱群先生是泉州著名的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即在泉州参加专区文工队。”追忆王爱群时,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原社长郑国权称:“1953年,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建立,王爱群出任剧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与弦管先生吴瑞德合作,负责为经过整理加工的优秀传统戏《陈三五娘》编创音乐。这台推陈出新的传统戏,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他从一位热心的新音乐工作者,跨入古老的传统戏曲音乐领域,孜孜不倦地为梨园戏音乐的整理与创新,奉献自己的一生,成果累累,有口皆碑。”

1956年,《陈三五娘》拍摄成彩色电影艺术片,王爱群与当时上海民族乐团的作曲家曾家庆合作写成的片头曲,备受称道。1959年,新编历史剧《郑成功》上、下集的配曲,也是王爱群在梨园戏音乐与南音的基础上谱成的。此后30多年间,泉州梨园戏的上演剧目,从传统的到新编或移植的,大多由王爱群谱写乐曲。1959年之后,王爱群先后任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副团长、团长,以及省艺术学校梨园班副主任。他在整理传统剧目之时,还创作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等近80部剧目的音乐,为梨园戏留下极其珍贵的音乐财富,其诸多代表作品如《陈三五娘》《吕蒙正》《李亚仙》《朱弁冷山记》等音乐的整理加工,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如今已成为梨园戏的经典剧目。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12)

《李亚仙》剧照

王爱群对梨园戏有着炽热的情感,对心怀梦想、执着奋斗的同仁、弟子更是无比关爱、悉心培养。庄长江在提及王爱群早年对自己的赏识时这样说道:“1962年冬,王爱群先生对我说:‘林任生已完成了《李亚仙绣襦记》的剧本整理改编,本子改得很好,定为重点剧目排练,由你担任执行导演。’那年我仅24岁,自知资历有限,恐难以胜任。王先生满腔热忱地鼓励我,还叫我去请任生师来做剧本解释,讲解这出戏的艺术特色和整理立意,对我很有启发……”王爱群就是有这样的魄力,不吝提携后学、鼓励上进,这也是梨团戏剧团能不断繁荣炽昌的根源之一。

明朝戏曲名家排名 许林吴(13)

1978年9月,王爱群(第二排左六)参加福建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据庄长江统计,王爱群一生单剧目音乐设计就多达70多部。同时,他撰述的论文有14篇之多。郑国权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拨乱反正之后,泉州的传统文化得以恢复和振兴。1985年,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应运而生,从而启动了对弦管文化和地方戏曲研究的新纪元。王爱群先生被选为中国南音学会副会长、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理事。他便着手溯本追源,开始探讨弦管文化和梨园戏的历史渊源。”1987年退休后,王爱群仍笔耕不辍,发表系列论文,并致力于声腔史的研究。在南音研究方面,他发表过的论文有《南音工尺谱考释——兼论清商三调和下徵调》《南音五个“管门”命名索隐》《论南音“管门”的含义》等,深掘南音的底蕴;在梨园戏研究方面,则发表过《梨园戏音乐》《梨园戏唱腔改革的点滴经验与体会》《论泉腔——梨园戏独立声腔探微》《续论泉腔》等重要论述。其中《论泉腔——梨园戏独立声腔探微》《续论泉腔》两篇最是影响至深。

“泉腔”是以泉州方言为标准语言,流布于闽南方言语系的地域声腔。这一地域声腔,又以古老南音的清唱曲和“指套”作为主要唱腔的梨园戏为代表。王爱群在长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明代,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广事流布之际,“泉腔”的南音和梨园戏剧种早已存在,“而且流布地域之广,包括了闽南语系的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厦门、金门(泉州府属)和龙溪、海澄、漳浦、东山、华安、长泰,而及于粤东的海陆丰(属闽南方言区),明末清初则遍布于台湾全省,并随闽南华侨的足迹而传入南洋群岛(东南亚)。从地域说,是辽阔的;从声腔说,是早就成熟而独立的。”它和海盐、余姚、弋阳、昆山是完全不同方言系统,而成为四大声腔以外的“泉腔”。王爱群以厚实的论据反驳了泉腔是“弋阳腔流衍而来的”的错误观点。庄长江对此评价称:“这是王老对南音及梨园戏音乐探本溯源,论证了其为四大声腔外的独立声腔——泉腔。这是他倾注毕生心血凝成的珍贵财富,为泉腔在南戏史上的崇高地位发出先声,开创了一派学术。”

1989年4月,王爱群病逝。他的离世对泉州戏曲文化而言,是一大损失。郑国权感慨道:“王爱群先生首次以‘泉腔’为题来展开论述,绝不是无源之水,空穴来风。因为刊行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文焕堂指谱》的序言,早就写道,‘是谱虽系南音,维泉腔最胜’,而且‘传遍中外,于兹久矣’。该指谱于2002年才抢救出版,王先生当然不知道有此书,但他的观点正好与古人的论述不谋而合。可见冥冥中是一脉相承,继往开来,言之有理,立论坚实。为后人研究泉州古老的戏曲文化留下重要的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