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名句(倾情讴歌工人的文学巨匠)

李铁名句(倾情讴歌工人的文学巨匠)(1)

近日,著名作家、锦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李铁的长篇小说《锦绣》荣获“中国好书”奖的消息传遍了锦城。这是锦州市在“中国好书”奖项设立以来,获得殊荣的第一本书。

当基层工人,做着文学梦,屡败屡战,意志弥坚

李铁,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锦州市,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酷爱文学。最初,他从写诗开始,一个故事、一点感触、一种情绪,或者一个眼神、一个背影,都能令他心潮澎湃,并迅速变成文字。

上初中时,李铁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如果想考,是可以考上大学的,但他执着地想当作家,认为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于是,李铁放弃了已经考上的高中,去读了一所技术学校。1981年毕业后,李铁被分配到发电厂做工人。

李铁名句(倾情讴歌工人的文学巨匠)(2)

因为工友们的口碑宣传,厂里有位领导知道了李铁的“文才”,想调他到厂宣传部,被李铁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若干年后,又有一次调工会工作的机会,依然被他拒绝了。李铁认为,最底层是最接近文学的。

李铁义无反顾地做了“底层”工人,而且一做竟然做了20年,检修工、运行工、车工、焊工,工种换了很多次。工作伊始,李铁是在生产一线的班组里工作,因为厂区远离市内,要坐车跑通勤,每天回到家时已筋疲力尽,而且天已很晚,根本没有精力再写东西,这令他十分苦恼。思索再三,李铁终于想到一个主意:调到一个边缘的且倒班的班组去。边缘的班组不被重视,工资奖金都比其他班组少,很少有人愿意去。很快,李铁实现了这个愿望,开始了“工作一天一夜休息两天两夜”的作息状态。休息的时候,早晨起来,他便在平时上班的时间,开始读书写作。习惯成自然,直到现在,李铁也只在上午写作,很少贪黑加班。

李铁名句(倾情讴歌工人的文学巨匠)(3)

李铁酷爱读书,而且读得很痴,他的写字桌上,有书;枕边,有书。慢慢的,李铁的阅读兴趣转移到了小说上,他不仅阅读了大量国内作家的作品,还经常阅读国外作家的作品,并订阅了《外国文艺》《译林》等杂志。阅读对李铁来说是补充营养,他说,他的创作灵感一方面来自生活,另一方面就来自阅读。

李铁名句(倾情讴歌工人的文学巨匠)(4)

文学作品读多了,就想尝试着写一写。于是,李铁不写诗了,他的小说由此诞生。从幼稚到相对成熟,一步一步,脚印有深有浅,行进缓慢,艰难前行。

小说写好了,但是发表之路极不顺利。习写小说、抄写稿件、投寄报刊、祈盼佳音……然而,等来的往往都是退稿,有时候会有很多封,摞起来很厚。邮递员慢慢熟悉了这个有着文学梦的小伙子,劝他放弃,觉得做这种类似冒险的营生很不划算,大道千万条,为什么要挤羊肠小道?父母也不理解李铁的做法,但他没有过多解释,执着地坚持创作。

创作是艰难的,当基层工人的苦,从事文学创作的苦,凡是能遇到的苦,李铁都吃了,但是他吃得坦然,吃得快乐。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于文学之路,李铁说,如果路上的人多了,他就挤上去。

牛刀小试,一发而不可收,步入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辉煌巅峰

在阴天里盼太阳,在困境里等转折,在失败里等成功。1992年9月,考验了千百回李铁的缪斯女神,终于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飞天》杂志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通勤》。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灵感来源于坐车跑通勤。小说的生活是他最熟悉的,里面的人物在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影子”,作品深刻关注了基层工人的生存与欲望的矛盾。

李铁名句(倾情讴歌工人的文学巨匠)(5)

发表处女作之后,李铁的习作发表之路依然不顺利,投出去的稿子采用率并不高。直到200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李铁接到了《青年文学》编辑的电话,通知他一部短篇小说被留用了。小说发表后,编辑又向他约稿:写一个带工厂背景的中篇小说。这正中李铁的下怀,所谓“轻车熟路”,他用很快的时间就写出了《纪念于美人的几束玫瑰花》,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2003年初,李铁被调入锦州市文联,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走入了正轨。就这样,一路走下来,2010年,李铁成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2017年,担任锦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几年间,李铁发表了60余部有影响的中篇小说,大多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篇小说月报》等选刊类杂志转载,多篇小说被《人民文学》《十月》等大刊头题发表。2003年,《文艺争鸣》等媒体统计,李铁作品的转载量居全国前列。李铁的作品也被收入多种年度最佳小说选本,多次入选“中国最新文学作品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荣获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小说月报“百花奖”、首届“中篇小说月报奖”、“中篇小说选刊奖”、“上海文学奖”、“辽宁文学奖”,被改编的广播剧《咱们工人有力量》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李铁名句(倾情讴歌工人的文学巨匠)(6)

李铁的多部作品还被改成电视剧热播,曾经在北京卫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大工匠》,就是根据小说《乔师傅的手艺》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工人大院》由长篇小说《长门芳草》改编而成,在多家电视台播放,李铁作为编剧之一参与其中。

《长门芳草》是李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女工从入厂到退休的故事。一个国企工人的历史其实就是新中国国企的历史,各个年代在中国工厂里必然发生的故事,在这部小说里几乎都发生了。小说是写主人公乔芳草等人的命运,但背景使然,中国工厂的命运也在乔芳草等人的身后有声有色地上演着。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说:“李铁接触的题材是当代中国最艰难的题材,被称为‘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在百年中国一直是最薄弱的方面,几经试图突破,均路途难寻。即便在当时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或现象,也都昙花一现,时过境迁,音信全无。”

无疑,李铁成了中国当代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领军作家之一。有人问李铁:“国内关注并创作工业题材小说的作家可谓凤毛麟角,你为何还坚守这方阵地?”李铁不假思索地回答:“主要是因为我对工厂和工厂里的人与事比较熟悉,并且充满深厚的感情。我有20年的工厂生活经历,我要对此有所交代。”

三年砺剑,三次大改,终擎硕果

2019年夏天,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李铁,约他写一部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篇小说。这和李铁的想法不谋而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意义深远,作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坚定了信心,李铁便开始构思,开始写作。

李铁名句(倾情讴歌工人的文学巨匠)(7)

《锦绣》是一部书写当代中国工业不断奋进辉煌历程的鸿篇巨制,对东北独特的工业文明做了细致的挖掘。小说讲述了一家大型钢铁企业锦绣冶炼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发展变迁,形象准确地为国有企业勾勒出一幅共和国历史的轨迹图。70多年来,锦绣厂曾为新生的共和国担当起工业建设的重任,也曾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濒临破产重组,更有克服重重困难,迎来凤凰涅槃的辉煌。小说在细密风趣语言的背后,将主人公张大河、张怀勇、牛洪波等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历史面前勇于承担责任的形象,生动又扎实地塑造出来。

尽管李铁对工厂里的很多事,熟悉到“左手摸右手”的程度,但他没有接触新世纪之后的工厂和工人,怕写假了,就通过一直往来的工友们,多次深入到新型企业去体验新时代的工厂生活。写到不明白或把握不好的地方,他就打电话询问,和工友喝茶聊天,或者到实地去看一看,直到弄明白,弄懂弄通了,才继续写。

李铁名句(倾情讴歌工人的文学巨匠)(8)

《锦绣》是李铁历时三年磨砺,经过三次大的修改才完成的,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锦绣》自策划之初,即受到主流媒体和业界的热切关注。2021年7月,小说初创完成时,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了大型创作研讨会,与会者包括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人民日报》等著名评论家,对作品的内容和价值纷纷予以高度评价。

《锦绣》出版后,非常畅销,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出版社连夜加印。锦州市的读者更是欢欣雀跃,盛赞不已。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锦州师专文学院院长张翠教授说:“《锦绣》讴歌了不同历史时期工人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主人公多次面对两难选择时,不忘本心还是选择了顾全大局。小说采取多视角表达,特别是对东北独特的工业文明做了细节性的挖掘,细腻而充满激情。”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安勇说:“《锦绣》是李铁老师第二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深入阅读学习这部作品,会更有利于讲好锦州故事、辽宁故事和中国故事。”

李铁名句(倾情讴歌工人的文学巨匠)(9)

在《锦绣》中,李铁写过这样的话:“朝前望,正是九十点钟的光景,阳光洒了满地,道路、树木和田野上泛起绸缎般的光泽。”这是他对国有企业未来前景的美好祝愿。这样美好的未来前景,也正预示着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

撰文/蔡宝鑫 锦州日报记者 潘爱丽

摄影/林锦

编辑/侯树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