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古城夜市(不夜春城前世今生)

夜幕降临,黑暗并不能掩没昆明的大街小巷。总有那么几条街巷,人头攒动,人声喧哗。

7月底,昆明最知名的夜市之一文化巷夜市消失了,五华区城管局和华山街道表示,夜市造成治安、消防、交通等方面的问题,要引摊入市。街道刚完成民意调查,接下来会进入管理主体确定阶段和方案敲定阶段。

8月18日晚,销声匿迹20天的文化巷夜市再次开始摆摊,人气有所下降,摊贩也战战兢兢,不知道引摊入市何时到来,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这只是昆明夜市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个个夜市消亡,一个个夜市诞生。夜市是琐碎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或缺的。它成了人们生活中最为鲜活的细节之一。

昆明的夜市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元代,清朝时云津夜市则被列入昆明八景;昆明现代的烧烤夜市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个体餐馆增多带动了低成本的夜市日益兴起。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从古到今,夜市都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准。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古今,领略昆明夜市的前世今生。

云津夜市

昆明夜市之祖

云津桥、巡津街、罗丈村成为商贩落脚的地方,大量货物涌入,直接带动了商业发展,形成商圈。

每当夜幕降临,云津夜市便灯火通明,人潮涌动,热闹至极。林立的茶馆酒楼里人声鼎沸,挑着担子的摊贩沿路吆喝,雕龙画凤的小窗里飘出的乐声……

难怪诗云:“云津桥上望,灯火万千家,问夜人沽酒,寻店客系槎。城遥更漏尽,月圆市声哗,破晓阑游兴,疏钟传太华。”

时至民国,云津夜市依然热闹。

“那时候是昆明为数不多的热闹地段之一,房子多是两层小楼的传统建筑,有内走廊,跟今天的同仁街很像。”年近九旬的陈少先,是地道老昆明。如今他还能回忆起当年的云津夜市。在老人的记忆中,云津桥白天是热闹的菜市场,各地菜农商贩云集于此,到了晚上就成了夜市。“那时没有烧烤,传统的滇味小吃很多。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家卖饺掺面的,很好吃。”

陈少先说,当时云津夜市最有名的是花街柳巷,“街上有四五十家妓院,每到夜晚更加喧哗。”

新中国成立后,妓院被取缔。白天的热闹不减,夜市则逐渐退出了舞台。

随后的城市改造,这里很多老房子被拆除,街道被拓宽,新建了昆明市委办公楼。

“我们小时候,云津夜市已经不热闹了,我没真正去过,都是听老人讲的。不过那时的那房子好看,两层木质小楼都有雕花栏杆,下面卖东西上面住人。如果翻新一下,现在发展旅游,肯定能吸引不少人,这么有特色的东西,拆了多可惜啊!”一位居住在此的老人叹息。

如今,紧临盘龙江的巡津街已是车辆川流不息的交通要道,崇善街周边也成了居民区,唯独靠近金碧路的一段保有一个小集市。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古城夜市(不夜春城前世今生)(1)

鼎新街夜市

改革春风“吹”来烧烤

云津不再,新的夜市出现。

年近六旬的杨师傅坐在鼎新街边,这是他最熟悉的街道,他从小都生活在这条街上。杨师傅是街边电动车停放点的管理员,他看着街上穿梭的车辆有些恍惚。

如果说云津夜市离大多数昆明人太过遥远,那么鼎新街会引起不少50后、60后的记忆。

就是在这条107米的街道上,昆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夜市诞生了。

在清代,这里是南教场的中心,在这居住和出入的人群,多是小商贩、江湖艺人、平民、乞丐甚至小偷等。1940年前后,这里形成了街道,名为鼎新街,有革故鼎新之意。

“当时虽然有夜市了,但个体经济还没起来,实际上多是国营和集体餐饮店,所谓夜市就是从晚8时到10时这两个小时。我在这里第一次吃到四季汤圆。”赵立回忆,上世纪80年代,消失了30多年之后,昆明人终于恢复了夜生活。虽然开放时间很短,却成了当时昆明人赶时髦的最佳休闲娱乐场所。

随着个体经济蓬勃发展,鼎新街夜市逐渐不再局限于国营餐厅这两小时的供应。

赵立说,那时候街道两边是两层的砖木结构老房子,其中一家他最喜欢,如果能去那吃一顿,就会觉得生活很幸福。到了晚上,各种烧豆腐、烧猪脚、烧猪头肉、烧猪尾巴、烧苞谷、烤剥皮鱼、烤乳扇、烤红薯、烤洋芋等,不一而足。“那时一到晚上就挤得不得了,烧烤摊很多,整个街道都是烟味。”

“我那时候还没结婚,两个娃娃看到羊肉串叫着要吃,看到烤猪蹄也要吃,真是馋得很。”杨师傅还记得自己年轻时带着哥哥家的两个孩子逛夜市的场景。杨师傅当时喜欢喝酒,常约着朋友在这条街上吃宵夜、喝酒。“夜市很晚都不收摊,有时我睡了,朋友又把我叫起来到这儿吃汤圆,有时吃烧烤,顺便整两杯小酒。”

在某种程度上,昆明人天生爱休闲的性格就表现在对夜生活的青睐上。逐渐的,城市的东南西北都出现了夜市,以鼎新街为中心,夜市开始向周围辐射,青年路、东风广场、大观街……

距离鼎新街百米之隔的祥云街夜市最有名气,一张小方桌、几个小板凳,甚至草墩,就是一个常见的烧烤摊。有的烧烤摊则用几条老茶馆常见的高脚长条凳铺上门板、塑料布,既当案板又当餐桌,从人行道摆到慢车道,只留下街心狭窄的道路逼得骑车人只得下车推行,烧烤摊把街道变成了步行街。

不过,鼎新街夜市,并没有留存太久。

“这里的老房子都拆了,重新建设,夜市也就不见了。”杨师傅说,他当时也参与到了上世纪90年代市政建设热潮中,当年并不遗憾大拆大建,如今却觉得这条伴着他成长的街道太过冷清,街道上的油烟味早已消失,人们满足味蕾的地方变成了数十米外的祥云美食城。“在这里的店铺生意也不怎么好了,很多店都转手过好几茬。”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古城夜市(不夜春城前世今生)(2)

和平村夜市

九十年代的繁华

城市建设当然不会阻拦昆明人对夜市的追求。

离市中心较远的和平村,逐渐成为夜市爱好者的据点。

在网上曾有这么句话:“能不能说自己是夜宵达人,其中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有没有把和平村的夜市吃个底朝天!”

从滇池电影广场一侧的小道进入,就是当年繁华的和平村市场,东西南北的小巷将这里划分成斜十字形。现在的这里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变化不算太大,只是当时在路中央的蓝色铁皮棚子已不见踪影。这里街道两边多是各种服装商铺,或许是受网络购物的冲击,前来逛街的人并不多。

陈少先在和平村附近的老小区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他目睹了这里的变化。他记得1974年以前,和平村及其周边都是农田。改革开放后,这一带新建了很多房屋,人越来越多。“住的人多了,菜农就来这里卖菜,慢慢形成热闹的菜市场,要卖到下午五六点,摊贩把菜摊摆在人行道上,加上人流量大,整个市场非常拥挤。”

当年的菜市场从现在的和平北路路口向四周扩展,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蔬菜、海鲜、火腿、干菜都能找到。

曾经菜摊子的始发地,成了一家得胜桥豆花米线,菜贩们则都集中在一条10来米的窄巷中,附近的农贸市场,规模自然不如当年自发形成的街市。

菜市场兴起后不久,慢慢就有了夜市。

“菜农收摊后,夜市摊就摆出来了,一直持续到凌晨一两点,晚上十一二点最热闹。”陈少先回忆道,从昆十六中旁一直到电影院附近,到处都是小吃摊。“有好多铺面加摊位式的店铺,卖着各种好吃的,有糕点、火锅、烧烤等等。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来吃烧烤喝啤酒。”

老人家最怀念的是夜市里的担担面,“面很劲道,汤非常醇香。”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李成,最早的创业就在这条街上,“我上初中时在这里卖过《广播电视报》和《春城晚报》,人流量特别大,一天可以卖100多份。”

“单车只能停在电影院门前的保管站,要想骑车逛这条街绝对是愚蠢的做法。”这条街道,见证了李成的青葱岁月,他还记得十字路口的“大烟囱烧烤店”是他的最爱。“大烟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家店烧烤炉一字排开,炉子上统一罩了一个特大号的烟囱。“路边总是排着一群含着口水的食客。女同学们安排好我们排队买什么之后,立马到对面的咸菜摊买上一包腌藕,等我拿到这一把吱吱冒香的烤肉,再提一瓶汽水,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如今,“大烟囱”的位置已变成了一个报刊亭。

当时的和平村夜市,算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休闲夜市。从时尚服装、鞋帽、皮包到小饰品可谓是应有尽有,这里也成了女性的购物天堂。“有一家店主要经营一些价格不贵的进口化妆品,当时的女同学看的多买的少,一群人围着看完这样又看哪样。”李成还记得,又一次他的女同学挑了一支深绿色花纹的进口口红。

还有一家李成印象极深的店铺是经营生活纸品的。“各种不同颜色不同花饰的纸巾,还有一些用纸做的小饰品,如纸玫瑰花纸船等。这家小店自然也受到了女孩们的追捧。

娱乐也在这条街上盛行。最明显的是路上支起了密密麻麻的麻将桌,不少昆明人第一次打麻将就在这里。而当时刚刚兴起的电子游戏室就在十字路口南面,如今这里成了一家水果店。

和平村夜市也没有逃过命运车轮的碾压,2007年改造后,曾经熙攘的街道变得干净有序,没有了拥堵、噪音和混乱,但人气也一去不复返。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古城夜市(不夜春城前世今生)(3)

文化巷夜市

年轻人的独特气息

“文化巷属于年轻人。”对于这句话,很多昆明人都支持。

文化巷所体现出的那种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与创造力,可以追溯到西南联大时期。

因毗邻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一到五一和国庆假期,不少学生就在文化巷尝试摆摊。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夜市,还是在2010年左右发轫。

“兔子”小姐和“熊猫”先生夫妻俩就是在文化巷相识相爱的。

2010年,“兔子”来到文化巷摆摊卖东西,在这里认识了“熊猫”的妈妈,两人在夜市里相邻摆摊。“兔子”豁达、大方的性格让“熊猫”的妈妈很是欣赏。在妈妈的强烈推荐下,“熊猫”和“兔子”相识了。

“我们刚到文化巷时,夜市才刚起步,摆摊的人很少,我们白天上班,晚上摆摊。”“兔子”说,彼时,不少年轻人在这里摆摊并非为了维持生计,而是如同大理人民路一样,甚至不少人开着豪车来摆摊。“都是为了好玩,交朋友,卖的东西档次高,很新奇,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熊猫”喜欢洋酒,最早摆摊时是开着自己的汽车,在后备箱卖洋酒酒版。一瓶瓶迷你洋酒,当时风靡文化巷。而“兔子”则对手工艺品感兴趣,她偶然接触了印度海娜纹身后,被深深吸引,之后便开始在夜市里摆摊画海娜。

摆摊三个月后,“兔子”辞去了销售工作,专职摆摊,而“熊猫”则早已辞去了工作。

文化巷夜市的名气出来了,但矛盾也出现了。

“我至今都忘不了我第一次被城管没收地摊的情景。那天城管来了,大家都收拾东西跑,我收得慢,没跑掉。他们收我东西的时候,我使劲拽着,因为害怕,手一直抖,眼泪也停不下来,现在想起来,还挺好笑的。”说起那段经历,“兔子”一脸淡然,“被收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我还是哭,只是没第一次那么厉害了。过了两年,城管来收,我都主动上交。”

对于“兔子”来说,文化巷是她青春时期的游乐场,也是她现在的家。“十几岁时最喜欢到文化巷吃小土豆,街口有一个卖打孔碟的姐姐,来文化巷15年了,我以前读初中的时候她就在,我20岁来摆地摊她还在,还有做美甲的曾姐,也有十几年了。”

7月底,因引摊入市,夫妻俩的小摊摆到了好友的店铺里,等待最终安排。8月18日,被叫停20天的文化巷夜市恢复,但这一次包括“兔子”在内的摊贩,对未来都多了一重迷茫。“感到有压力,现在经济下行,如果成本太高,可能很多人都要离开文化巷了。”

“要整改的话,还是建议保留文化巷本身的文化气息,我是昆明人,小时候就知道文化巷,这是昆明一个代表性的街道,也是我们的记忆。”一位摊主说。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古城夜市(不夜春城前世今生)(4)

统筹 邓建华

春城晚报记者 连惠玲

实习生 王云海 董佳妮

马龙潇 朱霖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