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币最好的方孔(古铜币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

古铜币最好的方孔(古铜币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1)

北宋靖康元宝折二隶书 试铸母钱 上美品,估价: RMB 500 - 600000,成交价格: RMB 1541000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将香火延续至今,且并未存在过断代的古文明,中国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整个亚洲形成了与欧美文明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化圈。千古一帝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壮举,使得中华文明开始有了自成体系的文字、制度、思想乃至货币。而古钱币作为古时寻常老百姓最常接触,用户群体最为广泛的交换媒介,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样式材质。其中方孔钱是最为人熟知的古钱币,也是被各朝各代传承下来的币种。如今的古玩市场上,无论是唐代的开元通宝还是清朝的乾隆通宝都是大有可玩的。它们或许材质不同,品相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圆形方孔。

古铜币最好的方孔(古铜币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2)

清代咸丰宝泉当十雕母 极美品,估价: RMB 600000,成交价格: RMB 1150000

古玩爱好者们或许早已对这种圆形方孔的钱币制式司空见惯了,但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古钱币一直沿用了圆形方孔的制式呢?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古铜币最好的方孔(古铜币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3)

清代同治重宝宝泉当十雕母 极美品,估价: RMB 400000,成交价格: RMB 1035000

从实用层面来说,古代钱币都是经由融铜浇铸的方式批量制造的。起初的时候由于技术粗糙,工具简陋。浇铸的铜在简易的模具上凝固成型之后出来的钱币不够规整,视觉上更是坑坑洼洼,更不用说通现在这般具有审美收藏的价值了。

古铜币最好的方孔(古铜币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4)

清代嘉庆通宝宝苏雕母 极美品,估价: RMB 500 - 1500000,成交价格: RMB 1023500

另外,初代货币使用的过程中也为当时的老百姓久为诟病,轻重大小不能做到一致,更有甚者还会无意间被粗制滥造下的钱币割伤双手,带来不便。

古铜币最好的方孔(古铜币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5)

清代咸丰宝巩当五百 GBCA 古-美品 80,估价: RMB 180000-200000,成交价格: RMB 839500

于是,古时的钱币制造者除了不断更新模具之外,也想出了脱模后二次打磨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做到边缘齐整光滑,匠人们想到从中间挖去一块用以插入方钎固定,将一排的古钱币统一打磨光滑,大大提高了效率,使用体验也日趋完善。

古铜币最好的方孔(古铜币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6)

元代大元国宝 极美品,估价: RMB 600000,成交价格: RMB 805000

同时,自古便有腰缠万贯的说法,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深晓得成语。古时的铜钱币作为市场流通最为频繁的钱币,人们往往为了克服铜币难以收纳的缺点,会使用特制的绳子将其串联起来。而一千铜币就会作为一个单独的计量单位叫做一贯,腰缠万贯也就是这个意思。而古汉语中常常出现的盘缠也指的是,经由绳子穿过中间的方孔串联起来缠至腰间的古钱币。所以古钱币的方孔也是有着这方面作用的。那读者或者会问,为何从古至今大部分古钱币都是圆形方孔呢,为何不能是圆孔又或者其他形状呢?这就牵扯到钱币方孔的文化作用上了,且看笔者接着往下分析。

古铜币最好的方孔(古铜币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7)

五代十国永安一千铜钱 极美品,估价: RMB 200000,成交价格: RMB 805000

自古以来,中国受儒家为主的思想影响,各个思想学派作为点缀争相影响世人的情况下,各个方面都体现着这一特点,钱币的制造也不例外。古钱币圆形方孔的制式体现的是一直为中国自古信奉的天圆地方学说。圆形的外壳包裹方形的,空心,外圆为天,内方为地,天覆地载。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也渗出皇权思想一统天下的文化指向“君临天下,天下合一”。

古铜币最好的方孔(古铜币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8)

清代咸丰宝泉当十雕母 极美品,估价: RMB 500000,成交价格: RMB 690000

当然也有专家学者表示,外圆内方的钱币制式也体现着崇尚美德的中华文化内涵。它的形态代表的是传统美德对人们外柔内刚,谦逊恪礼同时又固守底线的思想。当然或许古人也只是想着减少材料的同时兼具美观,这也就不得而知了。

古铜币最好的方孔(古铜币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9)

清代咸丰宝福一百样钱 极美品,估价: RMB 300000,成交价格: RMB 66700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