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

□叶抒

葛岭位于西湖以北,不高,海拔166米,山上建有中国重点道观——抱朴道院。葛岭倚山面水,东为宝石山,西为栖霞岭,晨迎朝阳,夕送晚霞,实在是一处风水宝地。从断桥沿北山路西行,一路能见到不少旧别墅。行约三百米,有叉道,乃葛岭路。沿葛岭路再行五十米,见一山门,门首有“葛岭”二字,门侧夹两联。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1)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2)

内联:“初阳台由此上达,抱补庐亦可旁通”。此联通俗别致,可充登山路标。

外联:“点缀名山,有勾漏丹砂著色;登临绝顶,看扶桑旭日来朝。”

两幅楹联都及葛洪。也是,葛岭怎离得开葛洪?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属江苏)人。

晋武太康五年(284),丹阳郡句容葛氏诞下一名男婴。男婴出娘胎,就给久旱的家乡带来甘霖,乡人无不庆贺。父亲望着门前暴涨的河水,奔腾的涛声夹着儿子充满张力的哭声,微微一笑,对妻子说:“这孩子是水带来的,就起名为洪,字稚川吧!”洪,指水;稚川,即葛家门前那条小河。

葛洪出身官宦,其先祖“葛天氏”受封葛地,以封地作家族的姓氏。其从祖葛玄,羡仙修炼不止,人称“葛仙翁”。葛洪自称驽钝,然爱读书。光熙元年(306),旧交嵇含被任命为广州刺史,请其担任参军。嵇含未上任,即被害。葛洪遂隐居广东罗浮山,炼丹修道,潜心《抱朴子》的写作。

东晋初年,葛洪被举荐为散骑常侍,不就。晋成帝时,葛洪闻交趾盛产丹砂,请求到交趾郡勾漏县作县令,未成。

上联“勾漏丹砂”,说的就是此事。

去不成勾漏,葛洪弃官周游世界。一日,行至临安(今杭州)栖霞岭。栖霞岭紧贴西湖,山上古树参天,风景奇丽,是隐居炼丹的好地方,便住了下来。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3)

进入葛岭,外面的市气人声顿消,仿佛有一股仙气扑面而来。带着好奇之心,我想看看,自葛仙以后都有哪些“神仙”在此修道?

上山约二百步,有方亭,亭檐高举,恰似展翅欲飞的大鹏。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4)

至亭前,门上有“又入佳境”四字。两侧有联:“神仙事业三生诀,襟江带湖一望中。”“神仙事业”是否有成,主要看你的修为。“襟江带湖一望中”不免夸张,却传神。夸张的是,“襟江一带”的钱塘江被秦望山挡在视线之外,别说“一望”,那怕望断秋水也难见其影。传神的是,江与湖被譬为二人。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是吴相伍子胥。想当初,伍子胥弃楚赴吴,忠心耿耿,为吴国争霸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吴君夫差不听忠言,娶西施,释勾践,至使吴灭,君臣先后身亡,吴相心潮澎湃,化作钱江潮神。卧三山之间的西湖,静如处子,自苏东坡作诗“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湖与西施几乎画上等号。钱江与西湖,一动一静;吴相与西施,一刚一柔;确为杭城增色不少。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5)

穿过方亭,左侧是葛岭路13号,入门第一位“仙人”是黄源。

黄源(1905—2003)名启元,字河清,浙江海盐人,鲁迅学生,翻译家。抗战爆发,黄源投笔从戎,加入新四军。1955年5月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局局长,晚年任浙江省文联名誉主席。居葛岭45年,向以讲真话著称。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6)

出黄源旧居,没走几步,右侧有一紧闭的漆黑铁门。门上有一大大的“隐”字,门内到底“隐”着哪位“仙人”?铁门紧闭,拒我于门外。门柱上的楹联难住了我:“分葛仙片席,结*老芳邻。”这下联的第二字怎么也认不出来,似“通”非通,似“道”非道。联,讲究的是对仗,对应“葛仙”的,哪是谁呢?再细看像“逋”字,难道是隐居孤山的林逋?葛岭与孤山隔着里湖,当时若要拜访这位“芳邻”实在不方便啊!心里滴滴咕咕,满腹疑惑。

回家查了资料。原来门内是“隐庐”。

隐庐主人吕民贵,浙江永康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0世纪20年代,吕民贵在军界担任科长时,汤恩伯还是他手下的一名科员。1929年,吕民贵授少将军衔,在此置地筑屋,亲自参与设计建造了这幢华丽的别墅。

别墅中西合璧,坐北朝南,主楼为三开间三层高敞楼屋,约1000平方米。主楼前有门厅走廊,四根爱奥尼柱支撑立面,奠以石质雕花底座。门厅地坪上的马赛克,楼内的木楼梯,天花石膏吊顶,均体现西式风格;门沿及窗沿上的雕花装饰,古色古香,为中式风格。主楼的左侧和后面都有附属平房。

隐庐的主人曾多次更替。吕民贵入住不久,先是更为“扶轮社”的社址,再为英国人科登住宅,后沦为日本军官的俱乐部,抗战胜利后,又回归吕民贵,解放后成了“72家房客”的大杂院。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7)

一路至山腰,渐近抱朴道院,有宝灿亭,亦名迎仙亭。我非仙,经一路攀爬,身热气喘,该休息片刻了。绕亭转,见四根立柱均刻有阴文楹联,六联,十二句,句句都有故事。其中一联:“孤隐对邀林处士,半闲坐论宋平章”,顿时解开我的心惑,原来“*”真的是“逋”字,“逋老”自然指林处士,宋平章则指宋相贾似道。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8)

离迎仙亭,上行十余步,右侧一平台,登十四级台阶。壁上有三个苍劲阳文:枕漱亭。该亭民国十二年(1923)建造,由时任浙江省省长张载阳题写亭名。不足百年,石刻四周已青苔斑斑,亭也早已无存。

“枕漱”,典出《世说新语》:西晋孙子荆隐居深山,王武子去拜访。王问其日常生活,孙欲答“枕石漱流”,出口竟错为“枕流漱石”。王笑问:“流可枕,石可漱乎?”答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好一个砺齿之才!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9)

一对老夫妻面对乱石堆砌的假山及水池指指点点,轻声絮语,莫非正在协商,也想洗耳砺齿?

绕过假山,即抱朴道院。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10)

葛仙升天后。至南宋高宗,此处被辟为御花园,名集芳园。咸淳年间,宋度宗将其赐予权相贾似道。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一字允从,号悦生、秋壑,浙江天台人。历任理宗、度宗、恭宗三朝宰相。据《杭州街巷》记载:“南宋理宗时,天台人贾涉(贾似道父)为抗金奋斗一生。他定居在杭州城北武林门外,就是现在贾家弄的位置。”另据《杭州市地名志》记载,贾家弄“东起湖墅北路南段,西至和睦路南段,长320米,宽4米。相传南宋宰相贾秋壑(贾似道)曾居于此,故名贾家弄”。

对贾似道的评价,历史上褒贬不一,有说是“抗金英雄”,有说是“卖国贼”。

理宗时,贾似道住贾家弄。度宗将御花园拱手让人,可见对其的信任。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11)

贾相得园,即大兴土木,拓建集芳园,内添亭阁,飞楼层台,豪宅几乎占居整个葛岭,从抱朴道院直逼里湖。

贾相风雅,经常坐在亭内打坐。有马屁献词:“天上谪星班……人生闲最难。算真闲,不到人间,一半神仙先占取,留一半,与公闲。”贾似道取其词意,将其中一楼命名“半闲草堂”,亭为“半闲亭”。

半闲草堂旁有红梅阁。戏曲《红梅记》即取材于此。李慧娘与裴舜卿人鬼之恋的故事,缠绵悱恻,令人唏嘘。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12)

据元刘一清笔记小说《钱塘遗事》,有贾相“游湖杀妾”的故事:

“贾似道居西湖之上,尝倚楼望湖,诸姬皆从。适有二人道妆羽扇,乘小舟由湖登岸,一姬曰:‘美哉二少年!’似道曰:‘尔愿事之,当令纳聘。’姬笑而无言。逾时,令人持一盒,唤诸姬至前,曰:‘适为某姬受聘。’启视之,则姬之头也,诸姬皆战栗。”

此事真假莫辨。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13)

明万历年间,浙江鄞县周朝俊据此创作戏剧《红梅记》。“姬”有了名字,叫李慧娘;裴舜卿与学友即“二少年”。

剧情作如此安排:某日,贾相率诸姬游湖,钱塘秀才裴舜卿与学友也在西湖泛舟。两船擦肩而过,李慧娘回眸一笑,贾相不悦,回府杀了慧娘,以儆戒众姬。半年后,贾相见总兵府卢小姐绝世幽姿,欲占为妾。卢总兵有拒聘之意,裴舜卿仗义相助,自荐权充门婿,黄了贾相的好事。旧仇新恨涌上贾相心头,以延塾师为名,将裴生拘禁。李慧娘死后,冤魂不散,化作人形,与裴生相会,人鬼相恋。贾似道派刺客刺杀裴舜卿,慧娘救走裴生,护送出府。旋身回半闲草堂,为受屈姐妹洗冤。

虎牢山叩问仙府(晚潮葛岭访仙)(14)

新中国成立后,孟超改编了《红梅记》,以昆剧演之,取名《李慧娘》。“千古正气冲霄汉,俺不信死慧娘,斗不过活平章”,李慧娘不畏权势、勇斗强权的形象进一步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叶抒,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