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

昨天看完《桃姐》,内心平静祥和,这部改编真人实事,描述在港人家庭帮佣60年的桃姐,在晚年中风后由自小带大的少爷陪伴,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程。

全片男女主角刘德华和叶德娴演技自然平实。叶德娴收放自如,每每现身便技压全场,即便水面上一角冰山,仿佛也蓄满能量。尽管电影碰触养生送死,主仆亲如骨肉,却毫不催动肤浅眼泪,事各有其时,人各安其位。

并且在温情的叙事主线背后,导演许鞍华以擅长的纪录片式镜头,直视香港老人安养,以及老人安养院林立背后的政治社经环境。生老病死各有其时,迫于生活有种种无奈。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

许鞍华独特的表达手法

细看《桃姐》有种山田洋次电影的庶民剧气息,但导演许鞍华直视香港生活困境的批判意识,让影片多了一份倔傲和真情。

正如导演罗塞里尼所说:“最好的电影都是地方电影!”。

当年刘德华以本片荣获金马影帝时,一番得奖感言感慨香港电影多年低迷,港产片的式微与台湾片的复苏,两相比较不胜唏嘘。

事实上,《桃姐》无论主题叙事手法及娱乐元素,都迥异于过往擅长短打类型抄截操作,快速反应市场消费口味的港产影片。然而它处理的确实是一个香港的故事。

刘德华饰演的主角罗杰,也身兼本片制作及财务统筹。编剧陈淑贤入行即是许鞍华《客途秋恨》的助理制片。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2)

当年许鞍华执导半自传电影《客途秋恨》,张曼玉的角色是在伦敦攻读电影的女子,影片结局她进入了香港电视台工作,这是许鞍华前期经历的化身。

香港电影中最能扣紧港人及香港政经社会脉动的导演,一个是陈可辛,一个是许鞍华。但两者路数不同,恰如李安与杨德昌之于台北,一个是温情且擅长掌控节奏和娱乐效果,一个较为理性且带有欧洲电影思维,经常以开放结局收尾。

许鞍华电影在《千言万语》之后,一度太受制于故事饱满通俗,甚至也在港陆合资浪潮中踯步,直到以数位摄影低成本拍摄《天水围的日与夜》,她再度掌握特色——关照港人写实生活,并流露以深情的凝视,屡创佳作。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3)

许鞍华接受英国电影教育,电影自《投奔怒海》起多带有社会批判性格,关心港人生活,移民、难民、女性议题、社会变迁或底层生活,都是她电影关照的主题,包括《千言万语》《女人四十》《天水围的夜与雾》等。

尽管她也能拍鬼片武侠或文学改编电影,但许鞍华作品在香港较为特异,反而与台湾电影路数较为接近,用电影镜头关照香港市井生活,许鞍华作品持续地传达人道精神及人文价值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4)

《桃姐》在苦难中并不去摹状直视肉体的痛苦,在情感中也不营造滥情的眼泪,主仆发于情的接触,就止于牵手、搀伏、揉脚,止乎于礼。

当罗杰交代医生,若在出差期间过世交办身后事的话语的那一段,冷静而压抑。他的心里究竟如何看待桃姐离世呢?

电影开场,刘德华置身在返乡的车站,这是一个返乡送别的旅程,必然的旅程。偌大的车站,寂寥的身影,一定要哭天抢地才知我心悲恸吗?如今影视作品泛滥一片呼天抢地的天灾人祸生离死别,或大量新闻暴露杀戮战争的血腥残忍,我们又如何旁观他人之痛苦!

所以说,《桃姐》的真实真的是由内而外展露的。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5)

《桃姐》用影像叙述也纪录了桃姐人生最后旅途。

许鞍华的电影一向精彩,剧情清淡所以结局并不会大鸣大放。许鞍华以她一贯的写实,平淡的描述了桃姐的故事,平淡得没有起承转合,没有高潮,就只有一个小人物慢慢地老去。

《桃姐》自然一样清淡。当曲终人散,故事给观众带走,也许讨论桃姐一生的简单朴素,是苦难或是幸福。许鞍华对于这种情感的介入方式往往是旁观,以一种观众的视角去感受。

也正如我看《桃姐》倒不是看桃姐如何忠心耿耿,罗杰如何以恩报恩等。因为桃姐是肯定的存在,这旅程必将到来,何必呐喊天地不仁,不如大音希声。

影片结尾也十分可喜。《桃姐》并不是一个描述「无常」的电影,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决定了我们是如何的人,然后我们继续下去,把人生走完。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6)

主仆、母子的情感写实

《桃姐》片中刘德华和叶德娴饰演一对主仆,少爷和老佣,非亲又隔代,但寡言的主仆,两个应该都是难搞人物。在理性的主从关系下,有一层纱包褱着桃姐和少爷罗杰,

许鞍华不急着拆人罗帐,藉由影像叙事让两个人物渐渐具象,丝缕感情在纱幔间流动,时而稀薄时而徐习。两个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个是开场不吃羊不吃生的少爷,一个是面冷心热的女仆,猫也不能让人看不起,但为了挑好的蒜头倒是可以窝身冰柜。

直到桃姐中风无法自顾后,主从关系瓦解,理性退场而人性接手。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7)

《桃姐》的写实,写实得甚至令人心痛。

罗杰的独白是这样说的:

“上帝早已安排我们各人在某些时候,会发生某些事情。上帝就好像是台超级电脑,安排着几十亿人的命运。这使我想到,为何我在4岁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要接受通波仔手术。起初我也不甚明白,直至桃姐中风入老人院,我才恍然大悟!若非这么早做通波仔手术,我便没有健康的身体来照顾桃姐。若果我在桃姐中风后才做此手术,桃姐也不能照顾我。”

也如「身在外,心在家」的意境对比。镜头内常见的门窗与栏栅,是现实的囚困和无法回家的形像呈现。狭隘的拍摄角度,对应着窄小的生活空间,反映锁于中风内的身躯之苦,一幕开心热闹的聚会,总是紧接着人潮散去的孤单。

开篇便见到一人飘泊和罗杰的独白,影片最后的一幕,回到家中,却是黑白相片的回忆和永久的团聚。农历新年时节,加拿大那边越齐整,越显见桃姐没有家人的凄清。但是至少有着一通电话的连结,证明了爱不计较地域的距离,更不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8)

电影配合人物,叙事节奏缓慢,镜头变化和场面调度不复杂,大多以固定镜头,例如在养老院内,部分搭配纪录片式的手持,来增加写实感受,并不多使用推轨或剪接,而让人物在景框中出入表演。

我承认自己很入戏,桃姐到菜市场采购食材被几个街市麻甩佬暗地里欺负时,恨不得跑进电影里头,为懵然不知的她出口气!不费吹灰之力,凡事不计较,只对烹调食材要求完美的桃姐,就这样抓住了观众视线。

紧接,是主仆间的互动,彼此紧守岗位似的,不超出界限,罗杰处在被伺候位置,一人饭桌菜肴不少,包括一条大鱼,饭后尚有水果喝茶奉上,而桃姐也不越举,只站在厨房门外,吃着小菜送饭,与主人话家常,包括吃牛脷的有趣对谈。这场戏很有意思,桃姐惯于照顾人,而罗杰缺乏“照顾人”经验。

于是在后来故事中,我们看见了角色及主仆位置对调的转变。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9)

再加上全片以暖色调去捕捉老人安养院景况,镜头静静凝视困难的环境,可以听见甚至闻见病老者浑浊的呼吸和气味。

这种庶民生活的即景,出现在电影中,渴求着希望。于是当大少爷说自己和桃姐都很幸运时,希望注入了温暖,抽干了悲哀冰冷的空气。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0)

主仆分离后,桃姐必须转入老人安养院,而在陌生环境中为生存复健奋斗,罗杰则开始学习照顾桃姐,也开始回想桃姐在他生命中的存在与情感,也学习牵挂。

最疼爱大少爷的桃姐,和始终被照顾得刁嘴的大少爷,当主仆关系不在时,他们像朋友或亲人互动,几场公园的聊天,仿佛往常不会有的关系进展,也是普世皆同的人性情感。

好像《客途秋恨》里,母女20几年却在日本才真正了解彼此一样。

《桃姐》的主仆一对,也许人与人之间能掏心了解的时间短暂,但却深刻而珍贵,多年后当主仆关系变化,罗杰和桃姐向彼此稍微坦露自我,像极了亲生母子一般。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1)

各色人物丰满

曾勇夺威尼斯及金马奖影后的叶德娴,片中表现丝毫不受年龄和造型限制,她极具层次感的演技,不论生理肢体和心理情绪,都将一名家中长佣角色拿捏得精准,而且带有强烈的攻击性。

多察言观色而沉默寡言的桃姐,叶德娴时而恭敬、时而拘谨、时而咆哮、时而娇羞,时而大笑三声,场场都能捕捉观众目光,影片几乎跟随她的乐观节奏起伏,演技精采

刘德华则是独善其身的少爷,他压抑而沉默,极为低限地仅以声音和面部表情来演出,在一种面生拒斥之间显露一种高贵。因此,刘德华和叶德娴几场公园的对手戏,有即兴的趣味且生动真实,格外感人且充满深情,充满火花。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2)

视为香港电影来看,《桃姐》开场就有趣味,看到刘德华、徐克、于冬同台一场戏,自然莞尔;其他像黄秋生、洪金宝、杜汶泽、楼南光等人现身,也加快了节奏。一来是改编主角本来就是业内人物李恩霖,不过他们的出现,竟多少佐证了香港影人的凋零。

随了刘德华和叶德娴,电影中出现了大量有名的演员和导演,而且他们多数是饰演自己,与他们的名气相反,他们有的只有一两句对白,有的甚至只出现在几格菲林上。

再加上,他们在电影中所做的事,并不如一般人对他们的印象,徐克没有再喊Action,而只是在跟洪金宝和刘德华吃饭。其实,大家眼中的导演,并不是每天都在拍戏,大家眼中的演员,也不会整天在演戏,他们所过的生活,跟一般人相差无几。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3)

其实,《桃姐》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发展出一个新的故事。

Sharon与罗杰儿时的故事,Jason与韩国人妻子的故事,过年时不回家的老人院主任的故事......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Simple Lifes而已。

所以才会出现电影中有很多亮眼的客串,包括80年代香港新浪潮的同班徐克,当年同期归国编导都是大腕,香港严浩、谭家明、徐克、许鞍华,至今依然活跃,这群「菲林」组的归国编导改变了香港电视水准,也扭转一度只拍国语片的香港影坛,自此树立港产片的招牌。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4)

余力为的摄影,鄘志良的剪接,罗永晖的配乐,使人情味渗满电影的每一个角落。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5)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片中黄秋生和秦海璐各自两场戏,谈论香港老人安养院为何接连开业,谈论政府社福政策,社经背景始终存在,也点出青壮世代移民和赴外工作,无力奉养老人的状况,许鞍华用镜头纪录下来。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人家彼此都很类似,不幸人家的苦难却各不相同。”

言及庶民百态,自然多是苦难。《桃姐》在愈发媚俗的港产电影,或者台湾电影中,极为难得地处理这个议题,去关照苦难众生。

电影里,当桃姐要开胆管时,神父握住罗杰和桃姐的手来祈祷:“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人生最佳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6)

艺术卓绝的表现手法

暖黄的色调下,一切浮华正在褪色,近乎晚秋的氛围,正是踏入黄昏暮年的记号。

然而抹去了表面的鲜艳缤纷,留下的定格就像一幕幕永恒不灭的时刻,点滴不会逝去。

每一个画面,犹如一幅静止的画像,好像不尽长流的细水,当拍到场景布置之时,一丝不苟。

现在感受的景象有着历史经历的轮廓。缓缓的捕捉一桌一椅,一点一滴,所有日常生活的见证,一切微小的事物回忆,然而只要有人物的互动,镜头运动就鲜活起来,跟着角色走,流畅自然。

人的表情,人的感情,交流的距离,成为每一幕摄影的焦点,清晰的背景马上模糊,表现了爱的无所不在,爱与关怀无时无刻的存在。柔和的光线,由始至终保持低角度仰角拍法,贴近地面的亲切平实,亦是尊重每一个体的谦卑。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7)

剪接过渡的自然放松,保持着安静的步伐,慢慢朝向人生的终点站。可能只有多活一天的时间,人既然永远掌握不了哪一次是最后的见面,哪一个段落是最后的相处。除了随遇而安,就只有细心珍惜最后的时光,因此放慢步调,直至看清眼前风光为止。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场面的调度活力慢慢克制,到后来就是定格,平稳轻和,悠然而止。淡淡然的平安喜乐,亦见于简约的音符。

低调的琴声,不见冷冽凄怆,也不是澎湃丰富,而是洋溢窝心情怀。五段小乐章,从「睹物怀思」到「慢步笑语」,从「我心徘徊」到「死亦有时」,最后是「桃姐安息」。

一步一步的先投入怀念的意境,然后放慢脚步细赏生活情谊。又转折有犹疑恐惧,跟着在祷告中感悟成接纳与无憾。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8)

风格上,个人认为,这是许导近年作品之大成,除了保留一贯平实情怀,平淡叙述呈现,因刘德华掩不住的明星风采而闪耀星光,影片也加插了不少笑料,令这略带伤感的剧情稍被淡化。

电影着重探讨安置老人课题,即使西方电影也不多见,面对全球人口平均年龄老化问题,该如何妥善照料?有其细看程度性很大。

许鞍华没浪费镜头,每个角色,即使串场或戏份少也有东西要说,例如江美仪饰演某老婆婆的孝顺女儿,对方典型重男轻女,儿子是宝,这些都很写实。

江美仪在短短数场戏里,交出水准。

此外,还有被孩子遗弃在安老院,就不曾回头探望她的老奶奶、徐克及洪金宝客串与中国资方协调拍片资金的香港电影人等等。另,有罗杰妈妈(王馥荔)和姐姐(余文诗),展现有点疏离又其实亲密的现代家庭关系。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19)

《桃姐》对我不仅是一套电影,也是一场心灵的洗涤。

我想,这可能也是《桃姐》口碑如潮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吧。因为,它从老人的生活视角切入,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传达两人之间的生活。随着台湾逐渐进入高龄化社会,大家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儿童转移到我们的长辈身上。

总的来说,《桃姐》是好,也没有过誉,但论整体性及可堪细味的电影魅力,仍算得上是许导作品生涯里较出色的一部。

三毛最暖心的短句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终老(20)

当然,也希望许导继续拍出好作品,期待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