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

自1978年话剧《小平,您好》里第一次出现邓小平以来,在之后的上百部作品里邓公都被不同的演员以不同的风格饰演。

比如说最早的扮演者曹灿,因为实际见过邓小平本人,在气质方面要拿捏得更准确,看起来也更随和。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

而后来被称为青年邓小平“专业户”的安荣生,则着重给观众展现出邓公身为领导人成熟稳重的一面。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演员诠释并演绎了邓公,但要按照知名度排,还是卢奇、马少骅、潘玉民这三位老师塑造的邓小平形象更深入人心。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

卢奇

卢奇出生于1953年的一个干部家庭,重庆人士。

家里丰厚的文化素养也间接影响到了年幼的卢奇,从小他便缠着父母学一些技艺。

上初中之前,卢奇已经能熟练地拉一手二胡,而在毕业之后,他凭此考进文工团,做了文艺兵。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

在部队的4年时间里,从吹拉弹唱,到报幕表演,他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连领导都调侃他是“一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红砖”。

好处便是,积累了大量经验的他,无论是歌舞还是话剧表演,全部成了熟手。

1974年,卢奇转业成一名专职的话剧演员,并在人民艺术剧院当职。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4)

彼时的他其实一点也没想过自己会在未来某一天成为饰演邓小平的特型演员。

一方面是受时代影响,文化领域内的娱乐资源匮乏,那时的话剧圈子就是各路神仙打架,狼多肉少。

他1米66的身高放在普通人堆里还算凑活,但真要上了台表演,只会表现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从气势上便矮了一头。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5)

另一方面是因为比起邓小平,他的外在形象更偏向孙中山。

不过,孙中山也是小个子。

1986年,卢奇因《孙中山与宋庆龄》这部影片,以孙中山特型演员的身份在影视圈崭露头角。

198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打算拍摄《百色起义》以纪念邓公年轻时的丰功伟绩,但导演陈家林在选角时却犯了难。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6)

厂里虽然不缺演员,但想找一个年龄、身高、样貌等等外形相似,演技专业,还要有一定领袖气质,各方面都和邓公相像的演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最终,陈导决定通过“广撒网”的海选方式选拔演员。

卢奇便是其中之一。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7)

刚开始的时候,卢奇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单纯觉得他和邓公都是四川口音,一样是矮个子,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也很仰慕邓小平,这才报的名。

岂料,在小山高的名单中,陈导一眼便看中了卢奇,邀请他来试镜。

收到消息的卢奇喜忧参半。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8)

对于这个百里挑一的机会说不心动是假的,但同时他也在担心万一真的选中他后,自己能否饰演好伟人。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卢奇来到剧组的化妆室。

化妆师见到卢奇的第一反应就是摇头,失望之色溢于言表。

“这不行,太像孙中山了,邓公的眉毛没这么浓,眼睛也是丹凤眼。”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9)

那时刚演过孙中山,还留着一些造型的卢奇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没戏,但在导演的坚持下,还是决定先试妆。

首先是头型,随后是眼睛,再然后是一些细节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妆师的眼睛越来越亮,手法也更加细腻。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0)

最后,当卢奇套上一身军装站在化妆师面前后,他先是点头,然后又皱了下眉。

像,但也不像。

唯一的瑕疵,可能就是眉毛。

但对于男人而言,眉毛是气节,是脸面问题,也不可能说动就动。

哪知道,卢奇却是一狠心,直接招呼化妆师拔眉毛,当天眉骨就肿了。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1)

一直等到第二天消肿重拍,卢奇的定妆照才被珊珊送到总顾问“王震”手中。

“像!”

看到照片的一瞬间,王震一拍大腿,情绪激动地直接跳了起来,当场拍板决定任用卢奇。

对此,卢奇在松口气的同时,也感觉肩头一重。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2)

彼时在拍摄《百色起义》时,邓公的身体还很健康,卢奇要做的事无异于在本尊面前模仿本尊,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扮演好邓小平,卢奇翻阅了大量资料,从著作到影像,只要是关于邓公的,能找到的,统统细心研读,希望借此在心中勾画出一个完整的邓小平形象。

在他看来,只有深入伟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伟人的精气神。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3)

不仅如此,他还找上与邓小平有关的人,从亲朋好友到部队老战士,到了后来还专门访问许多革命圣地,找到当地的老人,询问他们心中的邓公形象。

三个月时间里,卢奇从一开始闻到烟就咳嗽变成了能熟练吞云吐雾的老烟鬼,也从孙中山逐渐“变”成了邓小平。

他知道邓小平虽然和他一样是四川人,但口音上一个是广安,一个是重庆,本质上还有些细致差距,便找来录像带一遍一遍的模仿修改口音。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4)

同时在平日里的动作上,在许多人的帮助下也一点点被矫正。

比如邓公微微内八的走路姿势,走动时手心不经意的朝向,说话比划时会用几根手指,包括抽烟时手习惯抓到哪个地方,翘二郎腿的高度等等细节,卢奇全部拿捏住了。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卢奇的努力没有白费。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5)

《百色起义》一经上映便获得了众多好评声,同时也为卢奇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枚金奖。

不过,比起奖项,更加令他情绪振奋的还是来自邓小平家人的认可。

“请代表我们感谢卢奇同志,他的人物把控非常成功。”然而等到卢奇自己看完影片后,心头的火热却迅速冷却了下去。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6)

在他看来,《百色起义》里的邓公不能说是特别成功,单就气质方面多少是差了些意思。

认识到这一点后,卢奇推掉了所有戏约,继续潜心拜读关于邓公的传记作品等。

在那时,他的心里已经决定好了未来要走的路,因为有些情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7)

1991年,《淮海战役》的播出赢得了包括邓小平夫人“夫人”、中央领导等一众权威人士的认可。

在这之前,为了拍摄这部剧,卢奇曾不停地减肥又增肥调整形象,并在开拍前半个月登山把皮肤晒得脱皮,只为了营造一众饱经风霜的感觉。

这部剧虽然没有像《百色起义》那样爆红,但卢奇认为这是他所有作品中比较成功的一部。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8)

真正将卢奇的名气推向巅峰的是03年上映的《邓小平》。

那是他第一次饰演晚年的邓小平,与年轻时充满韧劲、意气风发的形象不同,步入晚年的邓公将所有的锋芒隐藏在了随和的笑容下。

50岁演80多岁,还要准确地把握气质,对于卢奇来说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19)

再加上观众对晚年的邓小平实在太过熟悉,这也意味着观众在进行比较时,会把他从演员身份中摘出,转而和邓公本人比较。

为了扮演好邓小平,他常常需要提前最少三个小时来到剧组化妆,因为一些人工材料,他的皮肤经常发炎,搞得奇痒无比,但又怕弄乱妆容,不敢瞎挠,只能一个劲恨掐自己大腿。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0)

除此之外,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重新打磨邓小平的每一个动作细节。

比如说老人步履蹒跚的步伐,说话时断断续续的间隔,包括颤颤巍巍的手指和抽烟时无意识抖落的烟灰,全部模仿得惟妙惟肖。

具体像到什么程度?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1)

某次,卢奇化好妆正熟悉剧本,不自觉地用晚年邓小平的走路步伐,路过的原邓公警卫员张宝忠见到了,顿时慌不迭时的赶上前去搀扶他。

走到一半才意识到这是卢奇扮演的邓小平。

《邓小平》令卢奇获得了“神州第一邓公”的美誉,但让他遗憾的是,卢奇错过了最后一次和邓小平见面的机会。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2)

如今,卢奇以67岁高龄再次出山,在《邓小平小道》中重新诠释了邓公的形象。

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儿子,另一边是国家的未来,这部剧让观众意识到,邓小平在身为领导人的同时也是一位父亲。

白天他在车间做钳工,晚上还要给儿子擦背、翻身,夜深人静时,还要为了国家前途思考出路……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3)

这是邓小平最为低谷时期的一段生活,但他始终乐观并勇敢。

通过卢奇老师精彩绝伦的演绎,让观众感觉到了浓浓的烟火气息,拉近了领导人与基层民众的距离。

诸如此类的细节将邓小平塑造得有血有肉,让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4)

马少骅

与卢奇身为特型演员对邓小平的专一不同,马少骅既不是特型演员,在扮演邓小平的经验上也不比卢奇丰富。

从出道以来,他演过孙中山、蔡元培、长孙无忌,还有《生存之民工》中的谢老大等等角色。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5)

单以邓小平形象出现在荧屏前仅有《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次,但就是这一次便让观众彻底记住了他。

和卢奇有部分相同,马少骅也是话剧出身。

在上学期间马少骅便展现出对艺术的高度追求,以及对塑造角色方面的“拼命三郎”行为。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6)

某次,他接到一个湖北导演的电话邀请出演一个180斤的胖子角色。

彼时的马少骅仅有120斤,为了符合形象,他开始在增肥减肥的道路上来回重复。

在这期间,时常会因为肠胃问题住院调养。

可惜,因为一些原因这部作品后来没有面世,但他的认真负责也由此出名。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7)

2000年《走向共和》到2011年《辛亥革命》,在这期间他尝试过转型,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始终处于一个戏红人不红的尴尬状态。

再加上两次饰演孙中山,“国父”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愈加阻碍了他想要勇攀高峰的心。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8)

直到2013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组邀请他出演邓小平。

接到消息后的马少骅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我什么角色都敢演,就是这类角色不敢动。”他害怕自己演得不像,辱没了伟人的形象。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29)

但最终,在家人的劝说,和内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下,还是同意了邀请,但剧组留给他的准备时间不多,只有短短20天。

而马少骅要面临的挑战是长达60万字的剧本和一代伟人深厚的人生阅历。

要知道,在之前演孙中山的时候,他都要提前好几年做准备,一直在心里画出一个比较完美的伟人形象这才敢开始接戏。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0)

这次完全是非常规状态。

所以,他将自己关进了一个没有电视网络,也没有能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甚至家人都找不到的小黑屋里。

每天只睡不到四个小时,全神贯注的消化案前堆积如山的资料。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1)

比起“像”,他追求的是“是”。

在马少骅看来,在身为特型演员之前,他们首先是专业的演员。

一个演员不能像什么演什么,必须要做到演什么像什么。

既然这次扮演邓小平,那他就要做到最好,秉持着“不模板化,也不太过自由”的原则,在所有的情景中,力求做到真实。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2)

但这种真实,不是马少骅的真实,而是“邓小平会怎么做”的真实。

遵循与人物的逻辑,进行合理化想象,从而进行艺术加工创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少骅在了解邓小平人生历程的同时,也渐渐摸清了一些逻辑。

比如说青年时期的邓小平开朗外向,心里虽有报国之志,但精神层面略有稚嫩。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3)

而从法国学成归来,再到革命时期,是思想与情怀的一种翻天覆地的转变。

一直到老年时期,面对家国矛盾、未来命运时,邓公的成熟内敛、睿智随和,都需要去细心揣摩。

马少骅这种“疯子”般执拗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

在拍摄期间,他也从一开始的稍显茫然,逐渐走入到角色中,同时也对邓小平有了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4)

比如说在“知青返城”的剧情中,“让孩子们回来吧”虽然只是一句简短的台词,但马少骅却体会到了邓小平彼时的复杂心绪,一连拍了6次,才抓住了感觉。

这部剧在后来被评价为“数十年难以被超越”,也收获了包括业界前辈卢奇,邓小平子女等人的认可。

但马少骅却仍然感到有些遗憾,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他自认还有许多改进空间,同时也下定决心,如果再有下一次机会,一定要拍出更加优秀的精品。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5)

潘玉民

如果说卢奇版的邓小平展现出了伟人的精气神,马少骅版刻画出大众理想中的邓小平,那么潘玉民饰演的晚年邓小平则是对伟人的一种纪念与缅怀。

潘玉民出生于1937那个纷乱的年代,对于他而言,每一位伟人都不是历史书上的照片,而是真切存在于身边并受其影响的人。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6)

他经历过太多的时代变革,对于伟人的敬仰也更加深刻,更加能理解他们的魅力。

按照潘玉民的话讲,他的余生是在准备与等待中进行的。

自1993年《归来兮》剧组里,偶然化了一次“小平妆”开始,潘玉民便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成为能饰演邓小平的特型演员。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7)

从此,潘玉民将自己埋头在关于“邓小平”的研究中。

他找来大量的音像制品、书文图报,每天一起床便会打开磁带机,结合背景去认真揣摩邓小平说过的每一句话,然后感悟其中的心态变化,模仿话语间的轻重缓急。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8)

对于这些资料,他将其视若珍宝,每天细心保养的同时,在外出出门也会带上一本《邓小平文选》,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掏出来品读。

另外在口音方面,他是上海人,再怎么模仿邓小平的四川口音,也带着一丝“沪”味。

于是便时常去附近的川菜馆学习正宗的川话,而且还特意娶了一名重庆妻子在家指导自己。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39)

都说“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

对于一位优秀的演员而言,在历经时间的等待与沉淀,伯牙遇到了钟子期,这种艺术性的演技又岂是一个“好”字所能形容?

潘玉民能收获鲜花与荣誉是天时地利下的实至名归。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40)

在《邓小平》(电视剧)拍摄期间,潘玉民的演技永远是行云流水,每一个镜头切换时的真情流露,眼神与面部细节的搭配,一直是最为完美的状态。

在剧组人员的印象里,潘玉民仿佛已经与邓小平融为了一体,目光触及之处,他饱含沧桑的眼里写满了故事。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41)

但换到镜头前,他慈祥又亲切的笑容又令人为之动容。

而最难得的是,潘玉民尽管年事已高,但从不倚老卖老,反而还非常刻苦努力。

剧组的规定严格执行不说,甚至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回去研读剧本,背台词,精力充沛到几乎不让自己闲着。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42)

他常常以“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要求自己,也许正是因为他对艺术与伟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贡献出一步又一步优秀的作品。

其实,三位老师饰演下的邓公都很优秀,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与作品中,展现出的面貌不同,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力求塑造伟人的光辉形象。

同样是演邓小平(同样是演邓小平)(43)

不应以排名论尊卑,只需发自内心的表达尊敬就好。

标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48小时与我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