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摄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旅英纪录片导演)

分享主题

● 纪录片如何做选题,讲个好故事

分享嘉宾

如何拍摄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旅英纪录片导演)(1)

汉 娜

纪录片导演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 纪录片导演系硕士

@汉 娜 在英国求学、生活7年,专注社会人文类纪录片。

曾拍摄多部关注抑郁症患者及留守儿童的纪录影片,擅长对影片创意、文案、剧本故事结构的把控。

回国后在深圳成立自己的影像工作室,富有女性导演细腻角度的她,作品具有人文关怀与社会议题探索等方向

荣誉

广东省图书馆「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受邀讲师

深圳 OCT 华艺术沙龙「纪录片的日与夜」受邀讲师

2018 索尼影像黑科技嘉年华「索见不凡」受邀讲师

如何拍摄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旅英纪录片导演)(2)

分享内容

注:本文内容仅是分享会的一部分。

大家好,我是汉娜。今天很开心在新片场学院的New Talk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纪录片制作入门的一些基础知识,还有我在纪录片制作上面的一些感悟。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一名影视导演,也是纪录片导演,本科读的是电影导演系,研究生在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读的纪录片导演系,现在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然后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我从第一次接触影像制作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于我自己的理解,纪录片最重要的四个能力就是选题、搭建故事、塑造人物还有感悟生命,所以接下来的分享里面,我就会围绕这四个能力详细地跟大家讲讲纪录片制作里面的选题和策划应该怎么样入门。

制作方法与流程

a 选题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我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拍片子的时候卡在第一步的经历,这个第一步就是选题,这是最基础,也是最煎熬人的部分。选题确定之后,接下其他工作就很容易开展了。反之,如果选题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拍摄的时候就缺乏可行性,那么之后的计划就要全部推翻重来,所以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养成每天都阅读和观影的习惯。包括看新闻看书看报纸杂志电影等等,去从身边的生活开始了解这个世界。看的内容也不应该受限,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民生要闻,还有历史啊,哲学科学艺术啊,都可以尝试去涉猎一下,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圈和见识都有限的,光是靠自己的认知去空想题材是很有局限性的。

第二呢,就是要养成对平凡事物思考的习惯。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他背后的故事都可能丰富到可以写出一整个剧本,能不能挖掘出这些故事就是导演和普通人的区别,我们要养成就什么都多想三分的习惯。

纪录片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访谈和被访谈,而作为纪录片导演呢,学会引导这个被采访的对象,把这个故事引导向你所要的走向,从而推动故事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随时随地保持好奇心。这世上没有绝对难聊的人,只有不会聊天的人。

纪录片其实最忌的就是内容太散,一个片子,看下来好像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清楚,所以说找一个关键词和关键句作为你这个片子的中心思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片子需要几个人物,具体还是要看你拍这个片子的长度。一般来说,一个单地点单段落的纪录片,最好只需要一个到两个足够深度的主线人物就够了。当然除了主线人物之外呢,我们也需要一些副线人物。就这个副线人物的作用,应该是可以从侧面去强化这个主线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故事的,他不应该抢风头。

当然,选题的阶段我们并不会把中心人物就确定下来是谁。但我们必须得清楚,这些人物在片子的比重,他们的属性是什么?然后在接下来的工作里面,我们就把合适的人选填进去。

我们需要有一个关键句有一个中心人物,一些副线人物这三个最重要的要素,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检查一下选题有没有问题了。

第一个是写好了关键句之后拿给你的朋友读一读,看看他们能不能马上理解你的片子说的是什么,如果不能,那就重写吧。

第二个就是我们经常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想了半天的题材,以为特别猎奇,特别新颖,然后做了很多工作之后才发现已经有别的导演拍过了。

如果真的碰到有别的导演已经涉猎过一样的题材,这时候千万不要紧张,因为从纪录片诞生到现在一百二十多年,这世上基本上能拍成电影的题材都已经被拍了,但是优秀的电影和纪录片还是层出不穷的,这就是因为他们找了新的角度去看一样的题材,所以在初定了选题之后,大家记得得去搜一下这个选题相关的影片,一边看一边注意思考。

第三点,就是要看一下我们定的这个选题能否让观众产生共鸣?做一个导演最开心的事情应该就是自己所拍的东西,能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让观众产生共鸣。

b人物故事 调研采访

当你的故事的关键句已经写出来,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呢,我们就要对中心人物进行试镜。没错,纪录片也有试镜的,而且很重要。因为纪录片的内容是否够丰富啊,够深度,多半是由这个中心人物的采访成全的。

如果角色选不好的话,整个纪录片的故事线就会塌,所以说当一堆都可能适合的这个选择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就要去挖掘他们最真实状态,看看谁最具故事性,从而选择他来成为这个故事的中心角色。

我是绝对建议你们亲自去跑一趟要拍的地方的,首先去提前认识一下即将可能拍摄的人物。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得有其他途径,或者说通过别人口中的描述去了解他们也可以。但这样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当你们去勘景的时候,和你们所遇到和接触到的人都聊聊天,就算你当时觉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但是往往惊喜总在无意之间发生,这些很不功利的闲谈,很容易就得到有效信息了。

聊的时候,建议可以在得到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回来的时候把他们的信息都给记下来。

电影也好看,纪录片也好,角色都是很讲求戏剧效果的,因为他们的本质上都是艺术创作。所以说选择一个有戏剧效果的角色呢,片子就成功了一半。一个最常规的手段就是在熟视无睹的人事物里寻找大反差——就是你平常觉得很平凡的东西,但是背后有很大的反差,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一个片子里面,主角之所以是主角,那是因为有配角的陪衬。副线人物的出现,并不是乱入的,他们都对故事的发展有一定意义的。

c 撰写拍摄大纲及脚本

做一个导演,你问什么问题,如何通过这些问题去引导被采访者让他们说出精彩的故事,这就是整个片子的核心。所以说采访问题列表这个东西,就像一个电影剧本一样,时刻的影响着故事走向,所以要耐着心思去准备,要做好修改很多版的准备。

第一点,就是千万不要问是非题。在采访的时候问是非题很尴尬的问法,什么是非题呢,就是问完之后,对方的答案是yes或者no的这种问题就是非题了,是属于很不开放的问题。

太过开放的问题也应该杜绝。我们采访的大多数人都是没有演讲经验的平凡人,加上对着镜头说话会更生涩,所以太泛的问题呢,会让他们无从下手。

采访的对象主要都是平凡人,所以大家要做好他说的内容,可能会东拉西扯,没有重心的这个心理准备。这个时候我们导演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果没有什么采访经验的话,建议大家可以提前拿着你的问题清单去跟你朋友也好或者是你自己演练一遍,在脑子里面有个概念,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方向的答案。

如果说最坏的情况,对方如果一直没有敞开心扉,那可能就是我们问问题的人太拘谨,我们可以尝试暂停采访,关机停录,就像朋友一样去去聊聊天,问他们问题的时候,你要对他们的经历感同身受,即使你没有,你也可以假装你有。试试去感受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放松下来,愿意畅谈的时候再重新开机。

d 有效率的拍摄工作

怎么样让纪录片的拍摄工作效率最大化?

首先,就是做预算表。之后,列一下器材清单。纪录片拍摄,我个人是不建议用大器材的。虽然说带电影机去拍摄的画质只是很有保证的,可是真的太不便利了。本身纪录片拍摄有很多突发情况,加上路途未必很轻松,所以说选择一个背在身上,一秒就能开录的轻便微单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纪录片不同于电影,不可预知和突发的情况比较多,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分镜,但是作为导演,我们必须在拍摄之前对片子的雏形有所预想。因为拍摄的时候总会有很多突发事件的,所以我们就前期多设计些空境,可以减轻现场很大一部分压力。

勘景的作用其实是非常大的,主要就是看看这个地方适不适合拍摄。

出发去拍摄之前,记得多打印几份采访问题清单,最少要给每一个接受采访的人都准备一份,这是对他们基本的尊重。

在拍摄当中经常会遇到意外,比如答应好的接受采访的人突然放你鸽子,所以说准备多个采访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前面讲塑造角色,也提到了每一个主线和副线人物,我们都应该有很多个备选,如果当你真的遇到这个问题,突然被放了鸽子,或者说在拍摄途中,对方可能讲得情绪激动,就是不愿意讲了,坚决不拍这个情况,记得要保持心态淡定,拍不成就拍下一个嘛。

反正有备选,毕竟采访的对象并不是专业演员,我们之间是没有合约关系的,他们会比较的不受约束,就有可能会放鸽子,这个做好心理准备就可以了。

e 剪接/配乐/调色各环节的重要性

每天拍摄回来,都要及时整理素材。趁你记忆力还在的时候把无效的素材删掉,然后把有效的素材能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去标记一下。如果有精力的话,就把当天的采访内容都码成文字稿。这样你们到后期流程的时候,会发现非常有帮助,减少了很多工作量。

导演一定要自己整理素材,自己做好粗剪,把你期望的片子的方向和基调先定下来。千万不要一溜烟的都丢给剪辑师。一般来说,剪辑师是不会跟着去拍摄现场的,所以他们并不清楚你们当时什么情况拍过什么人去过什么地方,加上没有打板。所以说,作为导演,你自己的片子切记要剪好第一版,先给你的剪辑师看到片子的轮廓和故事的走向,这样他再去帮你修正微调,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就发现刚入门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喜欢把整个片子都铺满配乐,试图让观众从头到尾,都被音乐牵着走,被音乐感动。这边我给大家提个醒,千万不要这么做,因为这个是一个弄巧成拙的做法,一个好的音乐可以把情绪带到高潮,但这个是基于和前面的平淡形成对比的。所以说配乐呢,一定要留气口,不要出现太多,太长,就适时的时候来那么一小段,这样渲染效果就会更好的。

过去对于纪录片的颜色,我们追求的都是真实,只要还原现场的那个颜色就可以了,所以纪录片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没有电影那么有美感。可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已经拍的很有电影感了,所以说这个条框也应该被打破了。我们可以利用不一样的颜色给人的情绪来营造不一样的氛围,颜色也是有情绪的。

f 在制作之外,你最好还具备哪些能力?

我很喜欢研究留守儿童,这也是我开始接触纪录片的初衷。

因为我自己就是在一个父母外出工作的家庭里面长大的,所以我对这个人群很熟悉,也很能产生同理心。

因此每次有朋友问我说,想拍个短纪录片,可是我不知道选什么题材好,我的建议永远都是,找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愿意花时间去研究的课题,然后成为半个专家,这个准没错。

无论是选题还是拍摄,我们的把观众放在心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跳出自己是导演的身份。

我们从观众的角度看,就像我们平时看剧会开着弹幕吐槽一样,要用这么严苛的眼光去审视这个片子,看看有什么问题,然后随之去调整。

把在弹幕上吐槽别人片子的那个劲,拿出来吐槽自己的片子,认真地看看自己的片子有什么问题,这也是我和我的团队,现在每次拍完都会做的事情。

如果你想学习拍摄纪录片,那么就多锻炼和人聊天沟通的能力。

这个技能,无论在正式的拍摄采访里还是挖掘故事,前期准备都是很好的素质。

那么今天呢,我就讲到这儿。也许我并不能帮你听完之后立刻写出一个很牛逼的选题剧本,但是我相信,如果你有思考我讲的这些东西,掌握这些思考方法和逻辑,那么以后你着手去选题的时候,就会更有方向,更加容易。

那么在这里,也祝各位能够早日拍到自己理想的片子,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