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甘蔗举着灯笼叫什么风俗(大年初一送灯笼)

用甘蔗举着灯笼叫什么风俗(大年初一送灯笼)(1)

等候送灯的孩子

农历正月初一送灯,是蕉城区洋中镇溪富村一项民俗活动,经久不衰,据说延续至今已有700多年。

溪富村,原名富浿村,解放初期因与邻村溪源村合并,各取一字,合称溪富,在洋中镇东南4.5公里,金峰山东北侧,溪富村全村为林姓,有1100多人,主要沿溪边聚居。林氏肇基始祖世治公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迁入,后裔分处生息,繁衍至今已有6000多人。

用甘蔗举着灯笼叫什么风俗(大年初一送灯笼)(2)

送灯孩子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出门楼

在国内不少地方,都有元宵节“送灯”的习俗。但在溪富村,却是大年初始的头一天,显得尤为特殊。那些定为要被送灯的村民家中,都要热热闹闹地迎接送灯的队伍,之后摆放好送来的灯笼,还要杀鸡宰羊,祭拜祖先。接受了灯笼的家庭,都要摆上农村最高规格的酒席,俗称“初一饭”,宴请相关的人吃午饭,非常隆重。

在古代,灯与丁谐音。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送灯,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一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二是代表光明的发扬,三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送灯就明显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祈子盼子,在送、迎灯民俗活动中盼望能早生贵子、传宗接代。他们认为灯为五谷丰登之象,以灯为丁,喻火旺而丁发,目的就是希望宗族兴旺发达,是对血缘意识的一种固化。

用甘蔗举着灯笼叫什么风俗(大年初一送灯笼)(3)

迎灯后将灯放置于大厅案桌正中间

送灯与“初一饭”民俗活动的流程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由上一年的灯首与下一年的灯首交接,下一年的灯首必须是这次过年23岁的村中男子,女子不能当灯首。如本年村中刚好无23岁男子,就由往届灯首代替主持工作,直到来年有新灯首为止。灯首会组织一个团队,有个队长,一般由年纪最大的人担任,负责交接处理日常事务。当天晚饭后,房长锤锣通知收灯钱,灯钱在村中年满13岁至22岁的男子家中收取。收取灯钱后,去县城(现蕉城区)下尾街定制灯笼。灯笼椭圆形,用竹木制作,糊上印有“囍”字样的灯笼纸,下有用檀木制作的放置蜡烛的底盘,还有手提灯笼柄,灯笼数量是根据过去一年中结婚、生男子、建房上梁(现代买房子无上梁以办酒席之后为准)、分家、和这次过年做寿(年满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等)、给先祖造坟这六类家庭数量而定。灯笼采购完毕后,由灯首放置祖厅案桌正中央。除夕当天,在村中张榜公布“初一饭”桌单,参加成员由灯首、13岁至22岁男子、户主等构成,第一年参与吃“初一饭”的13岁男子,安排在新婚夫妇的家中,以沾喜气,其中结婚、建房上梁的家庭办酒一桌,其他的家庭办酒半桌(指邀请的人数减半)。

桌单公布后,如有笔误遗漏之处,可以向灯首团队提出修改。除夕当天,灯首团队要做好清理林氏祖厅的卫生、张灯结彩和贴祖厅对联等各项事务。除夕夜,灯首团队跨年零点在祖厅点燃烟花礼炮,之后在各巷子和村主道交叉处放鞭炮,驱邪、避瘟,保佑合境平安,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大年初一早饭后,众灯首们来到祖厅、衣冠整齐,红灯高照,上供清茶和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向祖宗神位焚香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行礼跪拜,全村男女老少看热闹的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全村的孩童提着由大人点好蜡烛的灯笼,在祖厅等候灯首的召唤。礼毕后,开始送灯仪式,灯首队伍两两组成一对,灯首佩戴礼花,手持锣和钹敲击,一前一后,鸣炮后,和提灯孩童从祖厅走过天井小门门庭,依次按照桌单顺序走街串巷,将灯笼送到结婚、生男子、建房上梁、分家、做寿、先祖造坟的村民家中,被送灯的家庭,要放炮迎接送灯队伍的到来,称为迎灯,迎灯后将灯放置于大厅案桌正中间,分发红包和礼包(由糖果、糕点、橘子、花生、瓜子等组成),给提灯孩童当见面礼,请喝清茶、面蛋招待。结婚和建房、上梁家庭还要准备喜钱,让灯首带回祖厅。送灯队伍一路浩浩荡荡,所经之处,沿途村民都行注目礼,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夹道争相观睹,寓意宗族团结一心,和睦相处。整个早上锣钹撞击,响彻全村,场面蔚为壮观。

用甘蔗举着灯笼叫什么风俗(大年初一送灯笼)(4)

村民查看“初一饭”分布榜

送灯完毕后就是“初一饭”的开始,被送灯的家庭备酒席飨客,“初一饭”有规矩,酒席没有上线面和猪脚冻,不能离席,灯首放完爆竹才能动筷子。为了这场宴席,主人从几天前就开始准备,拟定了一份菜单,然后去菜市场采购食材,自己动手做。主人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早上10点左右,很多菜都已经准备好,等待上桌。当地一些特色菜少不了,例如蛏干笋,特别受欢迎。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主人口中总说着“随便吃点,菜不好”,但只要是“初一饭”宴请,主人都会认真对待,尽量让大家吃好。

一年一度的送灯民俗,送的是节日的喜庆,送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送的是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赞歌。送灯民俗从古至今,已是约定俗成,成为溪富村传统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溪富村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闽东日报通讯员 林灿鑫)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林灿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