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文言选段练习题(赤壁赋文言知识训练)

赤壁赋的文言选段练习题(赤壁赋文言知识训练)(1)

《赤壁赋》文言知识训练(教师版)

赤壁赋的文言选段练习题(赤壁赋文言知识训练)(2)

赤壁赋的文言选段练习题(赤壁赋文言知识训练)(3)

一、课内文言知识梳理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农历十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状语后置)。清风徐来,水波不(起)。举酒(zhǔ)(劝人饮酒)客,诵明月之诗,(名词作动词,吟唱)窈(yǎo)窕(tiǎo)之章。(shǎo) (一会儿)月出(从)东山之上,徘徊(在)斗(dǒu )牛之间。白露(笼罩)江,水光接天。(任)一苇之所(往),凌(越过)万顷(广阔的江面)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通“凭”乘)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离开人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翻译: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道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

于是(在这时)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月光下的轻波)兮(sù)(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思慕的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倚歌(表修饰)(hè)(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使动,使起舞幽壑深谷)之潜蛟,使动,使哭泣)孤舟之(lí)寡妇)。(翻译句子: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听了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伤心哭泣)

苏子(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形作动,整理)襟(端正)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翻译句子:宾语前置,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名作状,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liáo)(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被)周郎者乎?(当)其(占领)荆州,(攻占)江陵,顺流(表承接)(名作动,东下)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遮蔽)空,酾(shī)酒(斟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本来)一世之雄也,然而今安在哉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况吾与子渔樵(qiáo)(打渔砍柴)于江渚(zhǔ)之上,(以…为伴侣)鱼虾(并且)(以…为朋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酒器)以(来)相属(zhǔ)(互相劝饮)。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片刻),羡长江之无穷。(xié)(偕同)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余音)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往)者如(此,指水),(却)未尝往也;(满)(缺)者如彼,而( 到底)莫消长(zhǎng)(增加减少)。(表假设语气,如果)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简直,竟然)不能以一瞬(一眨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大自然)之无尽藏(zàng) (宝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凌乱)。相(相互)与枕藉(jiè) (枕着垫着)(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变白,已经显出白色)。

二、文学文化常识

1. 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美好理想的象征。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6.蜉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三、课外文言训练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 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 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令损价 损:减少B.吾侪小人 侪:是C.遂以本官知英州 知:担任知州D.初僦官屋以居 僦:租赁

【答案】B 解析: 侪:辈,类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夺其口体必用资 臣进退,实为狼狈B.虽禁军且我尽力 谁大王为此计者C.泛梁山泊 多南亩之农夫D.儋人运甓畚土助之 故为之文志之

【答案】D 解析:A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替;介词,被。C介词,在;介词,比。D目的连词,来。

8.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答案】(1)直言进谏(2)身先士卒(3)关爱百姓(4)淡泊名利

9.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冠,博通经史,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译文】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几千字文章,喜欢贾谊、陆贽的书。(2)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奉二宫之欢耳。

【译文】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译文】苏轼在城上搭建草庐住,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 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 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 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 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 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 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制木质堤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