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傩戏表演过程简述(见怀化⑱着面具)

编者按:织娘巧手把经纬之美,编成五彩侗锦;工匠细琢以榫卯之技,又见鼓楼高耸;阿哥阿妹抱琵琶之音,细听侗歌悠扬……在怀化,95万侗族同胞世代传习的生活方式,化作侗族文化的灿烂瑰宝。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通道、会同、芷江、新晃等侗族聚居地,在聆听、记录中,“侗”见怀化。

恩施傩戏表演过程简述(见怀化⑱着面具)(1)

戴张飞面具的龙景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戴科 怀化报道

2018年5月,龙景昌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一生,与非遗项目傩戏“咚咚推”密不可分。

“怀化新晃县贡溪镇天井寨,是侗族傩戏‘咚咚推’的发源地。”龙景昌解释,傩戏“咚咚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因此被称为“咚咚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恩施傩戏表演过程简述(见怀化⑱着面具)(2)

“咚咚推”最具特色莫过于面具。

“盘古、土地、农民、关公、吕布等人物都能演。”身为非遗传承人,龙景昌技巧娴熟,戏路很宽,闲聊间,不由分说地带上张飞面具,来了段即兴表演。

仔细端详,“咚咚推”最具特色莫过于面具,“目前共有36个面具,每个面具就是一个角色,有神鬼精怪、秀才、农夫农妇、县官差役、香婆巫师、乡间恶棍等。”龙景昌说。

以前,“咚咚推”是当地老百姓祭祀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的祭戏,目前现存全部剧目21个,有《跳土地》《跳小鬼》《盘古会》《菩萨反局》《癞子偷牛》等反应本民族的生活戏,也有《桃园结义》《过五关》《云长养伤》《关公捉貂蝉》等以关公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三国戏,内容丰富多彩,令人拍案称奇。

恩施傩戏表演过程简述(见怀化⑱着面具)(3)

踩三角形的舞蹈,是“咚咚推”的特色。

在龙景昌看来,傩戏分布很广,但新晃的“咚咚推”有独特之处。

“咚咚推”在表演中,演员的双脚一直是合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而踩三角形的这种舞蹈,是根据牛的身体而来,牛的头和两只前脚是一个三角形,牛的尾巴和两只后脚又是一个三角形。

“‘咚咚推’最难的也就是这个踩三角,后脚踏在前脚位,反复前行。”龙景昌说,即使是自己,初学“咚咚推”,光这脚步就练习了一年半载,才能了然于心,熟能生巧。

恩施傩戏表演过程简述(见怀化⑱着面具)(4)

傩戏“咚咚推”。

傩戏“咚咚推”只在天井寨流行,演唱者不是巫师,而是普通村民,是村民参与的全民艺术。唱腔则以独有的侗语演唱为主,多是由当地嘎阿溜、嘎消、山歌等民歌发展而成。

“每场必演的就是《跳土地》和《跳小鬼》。”龙景昌解说,因为演出必须得先向土地通报,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安康,得到土地的慨然允诺,然后再跳小鬼来驱瘟逐疫,纳吉迎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